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卡達世足

評論

陳子軒/當7成球員都在歐洲踢球,全球化下足球勞務流動如何顛覆世足賽
2022卡達世界盃開踢前夕,店家正掛起球星海報。據統計,世足國家隊選手有7成在海外踢球,歐洲五大聯賽更佔了一半以上,球員跨國勞務與身分轉換,成為另一幅世足全球化風景。(攝影/Debarchan Chatterjee/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2022年卡達世界盃男足賽開踢,足球作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期間各國球員的流動也是值得關注的面向。尤其本屆首度在北半球的冬天以及歐洲各大聯賽季中舉行,球迷們所熟悉的球星,前個星期還穿著職業隊的球衣,瞬間得轉換身分,改披國家隊戰袍。

世足職業聯賽衝擊效應1:英格蘭國腳只有8天時間歸建

也正因為前所未有的比賽時間點,讓歐洲各國聯賽本季賽程壓縮趕進度。巴西聯賽提前一個月,將2022年賽季趕在11月13日畫下句點;原本在耶誕與新年期間就沒有休兵、反倒還有緊湊賽事的英超,本季賽程壓縮的程度,前所未見。

與去年同期相比,英超已多進行四輪的賽事,直接或間接造成多位球星受傷,不得不含恨缺席本屆世界盃。各國聯賽最後一輪賽事進行時,各國球迷無不屏息,深怕國腳在最後一刻受傷而無緣世界盃。效力於兵工廠的瑞士籍中場主力札卡(Granit Xhaka)、萊斯特城的英格蘭中場麥迪遜(James Maddison),都在世界盃前最後一輪賽事中傷退,讓瑞士與英格蘭嚇出一身冷汗。

另一方面,各國總教練面對著集訓期的欠缺,只能乾瞪眼,畢竟,球員已廣被視為職業球會財產。過往夏天的世界盃,在各國聯賽結束後,還有4~6週的集訓期間;今年歐洲各國聯賽緊貼著世界盃,自然不可能提早放人。尤其根據國際足總(FIFA)規定,各球會只須在11月14日放球員回歸國家隊即可。儘管阿根廷總教練史卡洛尼(Lionel Scaloni)呼籲英超提早放人,以利阿根廷國家隊備戰,但也僅是聊備一格地象徵性喊話而已。另一方面來說,英超各球會也擔心有些球員為避免受傷,在世界盃前最後一輪的聯賽中有所保留。歐洲各大主要聯賽,也都撐到FIFA規定的截止日前的週末。

這樣看來,列強中率先登場的英格蘭,在11月21日就將出戰伊朗;從球員完賽英超11月13日的最後一輪,到歸建國家隊僅僅8天而已,對於總教練索斯蓋特(Gareth Southgate)的調兵遣將及戰術貫徹而言是極大的挑戰。儘管這批主力球員已經過上屆世界盃四強、歐國盃亞軍等多次大賽的洗禮,彼此默契與戰術熟悉度應該不差,但總給予球迷倉促之感。

世足職業聯賽衝擊效應2:國手與勞工雙重身分完全展現

當今所有的足球員,都同時背負著國族子民與資本主義勞工的身分,就像梅西(Lionel Messi)同時是阿根廷國家隊與法甲巴黎聖日耳曼隊員的身分一樣。但此次世界盃的時間點,導致球員身分的切換感格外鮮明,也更凸顯足球員在全球化勞務移動下身分轉換的現象。本文從1974年西德世界盃開始,檢索與整理歷屆世界盃各隊成員資料,以下方圖表呈現全球化下足球勞務流動的趨勢。

不過,先說明表格統計的歸類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等聯合王國成員雖然在FIFA分屬4個會員,但因政治與文化的關係,與其他「跨國」的移動意義不同,因此本文仍將他們視為「本國」。同樣地,加拿大與美國在運動中的跨境移動亦屬相同運動文化圈,因此本屆加拿大隊效力於足球大聯盟的美國球隊者,亦計入本國聯賽;法甲中的摩納哥隊亦是如此。

足球的勞務流動1:世足國家隊選手7成都在海外踢球

讀者們應可輕易發現,各國世界盃國腳效力於本國聯賽的比例,除了少數的波動之外,呈現不斷往下的趨勢──從1970年代超過9成來自國內聯賽,時至今日,已降到3成左右、即7成都在海外征戰。

1990年,首度打入世界盃會內賽的愛爾蘭,以全旅外球員成軍,為世界盃史上的首樁,但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在關係密切的英格蘭踢球。除了愛爾蘭之外,全旅外代表隊的組成主要發生在非洲,包括1994、1998與2010年的奈及利亞、2002年喀麥隆、2006年象牙海岸、以及2018和2022年的塞內加爾。此外,2018年的瑞典則是唯一非「非洲」的「全旅外」球隊,顯見非洲作為頂尖足球人才外流最為明顯的區域。

光譜的另一端,我們看到本屆有卡達與沙烏地阿拉伯兩個中東國家代表隊以全國內聯賽成軍,因此讓長期以來效力於本國聯賽的下降趨勢略微提升。但整體而言,足球全球化趨勢不變,且向歐洲集中更加明顯。今年,連阿根廷與巴西兩大南美強權,都各僅有1名與3名球員效力於國內聯賽;而巴西的旅外球員中,除了傳奇右後衛艾爾維斯(Dani Alves)效力於墨西哥聯賽之外,其餘全數在歐洲職業聯賽,顯見人才向歐洲集中的洪流。

