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現場

有燈、有茶,就有人:軍政府強徵兵爆逃亡潮,泰邊境緬人社群如何撐出避風港?
緬甸2021年政變後,因為反抗軍與緬軍不斷發生軍事衝突,導致緬甸與鄰國邊境出現許多「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區」(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 IDP Camp)。戰火持續了3年,不少營區必須自力更生、自辦學校。圖為泰緬邊境,在緬甸端一處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區中的簡易學校。(攝影/蘇威銘)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2021年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的緬甸軍方,在今年(2024)4月實施新的徵兵令,強迫全國年輕男女必須服上5年兵役,這導致不願為軍政府賣命的年輕人開始大量潛逃鄰國。位於泰緬邊境的泰國小鎮美索(Mae Sot),也隨著政變後,再度迎來了另一波的緬人流亡潮。

非法跨越邊界的人沒有合法文件,行動不自由,無法前往清邁、曼谷等大城市。政變3年多來,美索累積了數萬名緬甸流亡者,而非法的身分也讓他們經常受到泰國邊境警察的刁難。《報導者》記者花了數個月時間,蹲點泰緬邊境,採訪了多位流亡者,一窺他們如何在異鄉組織社群、如何自救與互助。

口中嚼著緬甸檳榔、臉上塗著傳統藥膏「檀娜卡」(Thanaka),身材精瘦的克倫族人索艾吞(Saw Elton)今年27歲。他本來在仰光大學歷史系就讀一年級,但2021年緬甸政變導致學校停課,他也暫停了學業。

政變爆發剛開始幾個月,仰光全城的動盪讓他感到害怕。原本以為不積極表態就可以在這個瘋狂年代中苟活的他,卻因為軍政府強制徵兵,讓原本偏安的奢望化為泡影。

緬甸軍政府在2024年4月實施了強制的徵兵法令。按照法律,全國18到35歲的男性與18到27歲的女性都有義務服2年兵役;但若國家處於緊急狀態,役期得以延長至5年。緬甸爆發軍事政變至今,軍政府已經5度延長國家緊急狀態的時效,因此,現在5,400萬人口的緬甸,約有1,400萬的青年男女受徵兵法令影響,被賦予了服5年兵役的義務。

根據緬甸媒體《伊洛瓦底》(The Irrawaddy)報導,軍政府會透過各地鄉村城鎮的地方官員,自今年開始,每年平均徵召5萬名兵源。相較緬甸鄉村地區,城市的戶口被政府詳細掌握,徵兵員額就從仰光等城市著手。

徵兵令一出,舉國譁然。

「就連軍官的子女都想辦法付錢躲避兵役,沒有聽說過有人是希望被徵召的,」索艾吞說,一向歧視克倫族
緬甸官方承認全國有135個種族,其中緬族占近7成為最大族裔,克倫族為第三大、約總人口5,400萬人、占7%。緬甸在軍政府時期推行「大緬族主義」,讓不少緬族人對於其他民族有優越感。
的仰光社區區長
類似台灣的里長。
,一定會把他排入被徵召的名單裡。
民間逃避兵役情緒蔓延,徵兵官員大肆索賄
「他跟我說,如果我給他30萬緬幣
根據緬甸媒體《Khit Thit Media》的報導,該區長在徵兵令發布期間,根據他所管轄的區域居民收入不同,收取30萬到100萬緬幣(約台幣3,000到10,000元)的賄絡,讓出錢者得以逃過強制徵兵令。
(約新台幣3,000元),他能讓我不在第一輪的徵兵名單裡,」索艾吞強調,30萬緬幣大約是緬甸人2個月的薪資,而且第一輪沒被徵兵並不代表第二輪徵兵會倖免。工作不穩定的他,沒有辦法持續支付龐大的索賄金額。

強制徵兵令來得又快又急,索艾吞只能趕在被徵召以前,啟程前往泰緬邊界「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區」(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 IDP Camp)中,投靠親戚。

Fill 1
泰緬邊境、緬甸端的一處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區。因為該地區的土地擁有者不允許逃難至此的人們用水泥或磚塊搭建營區,因此他們只能用竹子、樹葉等搭建臨時住所。(攝影/蘇威銘)
泰緬邊境、緬甸端的一處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區。因為該地區的土地擁有者不允許逃難至此的人們用水泥或磚塊搭建營區,因此他們只能用竹子、樹葉等搭建臨時住所。(攝影/蘇威銘)

