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2019年7月至今,短短2個月之內,畜牧業發生的死亡職災頻仍,從單就媒體揭露的案件就有3件:包括7月13日屏東一處養豬場一名工人不慎掉入高溫的廚餘蒸煮槽中,受到大面積的燙傷,送醫4日後仍不幸過世;7月20日下午,嘉義縣一處畜牧場發生員工疑操作牧草粉碎機不慎,掉入粉碎機內慘死事故;9月4日上午,台南一處畜牧場發生工安事件,一名女員工不慎掉入飼料攪拌機內死亡。農林漁牧職災風險居高不下的問題,又重新浮上檯面;可想見的是,未立即死亡的職災事故可能更多。
從上述新聞事件皆可發現,事故現場未有足夠的防滑、加蓋或護欄等安全設施,使得可避免的工安事件一再發生,這也暴露出台灣畜牧業工作環境有極大的安全問題,顯然缺乏安全文化與安全管理機制。農林漁牧業的主管機關是農委會,勞動者職業安全業務的主管機關是勞動部,這些主管機關對此問題,究竟有沒有提出相關預防對策?農林漁牧業部門的機械設備設施如何改善?安全管理機制如何落實?究竟有沒有針對此類工作場所進行勞動檢查?
農林漁牧業原本就是高職災發生率的產業,根據2018年勞保統計資料,從事農林漁牧業的納保人數僅占全部勞保人數的3.33%,但是該年度職災給付案件數,農林漁牧業的職災死亡高達38人,占全年度職災死亡人數7%,顯示災害率相當高,主要與操作各式危險機械,及面對環境如熱危害等風險有關。在台灣由於許多農林漁牧業都屬於小型事業單位,對於員工的教育訓練、環境的安全設施設備等安全意識不足,更使得災害事件頻傳。
雖然各國都同樣面臨農林漁牧業的高職災風險問題,但先進國家會積極尋找問題的原因,以便提出改善方案。如日本根據農林水產省的統計資料發現,因機械相關事故而發生死亡職災的事故高於其他產業。
長期推動農業職業災害預防工作的日本農村醫學會,分析1971~2015年職業事故資料,發現農業工作事故死亡人數每年始終維持在300至400人不等;另一方面,其他職業的工傷死亡人數卻大幅降低,尤其一般人認為最危險的建築行業,2015年死亡人數僅為1971年的15%左右,都比農作事故死亡人數還少。日本農村醫學會指出,其他產業的職災急速減少,原因在於法律明文規定雇主應落實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法規的責任,但在農業產業部分,由於許多經營主體為個人的農戶高達97.3%,難以進行組織性的安全管理,也未適用上述職安衛法令的規範。
日本早在1953年就頒布《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用以推動日本國內農業機械基礎研究及先進技術的開發,之後並陸續訂定農業機械開發與安全性檢查等規範,顯示對於農業機械安全與農業機械操作安全規範的重視。近年來又持續針對農業災害事故進行分析,包括死亡原因,事故機械的總類,以及罹災人口的特性等,以便集中對策。
日本農村醫學會針對農業災害事故罹災人口特性的分析發現,60歲以上高達90.2%,80歲以上也達到46.7%,顯示事故集中發生於高齡者。相對於我國主管機關看待此一問題所提出的對應政策是開放農業外籍移工,日本農村醫學會則提出「農業從事者無須特別注意也能安全工作」的概念來進行因應,以「人都可能犯錯」為前提考量對策,加強研發設計及改良農業機具,如去除尖銳邊、機器運轉時蓋子自動鎖住無法掀開、渠溝或坡道改良,避免機具翻覆等,降低因產業人口高齡化,從業人員專注力反應能力較低所帶來的風險。
農林漁牧業部門的職業安全健康保護,是先進國家重要的職業健康政策議題,但在台灣,此議題長久以來未受重視,不僅對於農業機械作業事故的調查分析相當缺乏,對於農林漁牧業整體職業災害與職業傷病的統計資料也相當不足,更無積極有效的預防作為。相關產業職災事件頻傳,而主管機關僅以從業人員老化或缺工作為農業職災發生率高的理由,卻未正視農業職業環境惡劣及災害風險高的事實。如何積極落實農林漁牧業機械作業的標準化與安全管理,維護工作者的人身安全與職業健康,實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