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對談
《不要說再見,福爾摩沙!──我的二分之一人生》楊永智攝影個展的臉書活動頁面,隨著一大片資訊洋流漂動,看似滄海一粟、毫不起眼,但是三週的展期卻吸引著某些觀眾的目光,除了展覽,楊永智還安排了好幾場攝影作品分享會、實務討論會。透過自己的個展來拋磚引玉,激起一波又一波的對話浪潮,「或許我做得不太多,也沒有非常好,但我希望自己的拋磚引玉,能讓這個圈子或世界更美好」。
從事報導攝影工作30多年,雖然已經脫離第一線新聞現場的攝影,但仍然在一家公益雜誌擔任攝影工作。做為一個用影像見證歷史的人,他仍持續關注世界與社會的轉變。他發覺歷史似乎是不斷循環重複的,對立沒有消弭,反而被操弄、加深。信仰人道關懷的楊永智,長期擔任台灣世界展望會的志工,隨著台灣世界展望會實地探訪第三世界落後戰亂國家,更讓他確信人道關懷這個方向是未來要前進的道路;他也相信,透過影像可以產生人道關懷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與社會更向「愛與和平」靠近一些。「照片的力量足以改變世界,」與著名戰地攝影記者James Nachtwey堅信相同的價值,楊永智將自己對影像的高度和期待就放在那個位置。
「我其實很幸運,」訪談中楊永智對於幾次攝影生涯的關鍵環節都很自謙,包括在1983年進入新聞圈、見證上一個世代更替的尾聲、接著是街頭運動狂飆的年代、找到攝影生涯方向等等。正因為他所處時代的特殊位置,讓他對台灣第一代攝影記者前輩產生了興趣。「身為攝影記者,了解攝影記者的歷史是重要的。」慢慢地他開始跟第一代的攝影記者前輩聚會吃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訪談,梳理現有資料,最後集結成冊出版《他們是歷史的目擊者》一書。「出版是一件重要的事,這樣東西才能被留下來,」因為影像資產被建立了,透過出版品的梳理脈絡,如此才能有所傳承。
除了目前在執行的計畫,楊永智更進一步希望推動「福爾摩沙人道關懷攝影獎」,實際地聚焦在影像的人道關懷力量,可以想見的是,到時又會有另一場熱鬧的攝影嘉年華。就像是這次展覽期間,出現一場又一場的攝影對話、討論,出現一個世代又一個世代的精神傳承,雖然彼此所用的語言不同,但大家所關心的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影像和事物。
楊永智(Yuan-Chih Yang)報導攝影工作者。 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自立早、晚報》攝影組主任、《新新聞》特約攝影、《台北人》雜誌圖片主編、《時報周刊》攝影組主任、撰述委員、《TaiwanNews》攝影主任,世新大學兼任老師、社區大學老師、NGO攝影志工。拍過不少高官權貴與市井小民,覺得心靈最自然、平靜、和諧的算是從事慈善公益活動的人,他們臉上自然洋溢著行善之美,讓你不知覺放下防衛與隔閡,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愛,他們讓人深深感受到《真正的美,乃是因行得美善Beauty Is As Beauty Does.》。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