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巴黎奧運
運科團隊大進階、「基因教練」首上場,治得好奧運國家隊的「硬傷」嗎?
國家運動科學中心於2023年9月掛牌成立,面對即將到來的2024巴黎奧運,除了運用大幅晉升的運科團隊與設備儀器,也嘗試回應世界體壇以基因檢測作為訓練輔助的挑戰。圖為運科中心研究人員在國訓中心田徑場測試用來分析跳遠選手動態的高速攝影儀器。(攝影/陳曉威)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2024巴黎奧運將於7月26日至8月11日登場,本屆台灣代表團共有60位選手、在16個項目出賽;去年(2023)甫成立的運科中心首次出擊,和國訓中心聯手出動30人的運動科學團隊,涵及生理恢復、運動心理、體能訓練、情蒐與醫療防護,還在巴黎租下膳食公寓、物理治療診所和運動中心3個支援據點。

除此之外,本屆出動了「基因教練」──不少選手培訓期間接受基因篩檢,找出容易受傷以及肌耐力與體重控制的潛在因子,逐一量身製定各種營養、體訓、甚至預防性投藥的「菜單」,期望降低受傷風險、增加訓練效率。儘管運科武器大進階,面對首度僅相隔3年的奧運,傷痛,仍是本屆台灣選手最大的隱憂──不僅如具奪牌實力的鞍馬王子李智凱「敗在傷痛」、被橫阻在巴黎門外;奧運前最後關頭,不少選手也急著「進廠整修」。

國家隊首出動「基因檢測」輔助訓練

全基因體定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做基因檢測,是近年菁英運動員最火紅的運科工具、卻也是最敏感的手段。

2016里約奧運會前,即有商業基因檢測公司聲稱協助英國精英運動員準備比賽。而在2012倫敦奧運和2016里約奧運拿到男子跳遠一金一銅的英國奧運名將盧瑟福 (Greg Rutherford)就公開表示,他把基因檢測的資訊融入備戰里約奧運的訓練中,幫助他「做出更好的(訓練)決策」。

然而,也有如中國烏茲別克等國,傳出利用基因檢測來「選拔選手」,希望篩出有運動基因優勢的選手找出「未來的冠軍」,引發極大的爭議與關切。因為許多研究也指出,影響運動表現的特徵和因素太多樣化,只想根據遺傳學識別出運動潛力,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說,基因定序還將個人生物特徵全都露、具有隱私疑慮,國際上對於基因醫學運用在運動員身上應建置完整的倫理指引與法律把關呼聲不斷。

台灣本屆備戰奧運的過程中,也首度提供選手基因定序選項,但進行得十分謹慎,一來遵從選手「個人意願」、非強制進行;二來結果只供受測者本人知道、「連親人都不給看」。據了解,本屆代表團中許多具奪牌實力的選手,都自願接受檢測。

國家運動科學中心(簡稱運科中心)執行長、前國立體育大學副校長黃啟煌解釋,基因檢測主要協助分析選手,像是對於需要控制體重的選手,在選手個人和團隊同意下,就替選手分析腸道狀況,進一步去研究要怎麼吃才會吸收足夠營養?要怎麼吃才不會增加體重?因為每個人的特質而有些微不同,國家隊再針對檢測的結果,擬定個人化的營養菜單,讓有量級限制的項目更能精準控制體重。

Fill 1
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執行長黃啟煌受訪時提到,運科中心目標希望建立系統協助選手訓練與調整。(攝影/陳曉威)
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執行長黃啟煌受訪時提到,運科中心目標希望建立系統協助選手訓練與調整。(攝影/陳曉威)

長年擔任國家隊隊醫的長庚醫療體系運動醫學總召集人林瀛洲表示,基因定序運用在運動員身上,在台灣是剛起步階段,這可以讓運科團隊更理解選手的受傷是不是有特殊原因,更能對症下藥、給予更精準的治療。舉例來說,「發現選手容易骨鬆,再嚴重就是疲勞性骨折,適時加強鈣質營養,甚至在不違反禁藥規定的前提下提早給藥,避免選手受傷之後再來處理,達到預防效果。」

或是運動員經常拉肚子、過敏影響運動表現,林瀛洲指出,也能透過基因檢測協助運動員找出原因、更了解身體狀況,以網球天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為例,他在成為傳奇名將之前,比賽過程中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後來檢測出「麩質過敏」後,就避免吃到引發過敏的食物,體能狀態維持平穩,讓成績不斷累積,至今拿到24個大滿貫。

