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通安全議題到世代次文化
最近爆紅的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你看了嗎?劇中描述一群年輕人揪團騎車跑山,不惜貸款買重機改車、壓彎側掛、追焦刷照經營網路粉絲,主角最後在山路競速過程中失去生命。上下兩集影片在短短兩週內就達到約1,220萬次點閱,堪稱現象級作品。
除了從其劇情引發的世代和人生哲理討論,或每人都曾經歷年少輕狂的那一點「猴」共鳴,對於劇中描述的「山道猴子」,你知道他們在追求什麼嗎?「山路追焦文化」有多麼盛行?追焦和猴子又涉及哪些交通安全問題?下集主角們跑的北宜公路,其實就是台灣最著名的跑山勝地,這條路有什麼故事?警方在北宜公路全段裝設區間測速,為何仍阻擋不了騎士們前仆後繼地朝聖?
暑假某個週末的早上7點,當大多數人仍躺在床上補眠時,台9線坪林段卻是熱鬧滾滾,一台台機車沿著山路馳騁,偶爾有拔除排氣管消音器的改裝車刷過去,更是劃破早晨寧靜的山道。
重機離開後,大家又開始聊天,有人繼續喝咖啡,有人則趕快檢視剛剛的作品,把糊掉的照片直接刪除。車流量多的時候,一分鐘內雙向可能就會30、40台車刷過彎道,拍到讓你連講話的時間都沒有。
這條路叫做台9線,也就是台北到宜蘭的北宜公路,俗稱北宜。自從雪山隧道開通後,到宜花東遊玩的汽車幾乎都改走筆直又安全的國道五號,又因法規仍禁止機車上國道,「九彎十八拐」的台9線就變成一條以兩輪通行為主的道路。也因為車流量多、速差大,幾乎每逢週末都會有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
北宜的騎車跑山和追焦文化盛行多年,最近更因為講述車圈文化的網路動畫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一夕爆紅,上集7月7日上線,下集8月13日發布後僅兩週,兩集就達到約1,220萬觀看次數,成為現象級關鍵字,讓外界對於山路上的玩車文化多了一份好奇。只是,山路的玩車文化不能僅用次文化視角觀看,因在開放道路上行駛,又涉及交通公共安全議題。
騎車的人都是山道猴子嗎?山道猴子帶來什麼樣的交通安全問題?《報導者》從交通安全角度切入,以北部玩車勝地台9線北宜公路作為背景,採訪這條路上的車友、追焦攝手和執法員警、駕訓班教練以及劇中出現的機車網紅,試圖在山路騎車文化跟交通安全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山道」兩字來自於日語,如字面意思就是山上的路。「猴子」則是源於台灣車圈的流行用語。
為什麼叫做猴子?因為機車在過彎的時候需要壓低車輛傾斜的角度才能過彎,根據騎士的騎乘姿勢,又有外傾、同傾、跟內傾的姿勢。其中,身體大幅度側掛的內傾姿勢,俗稱側掛或卡普(源自英語的彎道curve),是賽車場上常見的主流姿勢,因為可以將身體的重心放置於彎道內側以抵抗離心力,藉此達到更高的彎速。賽車手在側掛時經常會打開內側的腳,用膝蓋位置的滑塊摩擦地面,用以測量車輛傾角,避免車子用完傾角(over lean)而摔車。側掛雖然可以高速過彎,因為重心轉換不如一般同傾過彎來的迅速,騎士對於路況臨時反應會更慢,在安全駕駛觀念裡,屬於賽道專用、公路禁止的騎姿。
側掛需要一定時間及正確訓練才能做到標準,許多騎士並未經過正規訓練,自行模仿側掛姿勢卻不到位,常出現車子本身保持直立、無太多傾角,但身體卻大幅度地掛出去。用上半身硬把車拉過彎的姿勢,就像是猴子掛在樹上。因此,車圈將這種過彎技術不成熟卻硬要耍帥側掛的人稱為「猴子」。(本文以下所稱猴子皆指側騎乘技術不佳卻硬要側掛過彎的騎士,並非真正的猴子。)
「猴子」除了使用錯誤的姿勢騎乘公路,對於車輛性能的理解和駕駛道德通常較低,因而肇事比例偏高。
21歲的小凱(化名)是機車行技師,女友小林(化名)車上的改裝品,就是小凱出錢買的。週日早上,他們跟兩三個好友一起騎車到財茂彎打屁聊天,大家騎的車都是白牌的BWS,算是因為騎同款車認識的車友。
