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Long Game】
自2023年12月2日王貞治先生為台北大巨蛋投出第一球而揭開序幕之後,一年以來,改變了台灣棒球乃至於娛樂產業的面貌,從亞洲棒球錦標賽、讀賣巨人隊來訪、中華職棒球季賽、周思齊、潘威倫在此引退、台捷友誼賽,到將棒球熱推向顛峰的世界棒球12強賽事,這顆盼了超過30年的蛋,終於降臨。
大巨蛋元年,其實只是暖機,第二年之後,連中職都只能「搶」到29場例行賽,甚至遠比2024年的38場還少。儘管明星賽與季後賽仍將在此舉行,張惠妹甚至謙稱她是沾了棒球的光才在此場地開唱,但放眼可見的未來,「大巨蛋是棒球場」可能還是球迷所能提出最溫和的抗議訊息了。
1988年落成的東京巨蛋,雖然已經是顆36年「老蛋」了,但是周邊空間規畫以及場館使用率,一直是台灣遠望的標竿,在2024年11月的12強超級循環賽與冠軍賽結束後,12月的東京巨蛋就安排了18天的演唱會;相較之下,台北大巨蛋則有周杰倫與張惠妹共計9場。2025年1月與2月,東京巨蛋各安排了18場、14場的演唱會;3月分棒球季回歸之後,則有包括眾所矚目的大聯盟東京賽,日本球星大谷翔平、山本由伸、今永昇太、鈴木誠也衣錦返鄉的洛杉磯道奇與芝加哥小熊隊的兩場比賽、以及讀賣巨人隊新賽季主場開幕戰在內的12場賽事。
回顧東京巨蛋營運初期,除了讀賣巨人之外,2003年之前,還未遷至北海道的日本火腿隊也以此為家。1988年3月18日首場棒球賽,就別具歷史意義地以巨人阪神熱身賽揭開東京巨蛋元年,並舉辦了巨人隊傳奇投手江川卓的引退儀式,在東京巨蛋開幕的一個月內,還舉辦了世界樂儀隊大賽、泰森(Mike Tyson)與塔布斯(Tony Tubbs)拳王爭霸戰、米克.傑格(Mick Jagger)、美空雲雀、日本搖滾樂團Hound Dog、BOØWY的演唱會,熱鬧非凡,也設下巨蛋作為多功能娛樂場館的基調。東京巨蛋36年以來,除了棒球和演唱會之外,自由車、花式滑冰、格鬥、美式足球、蘭花展、甚至怪獸卡車賽(Monster Truck)等不一而足,在棒球與演唱會之外的多元性活動也占了20%,年均使用高達317天。
比起來,初試啼聲的台北大巨蛋,在場館使用頻率上真的還在暖身階段,雖然已跨入2025年,但台北大巨蛋第二年端出的菜單,目前外界所知也都僅止於遠雄所稱的「檔期爆滿」,但至於多滿?或是究竟安排了哪些活動?仍是霧裡看花。目前僅有2月下旬世界棒球經典賽(WBC)資格賽、3月日本火腿鬥士隊來訪以及5月世壯運為確認賽事,而面對遠雄的強勢,台北市體育局僅能呼籲,希望大巨蛋全年度運動賽事占50%以上,起碼維持著運動場館的象徵名義。但是從兩造對於VIP包廂權利的爭議看來,遠雄「挾巨蛋以令諸侯」的態勢已經十分明顯,即便是名義上的指導單位台北市體育局,也是處於被動的位置。
由於規劃初期就低估了運動產業的能量,甚至普遍認為大巨蛋「棒球場」是賠錢貨,必須要以演唱會以及周邊商場來彌補的心態,讓北市府與遠雄之間的談判天平不斷倒向遠雄;畢竟,比起運動賽事分紅有新台幣735萬元的抽成上限,在大巨蛋舉行的非運動活動,遠雄有無上限的分紅,數以倍計的利潤讓遠雄利之所趨地排擠棒球為主的運動賽事自然不意外。
另一方面,台北大巨蛋不像東京巨蛋是讀賣巨人的家,而像是「中職」以聯盟之姿統籌協調6隊去分租的狀態。東京巨蛋公司(株式会社東京ドーム)雖然與讀賣巨人隊的母公司讀賣新聞集團總社及日本電視台之間並無直接的資本關係,但該公司母企業三井集團在2021年之前,曾是讀賣新聞子公司「讀賣樂園公司」(株式会社よみうりランド)的大股東,兩者關係依舊密切。至於遠雄與中職之間,多少只是在商言商而已。
