Hello World 國際週報》
在烏克蘭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月12日致電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就美俄關係正常化與就「烏克蘭問題」,進行自2022年俄軍入侵烏克蘭以來,美俄元首睽違3年的第一次直接對話。隨後白宮更宣布將與克里姆林宮「立即展開停火談判」,並指示國務卿等高階國安代表團,於2月17日飛抵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外長展開第一波美俄談判。
川普與普丁之間自行開展的「烏克蘭停戰交涉」,不僅讓北約盟邦極為吃驚,美國政府接二連三對於歐洲的政治突襲,更讓歐洲各國陷入史無前例的疑美論情緒。但面對這一波突如其來的外交轉向,歐洲各國究竟打算如何應對?作為戰爭最大受害者的當事國,烏克蘭又為何能保持冷靜並展現出與歐洲反應迥異的處變不驚?
2025年2月14日清晨,烏克蘭北部曾發生嚴重核災的車諾比(Chernobyl)核電廠突遭猛烈空襲。根據監視器畫面與現場殘骸顯示,用於控制輻射外洩的「車諾比石棺」外層防護罩,遭一架伊朗製造、專供俄羅斯軍隊使用的見證者式自殺無人機(Shahed)從北面攻擊並爆炸。
烏克蘭消防單位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回報,這場空襲不僅擊穿了防護罩的穹頂結構,更炸開一個直徑達6公尺的大洞,並在防護結構內部引發大火。儘管現場監測數據並沒有輻射外洩或數值異常的跡象,但悶燒在防護罩內的火勢卻一直到2月17日都無法完全撲滅,全區安全性仍待進一步評估。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表示,在車諾比石棺遭到攻擊的當夜,烏克蘭北部地區至少遭到133架俄軍無人機空襲,其中一批無人機疑似從白羅斯境內起飛。由於車諾比核電廠距離白羅斯邊境僅15公里,俄軍無人機又幾乎貼地飛行(高度低於85米),使烏軍防空系統難以即時攔截。
儘管俄國斷然駁斥空襲車諾比核電廠的指控,甚至嘲諷式地指責澤倫斯基政府「又在自導自演」,但不論是無人機殘骸證實屬於俄軍裝備的證據,還是烏克蘭全境持續遭受無差別空襲的現狀,都再次凸顯出:即將於2月24日屆滿3週年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戰況雖然僵持,殘酷程度卻從未降溫,至今仍處於刀刀見骨的死鬥狀態。
截至2025年2月,綜合各方數據與情報分析,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已造成超過百萬人死傷。其中,俄軍傷亡總數估計至少達80萬人,其中約15~20萬名士兵陣亡;烏克蘭方面,軍民傷亡則超過40萬人,其中至少4.5萬名烏軍陣亡,另外已知1.2萬名平民喪生,但俄軍占領區內的烏克蘭失蹤者則無法統計。
「這次襲擊證明俄羅斯總統普丁根本不打算談判和平,」澤倫斯基再三強調,「他仍想繼續用騙術愚弄世界。」
然而,就在車諾比石棺遭到空襲的同一週,俄烏戰爭卻陷入極具戲劇性且前景未卜的外交風暴。因為美國總統川普在未事先知會烏克蘭的情況下,便直接致電普丁,宣布美俄兩國將就「烏克蘭停火問題立刻展開談判」。
隨後,白宮更宣布將與克里姆林宮「立即展開停火談判」,並指示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率領高階國安代表團,於2月17日飛抵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進行第一波美俄談判──但作為當事國的烏克蘭,卻未獲邀參加。

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川普的競選口號之一便是「上任後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但川普本人與其團隊卻始終未提出任何具體的停火策略路線圖。等到川普2.0政府就任後,他的首波外交政策聚焦於關稅談判與中東問題,烏克蘭前線也繼續因俄軍人海戰術而深陷消耗戰,沒有任何突破僵局的跡象。
赫格塞斯以令盟國震驚的直白演說表示,為了盡快達成和平協議,烏克蘭必須接受現實,並放棄「加入北約」與「收復所有失土」的長期目標。此外,他也重申,美國的國家安全重心已不在歐洲,而是優先聚焦於本土邊境管控與威懾中國,因此即使烏俄雙方最終達成和平協議,美國未來「也絕不會為了提供安全保障而派兵駐防烏克蘭」。
然而,赫格塞斯發言的數小時後,2月12日稍晚,白宮與克里姆林宮更先後證實:美國總統川普已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進行90分鐘通話──這也是自2022年俄軍入侵烏克蘭以來,美俄兩國元首睽違3年的首次直接互動。