而透過基因檢測更了解身體的優勢與劣勢,找出需要加強的面向,重點提升身體能力,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朝這個方向走。林瀛洲強調:

「目的只讓選手知道自己的特質,絕不觸及『選才』問題,因為這些(接受檢測的選手)都已經是競技項目裡面最頂尖運動員,也不需要因為特質轉練其他項目。」

中研院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全峰則指出,國家隊運用基因檢測工具時,必須避免基因檢測有不當使用的可能,例如影響到未來當選國手的可能性,或是經過檢測才能當國手等等,甚至不能將資料給保險公司。這些都是基因檢測應用於運動員身上,必須注意的問題。

吳全峰認為,基因檢測能知道的事情非常多,最好是能在法律上有些規範,尤其絕對不允許藉此篩選運動員或篩選員工;此外,如果因為基因檢測發現身體有潛在問題,提供適當的基因諮詢也必須一併被考慮在內。

頂尖選手密集出賽是硬傷
Fill 1
在東京奧運為台灣拿下鞍馬銀牌的李智凱(下排右2),2023年頻繁代表國家、縣市出賽,傷勢無法及時恢復,在奧運資格賽中失利。密集賽事,是台灣頂尖運動員共同面對的困境。(攝影/陳曉威)
在東京奧運為台灣拿下鞍馬銀牌的李智凱(下排右2),2023年頻繁代表國家、縣市出賽,傷勢無法及時恢復,在奧運資格賽中失利。密集賽事,是台灣頂尖運動員共同面對的困境。(攝影/陳曉威)

因COVID-19疫情的關係,東京奧運與巴黎奧運僅隔3年,密集的奧運資格賽,讓選手身體頻出狀況。據了解,特別在去年底杭州亞運結束後,不少選手都有損傷、密集尋求隊醫的協助;其中在東京奧運為台灣拿下史上第一面體操獎牌的鞍馬銀牌得主李智凱,去年經歷世大運、亞運,再奪下全運會五連霸時苦笑:「今年(指2023年)終於沒有比賽了!」但2024年初緊接著進入密集的奧運資格賽,在長年征戰帶傷上陣下,李智凱積分排名不足,最終確定無法前進巴黎奧運。

一連串的資格賽,要養傷、要維持訓練,腳傷最終還是影響到李智凱的表現,他是這次拼戰奧運資格失利的選手中最具知名度、也最令人扼腕的選手。林瀛洲坦言,聽到李智凱說「燃燒殆盡」時,難過到說不出話,但這是台灣頂尖競技運動員面對的困境──受到疫情壓縮後的賽程,頻繁比賽對他們的負荷真的太重。

「東京奧運與巴黎奧運中間因為疫情只隔3年,卻得在去年7月世大運、9月亞運與10月全運會之後,再進入一站一站爭奪奧運積分,這對任何一個年紀的選手都是嚴峻考驗,況且這批東奧選手們又老了3歲,身體恢復的速度也會變慢。」

林瀛洲表示,去年在亞運時,他碰到一些國家並不是派最頂尖的第一隊參賽,當時還沒有意會過來,直到今年初才驚覺,原來這樣是透過分級讓不同選手參與不同賽事,培養長期的接班梯隊,而頂尖選手則是準備好要在奧運資格賽中爭搶積分,或許這也是台灣未來可借鏡的地方。

以體操單槓選手、「台灣貓王」唐嘉鴻為例,去年2月受傷而放棄一連串比賽,當時大家捏了一把冷汗;但若以奧運為調整目標來看,這段期間他反而因傷休養,專心將狀態調整至高峰。林瀛洲指出,唐嘉鴻去年初在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簡稱國訓中心)測試賽前的練習中受傷,導致阿基里斯腱全斷裂,受傷後隔天送醫縫合,過程中沒有耽誤時間,並在科學監控下確認復原的進度。事後來看,他因傷放棄了世大運、亞錦賽、亞運等比賽,反而獲得半年的充分休息;加上單槓只有落地需要用到腳,只要在單槓做完動作,由教練抱下單槓避免使用腳落地,上半身訓練能同步進行。唐嘉鴻在休息期間專心將狀態調整至高峰後,在奧運資格賽中強勢拿下出賽資格,目前狀態十分良好。