尤其讀賣巨人的高人氣,就算是棒球之外的活動,都難撼動東京巨蛋以棒球為主的行程安排。2024年賽季,巨人隊主場共64場於東京巨蛋舉行(另有8場在各「地方球場」),總共吸引266萬2,868人進場,也就是場均4萬1,607人、95.6%上座率的超高標準。這對2024年中職球季賽平均每場7,684人、甚至在大巨蛋賽事2萬689人的數字來說,仍是難以企及的天文數字。就算是中信兄弟2024年不分主客場28場在大巨蛋的出賽,平均也「僅有」2萬920人。相形之下,周杰倫4天吸引15萬歌迷,更不用說從1,880元起跳到6,880元之間的票價、又無分紅上限,相較之下,中信兄弟連2024年總冠軍賽門票最高票價都僅訂在2,680元,若要以這樣的基準來跟遠雄討價還價,商業上確實是薄弱的,也僅能以「大巨蛋是棒球場」的訴求來「情勒」遠雄,或是挾著12強世界冠軍的棒球熱,以換取更高的期望值。
台北大巨蛋並不屬單一球隊的場館經營形式當然不是台灣所獨有,可容納9萬人的英國倫敦溫布利球場(Wembley Stadium)以及8萬人的法國巴黎法蘭西體育場(Stade de France),就並非專屬任何一支英超球隊的「家」,而是層級更高、具有國族意義的「聖地」。如同對巨蛋知之甚詳的棒球人王雲慶所呼籲,能在此空間中強化棒球元素,甚至能將棒球博物館/名人堂設置於此,進而將大巨蛋園區打造成台灣棒球聖地,相信是所有棒球人的願景。
然而,達到那應許之地之前,大巨蛋是否真正具備了「聖地」的意涵了?
依目前中華職棒與大巨蛋的關係來看,與日本職棒各隊每年固定下鄉幾場地方球場的運作方向恰恰相反。日本職棒各隊以下鄉到「地方球場」,藉此擴大球隊的區域影響力與認同向心力,但大巨蛋反倒作為台灣各職棒隊進京的「首都球場」。在台灣第二顆巨蛋孵出來之前,這台北大巨蛋元年的形式仍會持續下去。
這樣的模式當然有正反兩面的效果,正向來說,以大巨蛋作為旗艦級場地,6隊將行銷的火力在此極大化,也因此可以想像,在票房考量下,中信兄弟除了在此進行主場賽事之外,還是會是大巨蛋的「常客」;冠軍賽,也可能維持著「必然進行」的前3、4戰在此,之後再回到各隊真正在地主場的形式;但如此一來,多少還是削弱了在地都市與球隊的連結,而給人一種,「家有喜事,但我家實在不夠稱頭,容我們上台北來五星級飯店借住一宿,禮金也可以多收一點」的勢利感。確實,面子裡子都顧到了,但那畢竟不是我們的家。
台北大巨蛋雖然實際才營運滿1年,但興建過程中的虛耗,讓它物理條件上的內部空間規畫、影音設備配置、甚至外觀都是10年前的規格,比起國際上真正嶄新的頂級大型場館,其實仍有不小落差,虛擲的這些年,讓這顆蛋必須要更快更新才行。然而,在北市府與遠雄這權力天平傾倒於一邊的現實下,「大巨蛋是棒球場」反倒只能成為所有棒球迷努力的目標,而非預設的必然。現實就是,台灣棒球乃至體壇必須激發出讓遠雄不得不為的能量,倘若新賽季在12強世界冠軍餘溫下看似樂觀,屆時卻是「百萬人響應、千人進場」的尷尬場景,那麼「大巨蛋是棒球場」就只會是永遠虛弱的抗議口號。
運動,是一種文明的演進,在規範與框架之下,將野性的競爭與衝突升華為力與美的技藝。
運動,也是一種經濟的刺激,隨著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本巿場發展,串接庶民消費與高端精品。
運動,更是國族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交鋒,在集體榮光共感底下,不斷思辯競技最核心的精神與意義。
運動的社會性,與社會的運動性,是一場永恆的「長盤制」(Long Game),人類的愛恨情仇,喧囂歡愉,當代價值,將天荒地老戰鬥與論證下去。
Long Game,《報導者》的運動專欄,由研究專長為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的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美國職棒MLB球評陳子軒執筆。本專欄榮獲第23屆卓越新聞獎「新聞評論獎」。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