川普表示,他與普丁不僅同意將盡快安排互相訪問對方首都,更針對「在烏克蘭的停戰談判」交換了初步意見。隨後,川普迅速指示白宮啟動「與俄國的停戰談判」籌備工作,並指派3名國安要員──國務卿盧比歐、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以及日前親自前往莫斯科協調美俄換俘談判並與普丁私下會晤、官方職務卻是「中東問題特使」的魏科夫(Steve Witkoff)──趕赴沙烏地阿拉伯,擔任與俄國接觸的第一波談判代表。
但令各方錯愕的是,在與普丁通話之前,川普不僅未事先知會烏克蘭,就連其他北約盟邦也全不知情。川普優先透過社群媒體發布個人新聞稿,公開向全球宣布「美俄正立刻展開停戰談判」,之後才致電作為停戰當事人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簡要說明談話內容與美方立場,但卻未邀請烏克蘭出席2月18日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行的美俄和平會談。
這些舉動不僅打破了自俄國入侵以來,美烏高層間密切協商的外交慣例,更讓基輔與歐洲各國領袖感到錯愕與憂慮。而若再加上赫格塞斯在布魯塞爾的發言,更進一步加深了外界的疑慮:美國是否打算排除烏克蘭與歐洲盟邦的立場,逕自與俄國和談、甚至單方面脫離這場戰爭?
在美俄即將展開俄烏停火談判的同時,以北約盟國為主要參與者的2025年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也於2月14日在德國開幕。然而,來自川普2.0新政府的「震撼教育」,進一步讓歐洲國家感到憤怒與恐慌。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的現場觀察,范斯的演說讓不少歐洲與會者「當場翻臉」,像是人在台下的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Boris Pistorius)就怒不可抑,忍不住對台上大罵:「(范斯的發言)太過分!」
但歐洲的震撼教育還沒結束。隔天,川普政府的烏克蘭與俄羅斯問題特使凱洛格(Keith Kellogg),亦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拋出更具爭議性的言論:俄烏戰爭的停火談判,只有俄羅斯、烏克蘭和美國三方能參與,歐洲各國只能在場外發表意見,不會被邀請加入談判。
凱洛格解釋,美國將作為調停者進行雙軌磋商──像是與普丁直接見面的中東特使魏科夫負責疏通俄羅斯的立場,而凱洛格的任務則是負責與烏克蘭和歐洲各國溝通。但他強調,川普政府的目標是在最短時間內結束這場戰爭,因此當前的停戰規劃不以數個月為時間尺度,而是得在幾個星期,甚至幾天內解決。 在這樣的邏輯下,川普政府最不希望重蹈覆轍,即過往談判因納入過多各方意見而窒礙難行──特別是在歐洲、歐盟與北約成員國內部,各國至今對烏克蘭戰爭的未來仍未達成戰略共識,也無法提出具體且明確的和平路線圖,美國因不願枯等歐洲內部整合立場,選擇主導停戰進程、直接同俄羅斯接觸協商。
「我想告訴我的歐洲朋友們:要參與辯論,你們就不能只是抱怨有沒有被邀請坐上談判桌,而是應該提出具體的(停戰)建議與想法,然後增加(國防)支出,」 凱洛格(Keith Kellogg)語氣尖銳地表示,美國已經受夠歐洲那一套「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躊躇姿態,也絕不會再重蹈《明斯克協議》的覆轍。
2014年至2015年間,由德國與法國斡旋的《明斯克協議》,原意是協調烏克蘭與俄羅斯在頓巴斯戰爭中停火,但該協議最終不僅未能阻止烏東戰事,反更變相鼓勵普丁軟土深掘、成為俄羅斯在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的近因之一。
「當時坐在(明斯克協議)談判桌上的許多人,實際上根本不具備執行並擔保和平的真正能力。」凱洛格直言:「我知道這聽起來就像指甲刮黑板一樣,刺耳又難聽,但這只是實話實說而已。」
儘管24小時後,盧比歐就出面替凱洛格的「歐洲局外論」緩頰,指美俄在沙烏地的會談只是雙方就穩定關係的初步試探,烏克蘭僅為其中一個議題,「值得討論但不至於『真正的談判』」,並強調:「等到時機成熟,烏克蘭和歐洲就會加入(對俄羅斯的)停火談判⋯⋯只不過我們離這個階段,目前還非常遙遠。」
但此際,歐洲各國對於川普政府的信任感卻已降至谷底,各國輿論更籠罩著「北約是否瀕臨政治瓦解」、「歐洲是否已被美國拋棄」的疑美論情緒。
憤怒的歐洲代表大致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川普政府的態度已證明美國不再可靠,各國必須迅速提出統一的「歐洲安全計畫」,在國防、外交與全球戰略上,也不能再期待美國的合作與支持;另一派則認為,川普只是將對俄和談作為要挾歐洲的外交槓桿,目的在於迫使歐洲各國承擔更多北約責任和國防開支,即便川普政府處處針對歐洲的自由主義與進步價值,這仍不意味著美國真的會立即撤出歐洲或完全棄守對烏克蘭的支持。
然而,在慕尼黑安全會議落幕前,美國政府代表團卻低調地向北約與歐盟各國領導人遞交了一份政治高度敏感的「烏克蘭未來問卷」。與會官員向《路透社》(Reuters)透露,該問卷共由6個簡答題組成,提問內容大致如下:
- 歐洲各國是否願意為「停戰後的烏克蘭」提供長期安全保障?