Fill 1
傷後復出、取得巴黎奧運資格的體操單槓選手「台灣貓王」唐嘉鴻,在母校台灣師範大學進行訓練。(攝影/林彥廷)
傷後復出、取得巴黎奧運資格的體操單槓選手「台灣貓王」唐嘉鴻,在母校台灣師範大學進行訓練。(攝影/林彥廷)

林瀛洲以醫師的角度觀察,運動員身體狀況一達到巔峰後,肯定會有一段往下走的時間,立即要再把狀態拉回來,並沒這麼容易,而沒有充分休息,最後只能仰賴「精準醫療」與「運動科學」看能補多少算多少;幸好現在確定參賽巴黎奧運的選手都往好的方面走,在團隊的努力下保證可以健康出賽。

「選手分級」培訓和出賽,推得動嗎?

擔任首任運科中心執行長的黃啟煌日前接受《報導者》訪問,談到賽程密集選手狀況不斷問題時坦言,我國能在國際上競爭的選手人數相對較少,因此在獎金制度與社會期待下,選手與教練很難把「不參加」這三個字說出口,造成去年一連串的比賽,幾乎都是這些選手為主力。

此外像全運會,各縣市政府都有激勵的獎金,甚至為了延續連霸,獎金還加碼。以台北市為例,拿到全運會第一名選手30萬獎金、教練10萬獎金,連霸一次選手加給20萬元、教練7萬元,最多連霸6次則選手加給提高到30萬元、教練也提高至11.8萬元;選手破全國與破大會,都還有額外獎金。若以最極端的狀況舉例:某選手完成六連霸、並打破全國紀錄,總計在該年度可以拿到110萬元獎金。

黃啟煌認為,現行制度下,要選手與教練主動放棄獎金「並不實際」,應該針對奧運與亞運選手進行分級:以奧運級別四年一週期,來規劃什麼樣的訓練與比賽節奏到奧運年時剛好是最顛峰狀況;另外像滑輪溜冰是亞運項目,就應該以四年亞運為週期,規劃訓練與選擇出賽頻率,甚至像是一些奧運項目的後起新秀,也可先以亞運為訓練週期,等到成績突破後,再轉往奧運等級,藉此讓運動員分流出賽,競技與培養可以並進。

據了解,體育署正在進行「新版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及規劃成立體育暨運動發展部」的政策研擬,裡頭就有一項是「選手分級」,目前還在收集意見的階段。有參與的學者透露,面對未來密集的賽事,勢必得走向分級,只是另一個層面是當體育署升格成體育部後,每個賽事成績將會被放大檢視,如何在成績與培養選手兩方面取得平衡,是一大難題。

運科中心成立後勤部落有感提升,選手觀念改變最重要
Fill 1
圖為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大門。(攝影/陳曉威)
圖為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大門。(攝影/陳曉威)

在選手分級真正落實之前,運科的提升立即可以執行,也是這兩年確實「有感」的改變。 除了「基因教練」,倡議多年的運科中心2023年9月在國訓中心裡面掛牌成立,從運科團隊的陣容到先進的設備儀器,確實大幅晉升。2024巴黎奧運的國訓+運科團隊多達30人,代表團還大手筆在巴黎市區租下膳食公寓、物理治療診所和運動中心3個中繼據點,連可加速傷勢復元的高壓氧都一起帶到巴黎,是史上運科後勤最豪華的一次。

根據國訓中心提供的資料,包括生理恢復、運動心理、體能訓練、營養諮詢、情蒐支援、運動防護、護理治療、膳食人員等後勤高達30人,裝備更是大幅升級,除了高壓氧之外,舒壓儀也帶到巴黎,提供選手放鬆使用。

林瀛洲提到,雖然巴黎奧運台灣代表團選手人數比上屆東京奧運少,但去年亞運回來之後他就主動建議國訓中心要增加護理人力,因此這次除了隊醫之外,將首度有護理師一起前進巴黎,他笑說:「這次可以專心治療,有護理師當幫手,可以有效提高協助選手的效率。」