在徵兵法頒布前一年,索艾吞花了大部分的存款申請了護照,計劃今年前往新加坡當移工、賺錢,並且在30歲結婚、組織家庭。索艾吞原本只想遠離亂世、安靜生活,但計劃趕不上變化,他逃到了邊界難民營待上幾個月後,戰爭居然亦步亦趨跟他來到邊境。

「附近的反抗軍跟緬軍最近常常交火,這幾天炮擊與爆炸聲愈來愈近,好像過不久會就打過來我們這邊,」索艾吞說,戰爭打過來,他們必須暫時跨越邊境,到泰國邊境小鎮美索避難。

對於自己的未來,索艾吞不敢多想。

2021年2月緬甸政變後,軍政府不斷增強力道鎮壓反抗勢力,超過3年的戰亂、全國戰火不斷,人民生活因為戰事波及而困苦不堪。2024年的聯合國人權報告指出,政變後緬軍與反抗軍的戰鬥讓國內出現近200萬的境內流離失所者,並且有1800萬人急需人道物資的救援、人數超過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緬甸動盪導致國民出逃,其中泰國就是流亡的目的國之一。有資源的緬甸人可能透過合法管道申請移民、求學等簽證,坐飛機前往清邁與曼谷等大城市。但沒有資源的流亡者就只能透過非法的方式偷渡入境,讓泰國的邊境城市湧入大量緬甸流亡者。

根據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IOM)在2023年10月的統計,緬甸政變後來到美索(Mae Sot)的流亡者,光是有紀錄在案的人數就超過81,000人。與泰國北部、南部跟緬甸接壤的邊境城市相比,泰國西部的美索是最多緬甸人逃出後選擇落腳的地點
自緬甸政變後,泰緬邊境三個大城市都是緬甸流亡者移居的地點:南部邊境的拉廊府治(Mueang Ranong)有55,000人落腳,泰緬北部邊境的美賽(Mae Sai)則有32,000人,在西部的美索最多,有81,000人。
政變流亡者、80年代難民、移工等族群為泰國小鎮塗上檀娜卡
Fill 1
數十年來,位於泰緬邊境的泰國小鎮美索(Mae Sot)湧進大量緬甸移工、難民,以及政變過後的政治流亡者,因而充滿濃濃緬甸風情。圖為美索市場的巴士站,許多臉上塗著乳白色檀娜卡的人們多為緬甸裔。(攝影/蘇威銘)
數十年來,位於泰緬邊境的泰國小鎮美索(Mae Sot)湧進大量緬甸移工、難民,以及政變過後的政治流亡者,因而充滿濃濃緬甸風情。圖為美索市場的巴士站,許多臉上塗著乳白色檀娜卡的人們多為緬甸裔。(攝影/蘇威銘)

緬甸政變後3年多來,除了年輕的流亡者之外,也有前朝政治人物、藝術家或商人來到美索。流亡至此的人潮帶來了對家鄉味的思念,美索市區裡緬甸文招牌的茶館、餐廳也一間間冒出。

座落在小鎮各地的緬式小飯堂裡,擠滿了臉上塗著「檀娜卡」、穿著傳統服飾「籠基」(Longyi)的緬甸人。他們三五成群或坐或站,手裡叼著緬式雪茄、桌上擺著喝了一半的緬甸奶茶,被檳榔汁液染紅的口中,激烈辯論著邊境另一邊的戰事發展。美索的緬甸味濃厚,並不只是因為政變流亡者大舉湧入,還有其他更早抵達的族群。

緬甸克倫邦1980年代起內戰不斷,導致超過9萬的克倫族難民長期居留在泰緬邊境9個聯合國難民營中,其中於美索附近的2個難民營裡,人數就超過了46,000人
在美索北部的Mae La難民營約有36,000人,美索南部的Umpiem Mai難民營有10,000多人。
。另外,從美索前往曼谷與清邁等大城市的交通方便,讓美索長期以來一直是大量緬甸移工前往工作的地點。美索市區約10萬常住人口多為泰國人,市郊則有15萬到20萬在玉米田或成衣廠工作的緬甸移工,大多數都是持有俗稱為「粉紅卡」(Pink Card, Seasonal worker work permit)的季節性移工。