- 各國可參與的安全保障之具體形式為何?
- 哪些國家願意出兵協防烏克蘭?
- 若出兵維和,各國能為烏克蘭派出多少兵力、裝備等級,以及隨之增加的軍費比例?
- 如果維和任務遭到軍事攻擊,各國預期美國或北約應做出何種回應?
對此,一部分歐洲國家已積極準備向美國遞交「答案」,像是英國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立刻表示「英國願意出兵,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其他多數國家仍持保留態度,像是德國與波蘭就認為「在決策條件不明朗的狀況下,討論出兵為時過早」,並主張各國應先凝聚共識「集體作答」,才有足夠的外交籌碼與川普談判。
然而,在歐盟內部,光是對俄羅斯的外交立場就存在嚴重分歧,更遑論集體出兵或共同承擔與俄羅斯交戰的戰略風險──此一尷尬現況,也極為諷刺卻真實地呼應了美國特使凱洛格對歐洲決策風格的批評。
例如,為了加速凝聚歐洲「作答共識」,收到美方問卷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立即邀請英國、德國、波蘭、歐盟與北約領導人於2月17日趕赴巴黎,召開緊急應變高峰會,就美俄逕自停火交涉後的烏克蘭局勢進行討論。

馬克宏表示,此一會議的目的是為了加速討論歐洲對烏克蘭安全保障的具體方案,並討論加倍國防預算的可行性。但歐盟內部的親俄派代表卻大唱反調,像是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便以「哈雷路亞」形容美俄破冰的前景,並警告歐洲不要妄想阻撓「讓俄羅斯重返歐洲大家庭」的川普和談計畫。另一位極力反對軍援烏克蘭的斯洛伐克總理費左(Robert Fico)則強烈批評馬克宏的峰會「試圖破壞歐美與俄羅斯和平共處的機會」,更指控與會的歐盟與北約代表「非法代表其他成員國參與戰爭決策」,此一論述也與俄國外長拉夫羅夫同日發出的批評「如果歐洲想要的是繼續戰爭,那邀請他們上談判桌又有什麼意義?」相互呼應。
事實上,早在川普就任之前,法國就一直在推動對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但法軍的角色並非直接與俄軍交戰,而是擔任訓練教官、後勤支援與其他第二線戰術任務。 法國《世界報》(Le Monde)報導,在2月17日的巴黎緊急峰會上,馬克宏再次向歐洲盟邦提議「共同出兵」,但除了英國、瑞典正面回應,其他國家對派兵仍不置可否。其中,即將於2月23日迎來大選且可能失去政權的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更對這一敏感提議頗為惱怒,他不滿地表示:「現在討論出兵,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針對錯誤話題進行,且令人難以理解的無謂辯論。」
至於國防開支的增加,雖已成為歐盟各國共識,但這筆預算應以「歐盟聯合預算」的方式追加補助,還是由各國個別負擔?歐洲各國是否同意擴大舉債或加稅提升軍費?這些問題仍存在極大爭議。
此外,各國國防投資的戰略方向,也出現明顯分歧──究竟應該採取「波蘭路線」還是「法國路線」?
