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 Reporter
真的假的?台灣每年平均逾百人死於流感,中壯年也會重症?如何自保?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藝人大S春節至日本出遊,染上流感併發肺炎突然猝逝。她年僅48歲,正值壯年,不是大眾印象中易成重症的老弱高風險族群;消息一出,大批民眾湧入醫療院所搶打流感疫苗,有些診所疫苗一早就打完了,要打得等。原本還有20萬劑乏人問津的公費流感疫苗,變得搶手;即使須自費,民眾也接受。

流感真的這麼容易要人命?即使不是印象中的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青壯年為何也會因流感喪命?流感重症又有哪些徵兆呢?民眾如何自保?

打開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的黑歷史,它曾被視為致命瘟疫,在1918年全球大流行期間造成約5億人感染,兩年間高達5千萬人喪命,成為人類史上僅次黑死病的致命流行病。

百年過去,醫療科技進步,雖已有流感疫苗、抗流感藥物,台灣每年仍有上百人因流感重症死亡。回顧近10年,國內以2015~2016年流感季最為嚴重,總共造成1,924名重症、408名死亡。值得注意的是,當年中壯年流感重症發生率並不低於兒童,免疫力不弱的50~64歲族群裡也有65人死亡。

可見,流感不單對長者、幼兒有威脅,即使是年輕人、中壯年感染流感病毒,也可能成為重症而死亡。

肆虐百年的流感,20世紀初靠放血、吃瀉藥治療
自20世紀初以來,全球已發生過4次流感大流行
4次分別是1918年H1N1、1957年H2N2、1968年H3N2、2009年H1N1。
,部分感染者病情急轉直下,產生肺炎和呼吸衰竭而喪命。過去沒有良好藥物可用,1918年時主流療法是放血術、或服用強力效用瀉藥
20世紀初期,主流醫師會採取放血療法,當時專業術語為靜脈切開術(venesection),當時未奏效認為是太晚進行此療法,僅有零星成功案例。而瀉藥則服用發泡氧化鎂(effervescent magnesia)或是甘汞(calomel)。

怪誕的治療方式自然是無效,當時有一半流感死者是正值20~30歲的青壯年,死者幾乎皆死於「併發症」,從當時驗屍報告發現,肺部咳出血、耳朵出血、腹肌和肋骨有撕裂現象。直到1933年由英國科學家威爾遜・史密斯(Wilson Smith)在一位流感患者身上分離出來首例A型(H1N1)流感病毒,對此疾病終於有初步認識。

如今流感病毒已被發現近百年,它仍像連續殺人犯恣意奪取人類性命。WHO統計每年全球仍有10億例流感病例,其中300~500萬例併發重症,無疑對社會、醫療都是極大負擔。