49歲、身材不高、皮膚黝黑的蒲達降(Phoe Thingyan)在1992年來到美索當移工,在此住了32年,結婚、生子,看盡這個邊境小鎮的變化。

Fill 1
海外伊洛瓦底協會創辦人蒲達降(Phoe Thingyan)在美索生活超過30年,看盡美索小鎮的變化。(攝影/蘇威銘)
海外伊洛瓦底協會創辦人蒲達降(Phoe Thingyan)在美索生活超過30年,看盡美索小鎮的變化。(攝影/蘇威銘)

蒲達降剛到美索時,泰國人與緬甸人的人口比例各半。後來因泰國經濟成長、移工需求增加,再加上緬甸政變後湧入流亡者人潮,蒲達降認為,現在美索的泰、緬人口比例已變成2成泰國人、8成緬甸人。

蒲達降的哥哥參加了緬甸1988年學運而喪命,但他受兄長影響甚深,愛打抱不平、熱心助人。他在2005年與幾位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外伊洛瓦底協會」(Oversea Irrawaddy Association, OIA),幫助在美索的緬甸移工爭取勞動權益、薪資談判或給予急難救助等工作,讓他成為緬甸族群在美索遇到困難時,尋求協助的對象之一。

2021年政變爆發,大批非法跨境到美索的流亡者急需幫助,蒲達降與OIA的工作重心,也從協助移工轉而救援緬甸流亡者。

「20多年來緬甸移工在這裡已經有一套協助機制,有很多其他泰國、國際的NGO都在幫忙。但這些組織都不想觸碰政治相關議題,所以只好由我們來,」蒲達降說,目前OIA已在美索近郊設置了總共35個安全屋(Safe House),提供約1,000位流亡者暫時棲身地點,並且每個月提供30到50個流亡者家庭緊急生存包
包含米、泡麵、食用油、肥皂、毛巾與容器等生活用品,讓流亡者家庭得以度日。
,讓剛跨境的流亡者得以喘一口氣。
「守規矩、低調,是緬甸族群在美索的生存之道」
Fill 1
由緬甸流亡者泰瑞溫(Thet Swe Win)與朋友一同創立的快樂草(Happy Herb)酒吧。今年7月轉變營運形式,搬到美索的另一市集營業。(攝影/蘇威銘)
由緬甸流亡者泰瑞溫(Thet Swe Win)與朋友一同創立的快樂草(Happy Herb)酒吧。今年7月轉變營運形式,搬到美索的另一市集營業。(攝影/蘇威銘)

因為長期在美索協助移工的經驗,蒲達降贏得幾個大型國際NGO的信任,得到了國際資源的贊助。但蒲達降說,除了國際單位的合作之外,與泰國當地政府、警察打好關係,是協會得以在美索順利工作的重要關鍵。

2022年12月,美索警方宣稱,收到匿名線報指出OIA辦公室內藏有協助緬甸反抗軍的武器與炸藥,大批泰國警察大動作衝入辦公室搜索。

蒲達降懷疑,是親緬甸軍方的人士看不慣他們在美索接納流亡者,所以向泰國警方舉報。還好因為他們長期與當地政府合作、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互信,泰國警方查無所獲,也沒有對他太過刁難。

長期在美索為緬甸族群發聲的蒲達降,在小鎮裡有如緬甸人在美索的非官方代表。2024年初,有緬甸社群跟地方村長發生房屋租賃糾紛,泰國警方還請他出面協調。蒲達降說,很多流亡者在美索沒有合法證件,大家都必須低調行事,守規矩、不給泰國找麻煩,才是在緬甸族群在這裡的生存之道。

緬甸族群在美索城市裡已經成為主要居民,除了一般的餐廳、茶館之外,也可以見到少數幾間以緬甸客群為主的酒吧,其中如「快樂草」(Happy Herb)就是由38歲的緬甸流亡者泰瑞溫(Thet Swe Win)所開設。跟一般泰國的酒吧必須在凌晨2點關門的規定不同,快樂草必須在午夜12點之前結束營業。

「說穿了,就是泰國警察歧視說我們愛喝酒鬧事,要我們早早關門回家,」戴著粗框眼鏡,手臂上布滿紋身,長期在仰光從事社會運動的泰瑞溫說,雖然緬甸流亡族群對泰國警方不公平待遇感到不滿,但多數人都認知到自己非法居留的狀況,所以選擇隱忍。

