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劉昌德/不存在的棒球場:從邊陲到中心的漫長冠軍之路
2024年世界棒球12強在台北大巨蛋進行預賽,台灣隊一路過關斬將前進東京巨蛋。2025年WBC資格賽也將在台北大巨蛋舉辦。(攝影/陳曉威/資料照片)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打者擊出的高飛球落在綠色草皮,外野手從球場邊緣回傳,砸在二壘手身上。站在球場中心點的捕手高舉手套,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白球掉落在內外野交界的紅土,任憑跑者平順地滑進本壘。

位於崛起強國帝都中心的球場上,壟罩著夏日的霧霾。時間則凍結在突破僵局制的第十局下半。

幸好已不存在的球場:北京五棵松棒球場

我站在北京五棵松棒球場的觀眾席,一起看球的中國觀眾轉頭問道:「這樣是我們贏了嗎?」恍惚之間,我不知道該用什麼情緒回應,只能以解釋規則的平淡語氣說:「你們選手安全跑回本壘得分,中國隊贏了。」

2008年奧運棒球賽的台灣對中國之戰,臨時搭建的小型球場湧入接近滿場的觀眾,包括專程從邊陲島嶼飛抵北京的台灣棒球加油團,還有許多當地台商、與更多其實搞不清楚棒球規則的中國觀眾。當時沒人能預見台灣隊會陷入苦戰,更沒人能預見我們會目睹台灣棒球正史中對中國隊的首敗。

應該慶幸嗎?這座讓台灣球迷五味雜陳的球場,如今不復存在。因為中國當地的實際需求不大,五棵松棒球場在北京奧運之後不久就拆掉了。

16年後的世界棒球12強賽事,Team Taiwan在啟用不滿一年的台北大巨蛋球場,第一戰以地主之姿迎接並擊敗宿敵韓國隊,一路過關斬將後晉級。接著,在台灣棒球迷朝聖之路必到的東京巨蛋球場,於最後一役以客隊之姿挑戰並擊敗賽前具絕對優勢的日本隊,取得具歷史意義的12強首次冠軍

可惜已不存在的球場:圓山野球場
Fill 1
日治時代的台北圓山野球場(円山公園球場),1931年7月23日嘉農、北商之戰,吸引滿場15,000人的觀眾。(圖片來源/台灣棒球維基館/公有領域)
日治時代的台北圓山野球場(円山公園球場),1931年7月23日嘉農、北商之戰,吸引滿場15,000人的觀眾。(圖片來源/台灣棒球維基館/公有領域)

作為年過半百的棒球迷,面對2024年兩座現代化的大型室內棒球場,卻想起多年前曾經位於古老帝都中心、如今已不存在的五棵松棒球場,也想起位於邊緣島嶼卻同樣不復存在的兩座球場。

其中一座是我沒能眼見的上古神獸──日治時期的台北圓山野球場。據稱,後來改建成為「中山足球場」的這座球場,就是1930年代「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台灣大會」的舉辦場地。

如果來到原址,現在週末夜人聲鼎沸的圓山花博酒吧,用盡想像力,我們或許可以略微感受當年原住民、漢人、與日本人所組成的「三民族」嘉義農林棒球隊(簡稱嘉農,或稱KANO),在這座球場擊敗日本「內地人」為主力的北部中學隊伍。

殖民時期的台灣人,從日本人開辦的教育體系,習得源自美國的「野球」。嘉農從邊陲的圓山野球場出發,去到日本殖民帝國中心的甲子園球場大放異彩。對殖民地的台灣人而言,一方面,藉由擊敗殖民主的球隊,而得以反抗宰制、彰顯台灣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則藉由順從殖民主的遊戲規則,而得以超越傳統、學習來自帝國的現代化。

眼看他樓塌了的球場:台北市立棒球場

另一座不復存在的球場,則是本世紀初拆掉的台北市立棒球場

現在作為本地歌手聖堂中心之一的小巨蛋,在半世紀多以前,曾經是紅葉少棒隊迎戰日本關西明星隊的場地。「以木為棒、以石為球」又赤腳打球的原住民小球員,石破天驚地擊敗本地媒體冊封的「世界冠軍」日本隊,一舉開創了中華小將去美國威廉波特「出國比賽」的風潮。

對戒嚴時期的統治者而言,位於威權體制中心的台北市立棒球場,正是官方塑造三級棒球作為「中國認同」的出發地。海峽此岸邊陲島嶼的「中華小將」們,代表著他們未曾踏足的遙遠中心「祖國」,搭機到冷戰時代「自由世界」中心的北美洲東岸。少年們透過棒球賽場的一次次勝利,撫慰了封閉社會中的國人,也協助執政當局鞏固統治的合法性。

