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澎湖,20歲當兵時,離開澎湖到台灣,見到了從未看過的高山、河川、火車,開啟了他的眼界,同時也接觸了台灣本土文學,試著從自己的雙眼和文學作品裡瞭解台灣。當兵時,買了生平第一台相機,從此相機成了他探索世界的工具,代替雙眼,記錄下所見的土地與人、事、物。
30歲到台北投入媒體工作時,幸運地趕上了從戒嚴到解嚴,台灣政治氣氛轉變的時刻。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街頭抗爭、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報禁解除、媒體百家爭鳴,身處動盪的時代,每天拿著相機,真槍實彈地操練。因為媒體工作有了扎實的攝影訓練,那段時間,白天採訪新聞、下午則拿著相機,遊走在不同的角落,記錄著整個城市的轉變,對攝影充滿熱情。
拍照就像寫日記,忠實記錄下決定的瞬間,其實,照片也反映了你的人生。澎湖是個物資並不豐沛的小島,謝三泰生長在貧窮的家庭,從小就得自食其力,做過不少出賣勞力的工作,好賺取微薄的金錢。他的鏡頭裡反映出對庶民生活、農工朋友的那份「同感」,那些低頭勞動的婦女、雙手粗糙的勞工、面容滄桑的漁夫,這些成長過程中熟悉的面孔,都成為他鏡頭補捉下,動人的面容。
桌上供品從傳統手藝的豐盛料理,變成超商食品;祭拜儀式流程也隨著時代進行調整,原本步行放路燈、放水燈,改成機車代步⋯⋯今年,我首次在輪普期間前往澎湖西嶼拍攝,一邊喚回年少記憶,一邊也感受輪普的變遷。
我想讓沒有經歷過這段歷史的年輕朋友們,能透過照片理解到,自由的空氣不是憑空就呼吸到,而是一群群台灣人胼手胝足爭取來的,這些街頭上的臉孔,都是成就台灣民主自由的無名英雄⋯⋯
前攝影記者謝三泰,從1990年開始,陸續展開昔日白恐政治犯的肖像拍攝計畫,也接下《流麻溝十五號》作者委託,拍攝50年代的台灣女政治犯,並到綠島拍攝同名電影劇照。他為什麼這樣做?
20歲離開澎湖到高雄當兵後,謝三泰多數時間都待在台灣本島,30年後猛地回頭,過往隨手拍下的澎湖都是鄉愁,一如澎湖特有天氣「鹹水煙」,想掙脫卻又忘不了…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