也有多位不願具名的受訪者強調,美索存在不少泰國警察對緬甸流亡者的暴力。但寄人籬下,他們只能低頭。

追求一杯自由和自立的滋味:他們如何在社區安穩下身心?
Fill 1
泰瑞溫跟夥伴另創的「自由茶屋」,提供流亡緬人就業機會,也幫助他們融入社區。圖為自由茶屋內用餐的緬甸客人。(攝影/蘇威銘)
泰瑞溫跟夥伴另創的「自由茶屋」,提供流亡緬人就業機會,也幫助他們融入社區。圖為自由茶屋內用餐的緬甸客人。(攝影/蘇威銘)

泰瑞溫是最早在2021年政變後逃亡到美索的緬甸人之一,緬甸社群在美索互助的方式,很多是由他與其他夥伴磕磕碰碰摸索出來。

初抵美索的流亡者多數剛逃離殘忍的殺戮戰場,心中受了創傷,足不出戶、害怕與人交談是流亡者剛到美索時常見的情緒。幾十位流亡者長時間待在一個安全屋的空間裡,心中的困頓無法抒發,情緒不穩定而吵架甚或拳腳相向並不少見。泰瑞溫發覺,如此下去不是辦法,就跟幾位夥伴合資在2022年8月與11月籌組資金,分別開了「自由茶屋」與「快樂草」兩個據點,僱用流亡緬甸人,幫助他們開始與人交談、融入社區。

「我的煮茶師傅以前是工程師,調酒師以前是公務員,記帳員工以前是學校老師,」泰瑞溫說,據點裡的員工們都不是相關行業出身,所以剛開始經營的前半年虧了很多錢。

泰瑞溫開設兩個據點的目的不是營利,所以他不會把虧錢的責任強加在員工身上,反而是鼓勵他們從錯誤中學習,煮出更好的茶、調出風味更佳的雞尾酒,讓他們更有自信能融入社群。泰瑞溫說,兩間店在今年開始收支平衡,他開始放手讓員工們自己營運,讓這兩個據點的團隊可以自力更生,經營的盈餘也可以改善店舖的狀況。

這兩個據點除了可以幫助員工團隊重返社會,也提供在美索的緬甸人一個自由交流的空間。有了固定逗留的地點,就會出現社群,泰瑞溫希望透過提供場地,讓流亡的緬甸社群可以互助合作。

為了拋磚引玉,他在2022年自由茶屋營業一開始先自己掏錢,推出了類似台灣待用餐概念的「食物券」(food coupon)。有餘力的緬甸人可以認購食物券,讓剛逃過來美索、連三餐都沒有著落的同胞可以簡單充飢。

政變過了3年,緬甸社群在美索漸漸成熟,社群之間互助、聯絡的管道建立起來,來自不同職業的族群都想方設法在異鄉求溫飽。

其中也有一群因創作藝術而被迫逃亡的人,他們也努力在流亡期間繼續保持創作的動能,透過展示作品來發表訴求。

你出一台相機、我捐一把吉他,流亡藝術家把海鮮餐廳變共同工作室
Fill 1
在2023年成立的「藝術避風港」共同工作空間裡,流亡至美索的藝術工作者們拿出各類拍攝工具,讓社群可以共用。(攝影/蘇威銘)
在2023年成立的「藝術避風港」共同工作空間裡,流亡至美索的藝術工作者們拿出各類拍攝工具,讓社群可以共用。(攝影/蘇威銘)

在泰緬邊境的陽光普照的午後,一座鐵皮屋頂下、乾枯的魚塭裡放了一張桌球桌,4位緬甸青年正在捉對廝殺。流亡藝術工作者社群的組織「藝術避風港」(Artist Shelter),設置在一間曾是海鮮餐廳的建築物裡。過往泰國居民聚餐吃海鮮的熱鬧場合,現在成了緬甸青年藝術工作者揮灑熱情的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

43歲的劇本作家敏披孟(L Min Pyae Mon)與幾位緬甸紀錄片工作者都在2021年中陸續出逃。大家在美索結識後,一致希望透過繼續拍紀錄片、創作音樂、作畫、作詩等不同的方式,將作品上傳網路,表達自己反抗軍政府的意念,並沒有因為流亡而消逝。

敏披孟說,剛開始大家拍片跟做音樂都是到朋友的家中進行,每個人都拿出自己從緬甸帶來的樂器、攝影器材,互相借用、支援。但參與的人數隨著時間增多,各類器材需要地方存放,拍攝跟製作音樂也需要錄音室等空間。20多位流亡藝術家在2023年8月成立了「藝術避風港」後,敏披孟跟35歲的嘛達(Mya Thar)也陸續加入他們的行列,負責處理一些組織管理,讓流亡在美索的藝術工作者有了活動的重心。