足球的勞務流動2:世界盃場上歐洲五大聯賽球員佔一半以上

本屆英格蘭球員組成中,僅有年輕新星畢林翰(Jude Billingham)效力於德甲的多特蒙德隊,其餘25人皆是英超聯賽的球員。但英超作為世界磁吸力量最為強大的聯賽,擁有最多的世界盃各國球員,以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來說,就有129名球員在英格蘭各級聯賽效力,佔了736名球員的17.5%。其中當年度英超冠軍曼城就有16名各國世界盃國腳,西甲豪門皇馬與巴塞隆納也各有15、14名球員與會,星光熠熠。英格蘭加上西班牙、德國、義大利與法國等五大聯賽,總計為世界盃各國提供高達52.2%的球員。

若以各大洲足協來看,2018年世界盃球員效力於歐洲足協會員國者,高達73.8%。今年,這樣的趨勢更加明顯,本屆總計有176名球員來自英格蘭(包括威爾斯)、蘇格蘭聯賽,佔了21.2%,歐洲五大聯賽球員佔了56.7%;總計效力於歐洲者,與上屆大致持平而達72.9%。德甲十連霸的拜仁慕尼黑本屆有17名各國世界盃國腳,領先全球;曼城與巴塞隆納各有16名居次。

本次世界盃主辦國卡達國家隊成員,與沙烏地阿拉伯同為本屆唯二由全本國聯賽球員組成的國家隊。(圖片來源/Qatar Football Association)
本次世界盃主辦國卡達國家隊成員,與沙烏地阿拉伯同為本屆唯二由全本國聯賽球員組成的國家隊。(圖片來源/Qatar Football Association)

球員們來自國內聯賽有著不同意涵,如沙烏地阿拉伯,6度打入世界盃會內賽,但總共也僅有在2018年時,有3位世界盃國腳效力於海外聯賽(西甲),除此之外,全部都是效力於沙國聯賽的球員。而本屆主辦國卡達,也是唯二以全本國聯賽球員組成的,這代表著這兩國雖然是亞洲強權,但是球員輸出卻極為有限。而卡達陣中15名球員,正是效力於國內聯賽霸主薩德(Al Sadd SC),儼然就是國家預備隊。但另一方面,英格蘭如此高比例的球員來自本國聯賽(96%),德國(77%)與西班牙(69%)亦然,代表的則是這些國家作為全世界足球最為頂級的聯賽,磁吸全世界最頂尖球員之餘,也留下了國內多數的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現任歐洲國家盃冠軍的義大利儘管連續兩屆缺席世界盃,但是在2018年,有58位其他各國國腳在義大利踢球,也達到球員總數的7.9%,今年依舊有70位來自義大利的聯賽(8.4%)。

球員集中化生態1:各國特色壓平,「森巴足球」也不再華麗

在各國球員愈趨集中化、五大聯賽的磁吸作用下,所謂的各國特色球風已經被球員以及教練的全球化勞務流動所壓平,巴西所謂的「森巴足球」也不再華麗不羈。球員絕大部分都在歐洲各自所屬球會中效力,世界盃愈來愈像是頂尖球員從職業聯賽被打散後的報隊比賽而已。如今再因為季中舉辦的冬天世界盃,儘管期間有零星的國際比賽日讓各國國家隊成員磨合,但大賽前的關鍵備戰時刻,讓各總教練整合、建立隊型與球風的時間幾乎不存在。因此本屆世界盃,我們可能看到的是列強們複製貼上的球風。

另一方面,季中舉辦的世界盃,卻也可能有與過往不同的樣貌出現。主要也是因為「季中」,英文"mid-season form"(球季中的狀態)指的就是球員已脫離季初的調整、也沒有季末的疲累,正是整體最佳狀態之時,而不像過往世界盃尷尬地夾在季末與新球季開打前的6、7月間,因此,說不定本屆世界盃球員們狀況更好呢!

本屆賽事精彩度會是如何?有太多前所未有的變數讓人難以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必然會十分不同。

球員集中化生態2:國家為單位的忠誠與認同的瓦解

所以,我們不妨回到一開始討論的「季中」世界盃這件事。

其實上述的相關討論中,仍是以歐洲為中心觀點,退一步來說,歷屆以來,南美洲、亞洲各國聯賽為了世界盃而季中中斷的戲碼,每4年都要上演一次。不過,過往世界盃雖然都是在美國足球大聯盟的季中,但他們卻沒有為世界盃而中斷賽季過。1987年,美洲國家盃改制為單一國家主辦之後,南美各國聯賽也為了在6、7月間的美洲國家盃而中斷賽季,多少也是不得不面對愈來愈多南美洲的頂尖選手赴歐洲踢球,而為了配合歐洲聯賽時程的現實。如同下方圖表所示,1986年世界盃之後,阿根廷與巴西的國腳,大量效力於歐洲聯賽,期間僅有2002年日韓世界盃的巴西隊,出現巴西聯賽產出13名國家隊成員的短暫「異常」。

猶記得2001年在美國念書時,第一次進到批判教育學的重要學者艾波(Michael W. Apple)的研究室時,掛著一幅南北倒置的世界地圖,其實無須多言,當下我就理解他的用意。南北政經勢力的翻轉,一直是左派學者畢生的職志,我們太過於習慣以北半球、甚至歐美作為預設的出發,然而,在現今足球的發展態勢之下,卻難以逃脫以歐洲為中心的敘事。因為,即便是南美諸國,一方面不得不接受頂尖足球人才往歐洲集中的現實,但同時他們也帶著更為複雜的情緒,不像台灣以前進歐美等世界體系核心為無疑的「台灣之光」,這些南美球迷心中,卻多了些球員們因為金錢而離開祖國的「背叛」所產生的怨懟。歷經近百年演變的世界盃,已經成為全球政經勢力體現的場域,看似以國家為單位的世界盃,實則已經是多重因素交織的全球化景觀。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