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故事〉
曾在報社擔任攝影記者的謝三泰,1990年因著對白色恐怖與政治黑牢的好奇,著手拍攝昔日政治犯的肖像攝影計畫。20多年後,謝三泰受《流麻溝十五號》一書作者的邀請,拍攝1950年代的台灣女政治犯,並在2021年底接下該書改編電影的劇照拍攝工作,希望透過這些照片,勾起大眾對綠島黑牢的好奇,進一步認識台灣這段黑暗的歷史,為受難者盡一份心力。
我很晚才真正踏上綠島。還沒到綠島前,聽聞許多老政治犯提過他們在島上發生的種種。白色恐怖時代,因政治思想不容於執政當局,他(她)們被遣送至這邊陲離島,遠離自己的家人、美好的生活,從社會菁英成了監獄囚犯,雖然面對廣闊的海與天,卻無路可去、也無路可退。
1990年因為新聞工作接觸了很多昔日的政治犯,對於台灣過去的白色恐怖、政治黑牢產生好奇,促使我著手拍攝老政治犯。這個計畫以被關了10年以上黑牢的民主前輩為拍攝對象,前後大約執行了一年多,拍了70、80人,最後卻忍痛放棄整個計畫。因為在拍攝過程中,我看見了被扭曲後的人性,讓我無法再繼續。
當時聽到許多民主前輩談及他們被拷打、逼供的審訊過程,但最讓我震驚的不是這些,而是他們本是感情甚篤的同窗,因為同個案子入獄後,在審訊過程中被分化,造成昔日的革命同志互相猜忌,懷疑自己被出賣。
即使已時隔數十年,早已遠離了黑牢,但他們心中仍難掩憤恨。採訪過程中屢屢聽聞前輩批鬥昔日同志,讓我非常痛心、按不下快門,索性放棄了拍攝計畫。
1991年,當時的行政院新聞局組團帶記者到綠島參觀。雖然知道這是「官方」安排的行程,一定處處都是美化後的不真實場景,但那時綠島監獄鮮少對外開放,我不願錯過難得的機會,便欣然接受官方的招待,首度踏上綠島,「入監」一探究竟。
- 隸屬保安司令部的「新生訓導處」,又稱「莊敬營區」,專門用來囚禁和思想改造政治犯。設立於1951至1965年。
- 隸屬國防部的「綠島感訓監獄」,又稱「綠洲山莊」,主要關押景美看守所和台東泰源監獄的政治犯。設立於1972年至1987年。
- 隸屬司法行政部的「綠島監獄」,又稱「崇德山莊」,主要收容一清專案及治平專案的重刑犯和幫派人士。設立於1972年迄今。
上排左起:
1. 1990年7月15日,台灣政治犯黃華(原名黃明宗,台獨案)。 2. 1992年4月30日,台灣政治犯郭清淵(台獨案)。 3. 1992年8月25日,台灣政治犯楊金海(台獨案)。 4. 1992年9月1日,台灣政治犯張世欽(台獨案)。
下排左起:
上排左起:
1. 1992年3月26日,台灣政治犯林樹枝(美麗島事件案)。 2. 1992年5月6日,台灣政治犯洪文慶(228事件案)。 3. 1992年5月12日,台灣政治犯蔡寬裕(台獨案)。 4. 1992年5月7日,台灣政治犯鄭清田(涉泰源監獄事件案)。
下排左起:
1. 1992年3月28日,台灣政治犯楊碧川(飛虹盟事件案)。 2. 1992年5月6日,台灣政治犯林水泉(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 3. 1992年5月10日,台灣政治犯黃紀男(台獨案)。 4. 1992年7月20日,台灣政治犯周順吉(中國青年自覺運動推行會案)。
綠島為什麼會被當成羈押重刑犯的好地方?因它四面環海,而且都是礁石地形,還有山作為屏障,想跑也跑不了。當年的政治犯不乏醫生、教師、建築師、工程師等社會菁英,他們被關在綠島時,偶也貢獻一己之力──當島上缺乏醫生,他們就幫人看病;老師不夠,他們就重操舊業;當沒人知道工程該如何做,他們就恢復自己建築師的本業,只是蓋的是囚禁自己的監獄。
印象最深的是所方介紹了「放封」的地方,天氣好時能清楚看見本島,當年這些老前輩隔海望著台灣,心裡的絕望與無奈恐怕不是我們所能想像。
2021年底,前立法委員姚文智轉入電影圈,籌資拍攝以《流麻溝十五號》口述歷史為背景的電影,他透過該書原著作者曹欽榮,詢問我有沒有意願到綠島看看拍片現場,同時拍攝一些照片。出發前我數度猶豫,甚至想要作罷,因為拍美美的劇照並非我的強項;但我心中仍然想去看看現場,看劇中的場景是不是如當年老政治犯跟我說過的一樣。最後我只帶了3套衣服就前往綠島,告訴自己如果拍不到畫面就回來,最後就靠著這3套衣服在綠島撐了半個月。
我在綠島努力拍攝著不是「劇照」的劇照,試圖重塑1950年代老政治犯所說的牢獄模樣,以無聲的照片記錄電影情節。這些照片不是為了電影而拍,而是希望藉由這部電影的拍攝,能重塑當年火燒島上的情景。我想像自己就站在白色恐怖時代的綠島,企圖拍下那些當年不被看見的真相,那些火燒島上的血與淚。
我曾記錄許多台灣重要的新聞事件,偶爾翻閱這些過去的照片,仍會為當年拍下的畫面所震懾。如果能藉由我拍的《流麻溝十五號》場景勾起大家對綠島黑牢的好奇,進一步想了解這段慘痛的歷史,那麼我的目的就達到了,也算替白色恐怖的受難者盡了一份心力。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