《山道猴子的一生》中角色們在山路騎車時,常出現關鍵字「追焦」,指的是站在山路旁拍攝汽機車的照片。財茂彎就是追焦聖地,也成為劇中出現多次的背景圖,許多騎士甚至會為了多刷幾張追焦照,刻意來回往返同一段路線,小凱和小林他們當天就在財茂彎折返跑了好幾趟。
到底看到彎道有人追焦會不會改變駕駛行為?這個問題問騎士或是追焦手各有不同答案。
小凱說,當他知道這個彎道有人在追焦時,他會有意識地去改變自己的騎姿,希望照片看起來的姿勢不要太奇怪;小林說,她偶爾也會穿少一點騎上山,「因為穿這樣(指上半身穿小可愛,下半身穿牛仔短褲)大家比較會拍。」
呂建興認為,追焦是每個人的興趣跟選擇,只要追焦手離開道路範圍,在安全的地方拍攝,沒有權力要求他離開或是禁止拍攝。有的追焦手看到「猴子」就不想拍,或是刻意放下相機作為抵制,但呂建興自己是都會拍,「我都會拍(猴子),因為(姿勢)很好笑,而且他也滿有可能會摔車(更值得拍)。」
實際安排北宜公路交通勤務的新店分局交通組組長趙連順則認為,追焦確實可能對危險駕駛「有強化作用」,但目前法規並無法處理道路範圍外的拍攝行為,頂多只能取締追焦手違規停車。
為了降低事故數量,新北市警察局在2019年於北宜的19K至23.1K架設區間測速,是台灣第一條實施區間測速的山路。啟用不到兩年,即因照相設備為中國製產品,有資安疑慮而一度停用,最後在2022年1月重啟。
雖然傷亡數據有下降,但實際在北宜山路觀察,除了一般自小客車或貨車較多以40公里左右速度行駛外,跑山的機車速度一樣遠超過速限──那是因為區間測速若設置在非封閉式的高快速道路,就會有執法漏洞。
區間測速是以車輛通過兩個測速桿位的時間,計算平均速率,車輛只要在經過第一個測速桿後,停放在路邊停等「補時」,等時間達標後再通過下一個測速桿,即可獲得較低的平均時速而不會超速受罰。山路雖路幅受限,但對體積小的機車而言,仍有很多位置可以合法停等。
常跑北宜的騎士都知道,哪些區段的區間測速有啟用,哪邊又可以安全地停等補時,如二格公園上山的23K處,就有大片的路側空地,或是下坡的26K處,一過測速點就能停在路邊先補時後再繼續衝,車多的時候甚至都還要排隊才能停靠。現實情況是,騎快的車一樣騎很快,而慢的車則更慢(刻意降到時速40公里以下),兩者的速差反而變大。
呂建興就認為,區間測速沒有效果,反而容易造成交通壅塞。阿賢(化名)是退休交通警察,財茂彎這段也是他的轄區,他退休後更常上山來追焦。阿賢說,40公里速限是40多年前這條路的標準,當時路面狀況不好很多地方也沒有拓寬,但現在路面平整、多處都有拓寬,加上車輛性能提升,本就應該要提高速限,「但公務員不會這樣想,今天我提高速限萬一車禍多了一點,誰要負責?」
區間測速後,事故總數雖下降,但台灣交通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卻懷疑,會不會因為駕駛無法忍受不合理的速限選擇繞道而行,路段車流量下降自然事故數量下降,但肇事比例可能根本沒有降低?為進一步了解,他查詢交通部公路總局的公路交通量調查統計發現,僅查得到台9線坪林段在區間測速前的車流量數據,區間測速實施後就沒有數據了,「如果施行後,流量降低,事故率又提高,那這樣的結果等於是雙輸,希望公總能開放完整數據供民間分析使用」。
北宜是台灣相當特別的一條跑山熱門路線,除了很多彎道有名字外,它甚至有一個專屬的App,App除了有山路各重要位置(如財茂彎)的即時影像外,也有車友路況回報功能──除了回報天氣、路面、車禍狀況外,還會回報警方在哪個位置架設測速照相或是臨檢。不少騎士上山前都會看社團或是App回報的路況,行經車禍或測速點時就會降低速度通過。趙連順坦言,因為騎士們會互相通報,有時候機動測照擺下去可能抓不太到超速,第一線員警就會回報勤務中心,再到另一個點去拍。
「山道猴子」除了因為側掛姿勢不標準被取笑為猴外,還有另個特性也與真實的動物類似:聚集成猴群。阿賢分析,「猴子」會出問題的原因是「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猴群聚一起就會互相比較、炫耀,「第一台車騎很快,第二、第三台明明沒那麼快,硬要跟上去,就會出事。」