不過,1970年代之前曾經備受統治者忽視的草根棒球文化,也因為球場上的勝利,獲得了逐步復甦的契機。憑藉三級棒球風潮所培養出來的菁英球員,以及年少時暑假凌晨熬夜看威廉波特少棒賽而成長的大批球迷,讓同樣的一座棒球場,在20年後成為台灣職業棒球嘉年華的起點。

本土職棒聯盟的味全龍、兄弟象、三商虎、統一獅4支元老球隊,從1990年春天的台北市立棒球場出發,一場場的捉對廝殺,這座球場就是上一世代球迷記錄青春的聖殿。

1990年代的台北市立棒球場是台灣職棒與國際棒球賽事的重要比賽場地,2000年拆除後,原址興建的小巨蛋體育場已不具有棒球比賽功能。(圖片來源/中華職棒大聯盟Facebook)
1990年代的台北市立棒球場是台灣職棒與國際棒球賽事的重要比賽場地,2000年拆除後,原址興建的小巨蛋體育場已不具有棒球比賽功能。(圖片來源/中華職棒大聯盟Facebook)
不應存在的球場:打假球的黑道賭場

或許是心理投射,許多跟我同一世代的球迷,青春時光彷彿隨著台北市立棒球場的樓塌,一起被拆掉。因為我們從世紀末以降,經歷了台灣棒球史中最不堪回首的一次次假球案。

這是棒球青春電影《九降風》的時代背景。職棒球星受到黑道威脅利誘與賭盤操縱,用著極為拙劣的演技,一次次放水打假球;電影中原本真心支持時報鷹的高中男生們,只能從新竹市棒球場默默地回家,撕掉一張張球員卡、丟棄一個個簽名球,告別青澀時期對棒球的純真喜愛。

兵敗2008年北京奧運,像是五棵松球場拆除時的一聲轟然巨響,讓台灣球迷崩潰。可是在現實世界中,沒有最崩潰、只有更崩潰。一年後的2009年,雨刷集團操縱的假球案爆發,牽涉更多一線球星與球隊,重擊了本土職棒產業。

因此台灣棒球的國際賽戰績跟著來到谷底,球迷其實並不意外。2009年的第二屆世界棒球經典賽(WBC),台灣隊於東京巨蛋不僅再次兵敗中國隊,而且還以二連敗的難堪成績,成為該次賽事第一支遭到淘汰的隊伍。

邊陲到中心之路:球迷心中的那座球場
Fill 1
2024年11月在台北大巨蛋進行的世界棒球12強比賽,吸引大批觀眾進場為地主隊加油。(攝影/陳曉威/資料照片)
2024年11月在台北大巨蛋進行的世界棒球12強比賽,吸引大批觀眾進場為地主隊加油。(攝影/陳曉威/資料照片)

在棒球祖國的美國,球場中心的本壘就是「家」(home plate)。棒球就是一項從中心的家出發,又企圖要從邊陲回家的運動比賽。

台灣從殖民帝國中心的球場出發,繞過一個個相對邊陲的壘包,包括黑道賭場的產業低谷。耐心漫長等待的球迷,以時間換取空間,終於在原本處於邊陲的台灣,盼到屬於棒球中心象徵之一的巨蛋球場。

台北大巨蛋棒球場於2023年底完工啟用,距離1991年職棒總冠軍戰的終局之戰,第一代味全龍球迷於滂沱大雨中向執政者吶喊「我們要巨蛋」,足足超過32年。不同世代的球迷,在一年之間瘋狂湧入這座堪稱棒球現代化象徵之一的大型室內球場,造就本地最新一波的棒球觀賽熱潮,也反映了本土棒球的漫長復興旅程。

棒球得以實現真正現代化的條件,當然不僅限於改善球場的空間,更在於運動科學的引入與應用、運動產業中的勞資平等與永續經營、以及運動政策的合理規劃與執行等等。當一切都走上正確的軌道,我們才終於能進入2024年的12強棒球賽冠軍賽的東京巨蛋,在棒球中心地之一的真實球場上,與世界強隊一較長短。

那些不存在的球場,是上一世代球迷從邊陲到中心的回家之路,也是給棒球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Fill 1
2023年落成啟用的大巨蛋。(攝影/陳曉威/資料照片)
2023年落成啟用的大巨蛋。(攝影/陳曉威/資料照片)

※編按:本文原刊於《新活水2024世界棒球12強賽冠軍專刊》,經《新活水》雜誌同意轉載。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