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對談
走進「台北光點」的主建築梯間,進進出出、裡裡外外都好不熱鬧,心想最近熱門的紀錄片《大同》還真是厲害,吸引這麼多觀影者前來,一陣摩肩擦踵來到二樓才發現,不是《大同》厲害,是謝三泰《走拍台灣》新書發表暨攝影展厲害,這些觀影者幾乎都是在等著活動正式開始。
「我們有很多人一天不拍照就會很痛苦,」從事影像工作超過30年的謝三泰,無時無刻都流露出自己對攝影的熱情。30多年來不僅拍下無數新聞事件,更在工作之後拍攝專題、執行攝影計畫、投入基礎攝影教育,隨時叮嚀自己不能把相機放掉,持續地透過影像拍攝引發共鳴,期待在數位時代、攝影技術解放的同時,能有很多人運用鏡頭去關注社會議題、土地和親人。
如今,每個人都以飛快的速度在累積照片數量,然而這些是什麼?我們又在拍什麼?謝三泰思考的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影像。在任何一個現場,你是要按下快門還是不要?你是參與事件還是參與歷史?一張80年代的忠孝西路塞滿公車的影像,30多年後看來便饒富風味。「拍攝《勞動尊顏》這一系列勞工肖像,或許影像風格沒有太突出,可是30年或50年後就會產生價值,有些勞動現場可能已經消失。」
林義雄的一句話影響他很深,「不要看我一時,要看我一生。」謝三泰認為攝影者不要怕寂寞,不要急著成名,過去每一次拍攝的底片、檔案,他都一定會立刻整理、保存、紀錄、組織與串連,把自己的影像看作是豐厚的資產,以及對歷史的參與和情感。那個街頭狂飆的年代,政治上的變化固然重要,庶民社會也同等重要,也或許是他來自另一個海島澎湖的個性,也許是新聞工作對他的影響,謝三泰的影像更彰顯那些底層、更貼近土地的人與故事,真誠且充滿溫度。
這次集結生涯30多年的影像書,是出版社找上門,雖然平常就有所準備,但自己內心仍然非常掙扎。「自己的影像夠強嗎?力道如何?這本書的定位是什麼?」全書近100張照片,9成都是近作,經由一張又一張影像的串接,希望喚起大家的記憶,回顧這30多年來,不是只有政治圖像被看見,更多的是這片土地上的歲月痕跡。我們常漠視於自己熟悉的環境,尤其是台灣並不大,仍然有許多事物值得被發掘、被珍視,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風景,「走拍台灣」一直拍下去,可以拍一輩子。
離開展覽現場,那一幅幅在白牆上的影像,都是一段對歷史的見證,這讓我想到電影《大同》裡最後耿市長對導演周浩說的一段話,「你到底都錄了些什麼啊?時間一久,我也忘了你的存在,剪完先讓我看看⋯⋯」,紀錄與閱讀影像,讓我們不會忘掉周遭和歷史。
會挑這張當封面我就是一個想法「尊重專業」,我挑好照片並做好圖片編輯,其他就是出版社、美編或其他部門的專業,他們對於市場有比我更多的研究和認識,如果我今天干預了,不就像攝影在新聞產製中會被侵犯一樣,做攝影的人的專業不被尊重。但我有跟美編說,如果是我,我就不會挑這張當封面。
澎湖人。投身新聞攝影工作多年,曾任職於自立晚報、自立早報、黑白新聞周刊、新台灣周刊、勁報。以鏡頭記錄解嚴前後、520農民運動、國會全面改選、首屆民選總統、省市長等。 近年將焦點關注於庶民生活、勞工朋友、弱勢族群、環保等議題。 曾出版「勞動尊嚴」、「我的志願」、「舞蹈空間」等攝影集。 曾展出「勞動尊嚴」勞工肖像攝影展、「我的志願」身障朋友圓夢肖象展、「身展台」身障藝人肖像攝影展、「點•台灣」社區再造等攝影個展,以及「唐氏症家屬照相簿」、「紅樹林生態之旅」、「港都勞工群像」等專題聯展。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