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夏的台灣,一場遲來卻快速爆發的疫情,打亂了原本的歲月靜好。5月17日雙北地區率先停課,兩天後更擴大到全台各級學校,教育部宣布採「線上教學不停學」的方式,進行原有的課程。 雖然去年教育部已訂定線上教學指引,但真正開始遠距課程,還是讓許多老師、家長、學生們措手不及,展開一場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教育變革。
「廚房、臥房、工寮,都是教室。」
新北市中平國中校長林裕國說,「真的沒想到(停課)速度來得有點快,」透過全校老師的合作,教務處開設了上千個Google Meet帳號,在三天內快速解決硬體與連線的問題。然而,隨之而來卻有更多「教育本質」的問題。
「遠距教學下少了一點溫度,」林裕國形容,這個溫度就是師生間的相處──除了學習課程內容,很多時候是老師透過身教、言教的生活學習,來達到教育的另一個面向。 《報導者》文字與攝影記者在停課後走進都市、偏鄉,看見遠距教學在家中、深山或部落裡的百種樣貌,我們發現,缺乏設備可以透過資源的補助很快到位,但更多問題,卻是家庭親職功能良莠不齊帶來的教育不平等。遠距教學讓孩子回到家中,父母得扮演起更多重要角色。 新竹水源國小老師魏靜宜就提到,在遠距教學下,「家長像是他們的代課老師,」自律能力較差的學生能不能準時上線上課,家長是關鍵角色。有時候,家長必須面對生計等問題,已自顧不暇;學生沒有上線時,老師打手機給家長,卻像沉入水裡的石頭沒有回應。後來她才發現,原來有些電腦問題連父母也不會操作,這時就必須連家長也一起教,「我們必須更有溫度、更細膩的去處理這些問題。」 《報導者》的攝影記者鄭宇辰則觀察到,有些孩子會在家門口期盼老師到來──這時候的老師像是親人般,彌補了部分家庭的功能。 在花蓮,校長、老師透過送餐到家,關心學生在家生活的狀況。在台東,因網路覆蓋問題,萬安國小老師李坤奎為了讓學生學習不中斷,把上課內容錄起來、存在隨身碟中快遞到學生家裡,順便看作業寫了沒。「老師們都希望學生的學習成效可以好一點,但也都知道遠距下很難抓住學生,我只能親自去看看他們,稍微照顧學生」,李坤奎感嘆,「生命在各個角落堅毅的開展著。」
誰說音樂、棒球、布袋戲、耍花槍不能「遠距」?
遠距教學下,原本坐在課桌椅前正經八百上課的教育樣貌被打破,當老師上課的工具不再是黑板與粉筆,而是變成網美燈、電子手寫板時,各科的老師如何善用電腦工具,跨越虛擬的網路抓住學生,還讓學習不中斷,就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新北市新莊中平國中一名授課近25年的國文老師陳雅芳說:「我就是個電腦白癡啊!」她的焦慮感在停課後向女兒詢問Google Meet怎麼視訊連線時,馬上就被看出。就讀大學的女兒還開玩笑地說:「媽媽!妳教學職涯也會有變成學生的一天。」
不過,盡責的老師就會拿出學習力:當知道線上教學流暢度不夠好時,很怕因為電腦技術問題影響學生而讓學習中斷,每天會想盡辦法將實體課程轉到線上。陳雅芳原本很少上網,也開始進Facebook社團看其他老師分享如何處理線上教學問題,從停課前兩週的混亂,到現在上網課根本「駕輕就熟」。
另一位體育老師翁正杰則說,「體育課就是一個game(遊戲),如果都沒辦法一直正常的上體育課,只能透過視訊講解規則,他們永遠不能去play(玩),這是非常可惜的地方。」他教授體育將近20年,碰到遠距教學下的體育課無法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在操場奔跑,現在只能先透過視訊播放球類比賽,講解規則,或是帶學生做體操,期待有朝一日解封後,再讓學生回到操場進行比賽。
連表演藝術的耍花槍、布袋戲、音樂鋼琴等,這些需要大量面對面授課的實體課程,老師們也使出十八般武藝,把它變成線上課程。這一幕幕,都是「雲上教學」的樣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