為什麼會有「猴子」?「猴子」需要什麼?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監事、大台北駕訓班經營者兼教練黃飛發認為,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其實只是需要族群認同,騎車跑山或改車只是其中一種團體。少年隊會轉介無照駕駛屢犯的少年到黃飛發這裡來請他協助,黃飛發觀察,這群人有個特點:家境不一定不好,但與父母關係疏遠,每個人都在尋找群體認同感,「要他(少年)不要無照駕駛有點難,大眾運輸並沒有很發達,但至少可以輔導他考照,或即便無照騎車(未達考照年紀)也是安全的。」
黃飛發說,年輕群體尋求一個追隨的對象,但這個有世代隔閡,他用自己過來人經驗去溝通卻很難被聽進去。最後他請來一位駕訓班結業的女學員,她自己的車也有大量改裝,讓年紀相仿、有經驗的人去帶領無照少年,效果就好很多。
除此之外,黃飛發還做了一件事:帶無照少年們去賽車場開眼界。他認為,年輕人追求刺激的速度感是很正常的事情,既然有這樣的需求,就應該引導他們到正確也安全的環境。但他也發現,台灣賽道資源相當不足,北部幾乎沒有什麼合法場地可以練習或比賽,若要跑到台中麗寶或屏東大鵬灣這兩座大型賽道,費用也相當昂貴,「沒有賽道跑,就只好在山路上跑了。」
如何減少「猴子」?黃飛發認為,首先要建立親近且安全的賽道環境,引導山路的年輕人到安全場地競速;提升駕照難度,汰選不適格的駕駛,但同時也要加嚴執法,如將無照駕駛納入刑責,而非只有罰鍰。提高無照駕駛的成本,才會鼓勵駕駛接受正規的安駕訓練。
《山道猴子的一生》劇中男主角在山路競速,逆向超車與對向卡車對撞身亡後,視角一切,跳到一位YouTuber拿著卡車行車記錄器畫面在嘲笑男主角愚蠢的行為,再切到廣告置入情節,全劇終,擠出命喪山路「猴子」生命的最後一點點剩餘價值。片尾中這位網紅其實是真實人物,他是機車YouTuber「康康嘴機車」的康康。
康康受訪時表示,他一開始經營頻道只是為了教大家一些進階騎車技巧,像是跑山路線怎麼選,但沒想到至少有8成的觀眾聽不懂他在講什麼,他才發現原來大多數人連最基本的在市區怎麼騎車都不知道,便開始做車禍影片分析;做下去才發現,竟然是個藍海市場。
康康說,4年多來他至今製作了約近100支嘴三寶影片,實際有用到的車禍影片大約1,000支,但他的收件信箱永遠都是滿的,他也來不及統計,粗估沒有用來製作的車禍影片至少還有20、30倍以上;意即這4年來他至少收到了2、3萬支車禍影片投稿。
常被質疑靠著別人的不幸賺錢,康康說他欣然接受這樣的批評,但他得到更多的卻是正面的回饋,很多網友反應,因為常常看嘴三寶,而更了解「防禦性駕駛」,在路上更能察覺三寶提早反應。
「猴子」跟三寶的差別在哪裡?康康認為,猴子是車圈耍帥把妹的文化產物,三寶則是台灣普遍的交通現象,等級差很多,兩者雖都是技術、觀念低落的駕駛,但真正最危險的反而是馬路上的三寶,人數多且外觀沒有「猴子」那麼容易辨識。
此外,網路社群的興起也深深影響車圈。劇中男女主角都有在經營Instagram,出門騎車一定要拍照、發文賺追蹤數。康康說,以前車圈單純,出門就只是為了騎車,追焦是為了拍出好作品,但現在騎車和追焦的很多人都是為了求關注、拓展社交,「大家都想受到關注,但卻沒去想為什麼要這麼做?」
回到《山道猴子的一生》,下集上線才僅僅兩週就帶動1,200萬次點閱,是否代表大眾開始關注車圈甚至交通議題呢?自己經營頻道的康康倒是看得很開,「影片不會改變什麼,9成的人還是用訕笑的角度去看,是猴子的人也還是猴子。」就像他的嘴三寶影片,從來不是拍給三寶看的,而是給正常人看,用來防範三寶用。
對於山道猴子或是機車議題的討論,康康認為,跟行人地獄議題一樣,一直存在,只看何時才會受到關注。但他會持續製作車禍影片,直到沒有人看為止,「如果有天我再也無法靠車禍影片賺錢,那也很好,代表台灣交通安全進步了,我也很開心。」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