Fill 1
敏披孟(L Min Pyae Mon,左)與嘛達(Mya Thar,右),為了讓藝術避風港成員們可以繼續創作,到處尋找資源與國際合作對象。(攝影/蘇威銘)
敏披孟(L Min Pyae Mon,左)與嘛達(Mya Thar,右),為了讓藝術避風港成員們可以繼續創作,到處尋找資源與國際合作對象。(攝影/蘇威銘)

藝術避風港在美索的成員們有如一個小型社群,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能力、器材、金錢、人脈還有點子貢獻出來,傾社群之力來完成提案。

「成員提案之後,藝術避風港就會開始找錢、找器材、找場地,大家一起把成果生出來,」負責行政管理的嘛達說,因為很多成員在泰國都沒有身分,要拍片、拍MV等工作都需要到處找場地,還要有人在場地周圍把風、小心警察來找麻煩。

從去年8月成立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藝術避風港已經集結了超過300位會員,包含了紀錄片工作者、作家、樂團音樂家、歌手、插畫家、動畫師、詩人等不同職業;並且大家合力完成了10支紀錄短片、1張線上音樂專輯、多個動漫畫影像故事、以及一次線上的音樂會募款活動。

對於人身自由受困在美索的藝術家們來說,網路的無遠弗屆,是解放他們物理限制的解藥。

紀錄片放映會、線上音樂會,藝術串起跨國緬人抗爭社群
Fill 1
藝術避風港成立之初沒有太多資源可供成員使用,經過一年的經營與成員互相拿出資源共用,如今已有自己的練團室、錄音室。(攝影/蘇威銘)
藝術避風港成立之初沒有太多資源可供成員使用,經過一年的經營與成員互相拿出資源共用,如今已有自己的練團室、錄音室。(攝影/蘇威銘)

這段時間藝術避風港所拍攝的紀錄片已經在日本、美國、加拿大、荷蘭、德國等36個城市播放。透過播放紀錄片讓國際更了解緬甸的抗爭,同時也在放映會場上販售成員製作的周邊商品。「這個共同工作空間的房租就是靠賣周邊商品維持的,」嘛達自豪地說。

到了今年2月,藝術避風港一場線上音樂會邀請6位緬甸知名歌手參與,透過大力宣傳,再加上散落在世界各地緬甸社群連結,8千張門票全部完售,總共獲得超過210萬泰銖(約新台幣200萬元)的收入。他們將這些款項一半的金錢用來支援美索的85個藝術工作者的生活,另一半則捐回給緬甸境內的難民營。

敏披孟回憶,從2021年政變後,剛到美索的大家什麼都沒有;努力了3年到現在,他們可以舉辦一定規模的活動,賺到的錢不只能夠讓藝術家成員維持生活,甚至可以回頭幫助國內的抗爭。

從去年底開始,緬甸軍方在戰場上敗績頻傳
2023年10月27日,由若開軍、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及德昂民族解放軍組成「三兄弟聯盟」,在緬北的緬軍發起大規模反攻、稱為「1027行動」,從軍政府手中奪下緬北多處重要軍事據點與城鎮。至此之後,緬甸東部與西部的反抗軍也發起反攻。
,有些過往支持軍政府的藝術家見風轉舵,開始向藝術避風港提出加入社群的申請。

「加入我們不用繳會費、緬甸藝術家都可以加入,但如果曾經表態支持過緬甸軍政府,無論你的名氣多大、才藝多精湛,我們都不會讓你加入⋯⋯這是藝術家避風港的唯一規定,」敏披孟說。

對與緬甸流亡藝術家來說,這個藝術避風港就像美索一樣,待緬甸的大風大浪停歇後,他們可以離開避風港,正大光明地回到緬甸家鄉揮灑創意。泰瑞溫說,他有一台很少騎的重機,但他隨時都把油箱加滿油、準備好,因為只要任何時候他接到緬甸內部反抗勝利的消息時,他就會跨上重機,飆回自己在仰光闊別已久的家鄉。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3
自由茶屋內販售的T-shirt,印著反緬甸軍政府的圖案。反抗軍政府勢力透過各種方法募資,將募得的資源挹注回反抗運動中。(攝影/蘇威銘)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