事實上,運科從早年只有醫師隨隊處理突發狀況、到賽後協助選手緩和的運動防護,台灣也逐漸跟上國際腳步,身心靈全方面的保護與介入。國內在運動整合醫療投入最早的長庚運動醫學團隊,今年進入第10年,2018年開始加入營養師、藥師與心理師,也從單純照護菁英選手到投入基層運動員,整合領域擴大、防護範圍向下扎根。林瀛洲指出,雖然人數沒有增加,但成熟度完全不一樣;以營養師為例,本來都是照顧病人,進來團隊後要照顧健康的人,而且還是每天運動量大、很強壯的運動員,專業也與時俱進在調整,給選手的飲食建議十分細緻。

長庚運動醫學整合照護計畫團隊的專業營養師吳益銘以在奧運累積27面獎牌的美國「飛魚」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為例,在北京奧運前曾公布,他每天要吃進12,000大卡,「我們在協助國內選手時,也有很多選手擔心『為什麼要吃這麼多?』」

吳益銘仔細檢視國內選手的飲食發現,最常出現的問題是「碳水化合物」攝取不夠、只吃蛋白質,「但是肌肉主要的能量來源是碳水化合物,加上運動員的訓練量大,訓練強度愈來愈強時,必須有足夠能量才能避免容易發生的疲倦感,」吳益銘表示,現在不管是基層小選手或是國手,團隊都持續和選手建立這樣的觀念。

近年投入南投縣旭光高中空手道隊運科整合照護的嘉義長庚骨科醫師許維修補充,當運動員碳水化合物攝取不夠,訓練消耗的熱量大於攝取量時,身體就會消耗其他的蛋白質與脂肪,而導致肌力下降,接下來就可能出現「疲勞性骨折」。因此他們在協助選手時,菜單不只要吃得夠,還要適時給予維他命D與鈣的補充,預防疲勞造成的受傷:若出現傷勢再來治療,要重回顛峰得花更久時間。

進擊的運科 ,連睡眠時差都有處方
Fill 1
擔任國家隊隊醫的長庚醫療體系運動醫學總召集人林瀛洲(左2)與長庚運動醫療團隊成員一起合照,嘉義長庚骨科醫師許維修(右2)、專業營養師吳益銘(右1)、基隆長庚精神科醫師陳建鴻(左1)。(攝影/楊子磊)
擔任國家隊隊醫的長庚醫療體系運動醫學總召集人林瀛洲(左2)與長庚運動醫療團隊成員一起合照,嘉義長庚骨科醫師許維修(右2)、專業營養師吳益銘(右1)、基隆長庚精神科醫師陳建鴻(左1)。(攝影/楊子磊)

儘管如此,並不是每個選手與教練都願意接受科學數據與運科理論。黃啟煌就指出,所有進入國訓中心的選手都是全國最強,當他們已經是頂尖時,要怎麼說服他們接受運科數據?最有效的方式是,「你需要時,我這邊有數據,要不要拿去試看看!」先從調時差這種最基本也最需要的項目做起。

2024年1月至6月射擊飛靶國家隊每月到歐洲比賽前,由台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助理教授曾暐晉到運科中心擔任合聘研究員,規劃時差調整與睡眠管理,獲得選手正面回饋。這次巴黎奧運前,曾暐晉與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建鴻兩人合組團隊規劃,備妥時差調整菜單,提供給整個代表團成員,包括選手、教練與其他隨行人員,從上飛機前兩晚開始調整時差。

除了時差調整之外,代表團還準備帶氣壓按摩器到巴黎,讓選手在休息時間可以穿上,將下半身的血液往上半身擠,加速放鬆並進入睡眠。陳建鴻指出,針對每個選手進入睡眠的方式都有事先了解,並給予不同的建議,例如有選手適合聽白噪音、有選手適合睡前音樂,或者是睡前聆聽陳醫師親自錄製的舒眠音檔,都已在事前根據每個人的特質提供不同方式,讓選手得以事先嘗試,找到最有效的個人睡眠處方。

這套睡眠與時差調整已提供給代表團所有成員,讓所有人都可以按表操課,曾暐晉也分享給民眾,「前往法國都可以這樣調整時差。」

黃啟煌強調,這些做法都有理論根據也實證可行,化成實際作法後,主動提供給選手與教練,之後他們就知道,有很多運科資源可以利用,藉由這樣來傳達「運科是可以幫助到選手」的理念。

“mental coach”遠端24小時待命

但美中不足的是,受限於代表團總量管制,這次精神科醫師無法隨行,陳建鴻將在台灣24小時待命,當巴黎的選手有任何需要協助之處,以視訊的方式即時提供建議,他稱這是“mental coach”的角色。

運動心理逐漸受到重視,心理與身體會互相影響,身體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可能會延遲傷痛復元時間。陳建鴻說明,就像是20年前選手不覺得重訓的重要,但如今不只是運動員,連一般人都知道重訓帶來的好處,而“mental coach”的角色,其實就是在掌握選手特性後,適時給予最佳建議。一般最常舉的例子是高爾夫球:每一桿之間,“mental coach”都會傳遞紙條,告訴選手現在要怎麼想?心裡怎麼準備打這一球?