- 波蘭路線:大規模採購美國武器,一方面技術更成熟,二方面可強化與美國外交關係,三方面可短期內讓國防支出達到川普要求的GDP 5%標準。
- 法國路線:優先採購歐盟境內生產的武器裝備,一方面可擴張歐洲國防製造能力,二方面較容易向各國選民交代,三方面可擺脫對美國長期軍事依賴並提升歐盟的戰略決策獨立性。
在這些關鍵決策上,歐洲各國持續陷入立場分裂的團結困境。
川普與普丁的停火交涉雖震驚歐洲,但作為戰爭當事者與被侵略國的烏克蘭反而整體反應相對冷靜。烏克蘭軍方與社會輿論一切如常,並未出現疑美論驟升的集體恐慌。總統澤倫斯基則採取審慎應對策略,一方面冷靜表達「對川普想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則不斷重申烏克蘭的抗戰立場未曾改變,強調:
「只有在烏克蘭與川普、歐洲盟國達成共同計畫之後,烏克蘭才會與俄國展開談判──而我談判的對手,只有普丁一人。」
同樣現身慕尼黑安全會議的澤倫斯基指出,就他目前所知,美國政府尚未就「對俄停火協議」提出任何具體且確定的談判方針;但就個人經驗而言,他並不認為川普與普丁的通話,會對戰爭局勢帶來任何結構性的進展,因為普丁的外交策略總是充滿訛詐與騙術,只要俄羅斯不徹底放棄併吞烏克蘭的野心──例如要求烏克蘭全面解除武裝,並扶植親俄魁儡政權接管政府──川普很快就會意識到,普丁的所謂「和談」只是一場惡意嘲弄美國人且不可能長久的騙局。
澤倫斯基不斷強調:「任何關於烏克蘭未來的決定,都必須有烏克蘭人民的實質參與。」但他也直白地承認,烏克蘭的長期安全保障就是得依靠美國,因為在現實中,歐洲國家目前並不具備單獨對抗俄羅斯的政治條件與軍事能力。假若歐洲對川普政府動向感到疑慮,那麼各國就該立刻行動,包括大刀闊補的國防改革,並嚴肅地將烏克蘭視為歐洲共同防禦戰略的關鍵骨幹。
澤倫斯基指出,雖然加入北約仍然是烏克蘭的首要目標,但在現實層面,這一進程仍受限於複雜的法律、制度與政治問題,因此無論是川普政府、還是甫卸任的拜登政府,美國與其他北約成員國始終對此「躊躇不前」。烏克蘭政府也懷疑,無論是北約單方面駐軍、還是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只要不讓烏軍加入指揮決策圈,就無法給予烏克蘭穩定的安全保證,甚至反可能成為「拖累烏克蘭戰略部署」的弱點。例如:普丁如果撕毀停火協議再度入侵,這些派駐烏克蘭的「外國部隊」是否有足夠的政治授權與意願挺身戰鬥?若答案有所遲疑,這都將嚴重干擾烏軍的戰場指揮與防守布局,造成拖後腿的災難效應。
另一方面,澤倫斯基雖然非常謹慎地應對川普「一頭熱式的對俄和談」,但基輔與華府的戰略談判卻也出現了令各方擔憂的嫌隙──關於烏克蘭的稀土礦產交易。
為了說服美國與歐洲盟友進一步支援烏克蘭的對俄抗戰,澤倫斯基政府在2024年秋季推出了「勝利計畫」的戰略藍圖,其中一向關鍵的提案就是要對盟國投資開放烏克蘭的豐富礦產。根據烏國政府的估計,烏克蘭地底不僅有歐洲蘊藏量最大的鋰礦,還有豐富的鈾、鋯、石油、天然氣與各種戰略重要的稀土資源。因此在川普上任之後,澤倫斯基團隊也屢屢以開礦優先權與稀土出口獨佔權等方案,試圖說服川普繼續以軍事援助「投資」烏克蘭。
但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和《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各別取得的談判資料,白宮雖然對烏克蘭的稀土資源抱持高度興趣,然而川普團隊所提出的「協議條件」卻嚴苛到讓烏克蘭政府難以置信──美國政府要求烏克蘭以礦產資源「償還」自2022年以來所有美國提供的抗戰援助,並開出高達5,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4兆元)的請款帳單,條件是美國將獲取烏克蘭未來50%的「所有礦產收入」與「國營企業利潤」。
烏克蘭前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對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表示:「川普政府要求的,是烏克蘭用礦產償還過去的軍援,而不是作為對烏克蘭未來安全保障的交換。誰會接受這種條件?這根本是瘋了!」因此,澤倫斯基才公開以「對烏克蘭沒有任何好處」為由,直接拒絕美國的礦產交換案。