陳建鴻目前正在協助射擊隊,就發現雖然都是國手,但每個人對於激勵自己的方式很不一樣,例如有選手是需要憤怒的情緒、有的人是需要給予滿靶的壓力;甚至特別針對賽制的安排,在第2盤與第3盤時,讓選手吃點白煮蛋或吸咖啡因貼片等,讓身體狀態不下降,持續保持高度專注。

陳建鴻舉例,有些教練激勵選手,是不斷要求選手激勵自己辦得到,但如果該名選手「心裡虛虛的」,這樣的激勵不只沒效還可能有反效果;所以由“mental coach”透過長時間陪伴,了解該名選手喜歡的是與現場觀眾與氣氛融為一體,這才會是選手最有自信的時刻。簡言之,運動心理就是針對不同的樣態,適時給予最即時的建議,並在最穩定、自信的狀態下出賽。

真刀真槍的運科應用

就在《報導者》進入國訓中心採訪的當天,黃啟煌正在田徑場內,與一群研究人員認真檢視拍攝的畫面品質──這是為了跳遠好手林昱堂量身打造的儀器設備,本來只是透過一台攝影機,記錄林昱堂起跳前兩步的各項精細數據,但光這樣還不夠,團隊特別架設多個攝影機,透過影像處理縫合成43公尺助跑距離的全影像。

Fill 1
黃啟煌(右3)在國訓中心田徑場的風雨跑道內,與運科中心研究人員一起檢視為跳遠選手設計的高速攝影儀器拍攝效果。(攝影/陳曉威)
黃啟煌(右3)在國訓中心田徑場的風雨跑道內,與運科中心研究人員一起檢視為跳遠選手設計的高速攝影儀器拍攝效果。(攝影/陳曉威)

黃啟煌說明,跳遠不只是要助跑速度,接近起跳前,速度會稍微下降,讓重心壓低,確實踏板起跳──而這整個過程的水平速度變化,怎麼做到最適合林昱堂的助跑,這些都是運科範疇,並把這些數據資料提供給教練,來調整訓練菜單與科目。

另外一位奧運達標的400公尺跨欄選手彭名揚也是如此。黃啟煌提到,教練曾孝生主動希望能監測彭名揚跨欄的高度與水平速度,作為調整步伐的參考值。上述這兩項都已經應用在選手訓練,而且不用在身上裝一堆感測器,讓選手接受度更高。

黃啟煌坦言,代表國家參賽奧運,沒有壓力都是騙人的,國人不期待成績也是騙人的,只是國人是用什麼樣的心態看待結果,「如果整個培訓過程不夠完整,對選手照顧不足,被罵是應該。」

但身為體育人而且投入研究運科,黃啟煌強調,在乎的是如何將有效的方法建立成為系統,每一位選手可以借助運科系統得到好的訓練,接下來就是等待滿滿天賦的選手出現。

「就好比說我們擁有大谷翔平的訓練計畫,不代表能培養一樣的選手;但體系建立後,出現另一個跟大谷翔平一樣天賦的選手時,訓練出像他一樣好的選手的機率變高,這才是目的。」

黃啟煌說:「這是運科中心成立後第一次投注在奧運上,萬事俱備,就讓我們期待選手的表現。」

Fill 1
2023年亞錦賽摘下金牌、取得奧運資格的跳遠好手林昱堂,傷癒後以比賽備戰巴黎奧運,在6月台北國際田徑公開賽中再為台灣留下金牌。(攝影/鄭宇辰)
2023年亞錦賽摘下金牌、取得奧運資格的跳遠好手林昱堂,傷癒後以比賽備戰巴黎奧運,在6月台北國際田徑公開賽中再為台灣留下金牌。(攝影/鄭宇辰)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