根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 Kiel)的追蹤統計,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以來,全球各國對烏克蘭的援助總額約為2,800億美元(約新台幣9.2兆元);其中,美國雖是烏克蘭最大援助國(42%),但迄今軍事與經濟支援的總金額只有1,200億美元(約新台幣3.9兆元),遠低於川普要求烏克蘭政府「償還」的5,000億元。
《每日電訊報》也藉報導批評,川普政府要求烏克蘭「償還5,000億美元」的說法不僅毫無根據,甚至比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對德國的《凡爾賽條約》更為苛刻。該報進一步質疑:
「在烏克蘭為自由民主體系承受了3年的巨大犧牲、並堅守戰線之後,如此對待一個被侵略的受害國,合理嗎?究竟是誰欠誰的債?」
「美國對烏克蘭的礦產施壓,雖然極端苛刻,但實際上只是脫離現實的畫大餅而已,」曾擔任烏克蘭經貿部長的基輔經濟學院(Kyiv School of Economics)院長米洛瓦諾夫(Tymofiy Mylovanov)就指出,烏克蘭若要以礦產交換援助,前提是必須恢復長期和平。
他進一步分析,烏克蘭確實擁有數十兆美元價值的礦產資源,但問題在於,絕大多數的已知礦區都位於俄軍占領的東部,或正成為戰場前線的中南部地區。換言之,美國若要從烏克蘭礦產分一杯羹,戰爭結束、俄軍撤出才是最基本的前提。
此外,烏克蘭的礦產估值,大多是基於前蘇聯時期的地質探勘數據,若要大規模開採稀土與天然氣,美國勢必要投入鉅額資金進行戰後重建與基礎工業投資。但在川普政府拒絕承諾「烏克蘭的長期安全與政治穩定」的前提下,美國的礦產分潤提案根本對現實缺乏理解,也根本毫無邏輯。
但若美國政府單方面放棄烏克蘭,或者因普丁要求而立刻切斷給基輔的戰爭援助呢?米洛瓦諾夫曾對《路透社》解釋,包括拜登卸任前給烏克蘭的擴大軍援,以及歐洲各國持續增加且長期擔保的經濟援助,就算「國際全面斷援」,烏克蘭政府目前也有充足的金融儲備,能確保政府運作能持續以現有支出規模至2026年秋天。
「烏克蘭的問題是武器與彈藥的儲備,」庫列巴直言,雖然在各國援助下,烏克蘭已快速重建國防產能,目前能夠支應前線40%的彈藥需求,但若川普政府決定徹底斷援,烏軍的彈藥存量大概只能撐到今年夏天。因此,比起討論是否派遣維和部隊,或能否參與與普丁的談判,歐洲各國現在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立刻擴大軍需產能,確保烏克蘭能獲得足夠的武器與補給,這才是真正能抵銷川普可能撤退風險的關鍵。
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澤倫斯基也警告美國與歐洲,指俄軍正在白羅斯境內集結並組建15個師。這十多萬部隊很可能會在年中發動新一波攻勢,可能是針對立陶宛與愛沙尼亞等波羅的海國家的軍事威脅,也可能再一次循2022年戰爭開打的路線入侵基輔。
「烏克蘭人過去3年來用鮮血為我們換來了正常的生活,他們阻止了普京繼續擴張帝國主義,例如進一步攻擊波羅的海國家。」在川普與普丁的電話讓歐洲陷入恐慌的同時,著有《暴政》與《血色大地》的東歐研究專家史奈德(Timothy Snyder)也在《明鏡周刊》專訪表示:
「當我們還坐在這裡討論民主價值的同時,烏克蘭人們已經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自由世界的政治討論應該從這一點開始,我們必須看見烏克蘭代我們的犧牲,而不是拿著算盤計較我們為他們付出多少資源。」
《明鏡周刊》也質問史奈德,隨著局勢的惡化,國際社會的態度愈發悲觀,許多人更認為這場戰爭已經進入「垃圾時間」,烏克蘭人的頑強抵抗也只是無謂地延長一場不可能取勝的戰爭?
「這種說法就好比認為波蘭在1939年不該抵抗,因為這樣就不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奈德語句堅定地回應,「但如果波蘭沒有戰鬥,德國就會主導整個東歐,大屠殺將持續到最後一名猶太人被殺害。歷史事實恰恰證明了相反的道理。如果波蘭當時選擇不抵抗,英國可能永遠不會參戰,美國也不會向歐洲派兵,那麼最終的勝利者將是納粹德國──自由的意義,絕不是在面對侵略性的法西斯勢力時輕易認輸。」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