流感如百變萬花筒,有疫苗、有藥物也不會消失
造成人類浩劫的流感病毒,其實非常渺小,只有80~120奈米,接近人體細胞膜厚度;外形呈現球狀或管狀,是一種RNA病毒
核糖核酸病毒(RNA virus),通常是單鏈RNA,也可能是雙鏈RNA,RNA病毒具有較高變異性,因為它們缺乏修正錯誤的DNA聚合酶機。
,每百萬次複製就會出錯一次,具有容易變異的特性。
變異特性讓流感病毒在人類的世界中,以不同變貌不斷蹂躪宿主。流感病毒依抗原性的不同又可分為A、B、C、D四型
A型流感病毒被發現可感染人類、豬、雞、鴨、馬、鯨魚、海豹;B型可感染人類、海豹;C型可感染人、豬,但症狀輕微;D型目前只觀察到感染牛隻。
,差異為病毒外套膜上的兩種醣蛋白HA
血凝集素(hemagglutinin)呈柱狀,能與人、鳥、豬、豚鼠等動物的細胞表面受體結合而引起凝血,目前已發現18種,在病毒導入宿主細胞中扮演重要角色。
NA
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共有11種,讓病毒完成複製後脫離細胞。
新聞中常聽到H1N1、H3N2、H5N1、H7N9等,都屬於A型流感,這型別不只在人類間互相傳播,也可感染禽類、哺乳類動物,還可能出現跨物種間傳播;有些則從特定動物體內分離出來,例如豬隻分離出H1N1
墨西哥在2009年爆發H1N1新型流感疫情,主要是基因重新分配組合同時加入人類流感病毒基因及一段禽流感基因的豬流感病毒,人類感染此變異的豬流感病毒,且出現人傳人的病例,使疫情擴大。
,馬體中分離出H3N8。
此外,A型流感病毒又會讓不同HA、NA可互相組合,變出不同亞型。舉例來說,H1N1顯示含有HA-1和NA-1。同理,H3N2病毒則含有HA-3和NA-2。這種抗原性的變異,即便人體曾被病毒感染,或是曾接種過疫苗,對病毒仍然具可感受性
病毒學的專有名詞,指宿主對某一種疾病具有感受性,意思就是他是有機會感染這個病毒。
,還是會染病,這些特性使得流感疫苗多年來無法「打一劑保終生」,必須每年施打保平安。
全球通常較大規模流行都是A型流感(H1N1、H3N2)及B型流感(維多利亞株、山形株),歷年觀察感染A型流感症狀都會較B型流感更嚴重,而後者特色在於腸胃道症狀較為明顯。過往只有三價流感疫苗
2019年公費流感疫苗也首度由三價疫苗升級為四價疫苗,但考量山形株在2020年3月後幾乎絕跡,社區傳染風險降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流感疫苗應移除山形株抗體,並建議改用「三價流感疫苗」,疾管署也證實將在2025年後逐步改為三價流感疫苗。
,仰賴WHO預測未來流行病毒株並製作成疫苗、每年抽換疫苗成分;若流行的病毒株與預測的不同,疫苗保護力便有所折扣。

有些民眾擔憂萬一猜錯病毒株不就白打?並非如此!疾管署指出,流感疫苗株吻合能提供6成保護力;即便疫苗株不吻合,仍然有3~5成保護效力,醫師均鼓勵民眾接種流感疫苗,提早獲得保護力。

不是老年人才會中標,中壯年得流感也會重症?
流感幾乎年年捲土重來,唯獨COVID-19疫情期間,全民防疫做得好,口罩戴得牢,加上勤洗手,讓台灣流感重症及死亡數首度為零;疫情後,國際間交流驟趨頻繁,易感的宿主
代指無法抵抗病原體侵入身體繁殖導致感染的人,某些人比較容易成為易感宿主,例如:年長者、有慢性病及有醫療需求的人。如今高齡化社會易感宿主變多,再加上若未積極打疫苗也容易成為易感宿主。
增加,全球流感疫情再度升溫。
流感病毒基本再生數(R0值)
R0值(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全名為「基本傳染數」或「基本再生數」,在所有人都無免疫力的情況下,平均一名確診者從染疫到康復或死亡期間,能傳染給幾個人的數值。若R0值為1就是一名感染者可傳給1個人,當R0>1病源會呈現指數型增加,傳播力強,成為流行病。
的中位數約為1.28,主要傳播方式是吸入他人咳嗽和打噴嚏時產生的呼吸道飛沫,或是手摸到帶有流感病毒的物體,再觸摸到自己的口鼻眼。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如果得了流感,應該就待在家裡,避免上班、上學再傳染別人;若一定得出門,必須配戴口罩、勤洗手。
即便是健康的成年人,得到流感也會極為不舒服,宛如「全身像被車輾過」。初期主要上呼吸道產生症狀,像是喉嚨痛、咳嗽、鼻塞、聲音沙啞、乾咳等,接連產生全身性疾病表現,高燒、肌肉酸痛、全身無力。若無法在發病2天內即時給與抗流感藥物
疾管署自2024年12月15日起至2025年2月28日止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增列「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為使用對象,凡經醫師判斷符合使用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
,治療效果有限。所以,若有流感症狀,千萬不要拖,立即就醫;即使在外旅遊,也須提高警覺。

流感病毒攻擊非同小可,會造成組織損傷和發炎反應,類似大S中壯年得流感後病逝的個案,並非罕見。以2023~2024流感季為例,總死亡人數398人中,就有37人是25~49歲病逝,每十萬人口的累積死亡率甚至高於幼兒及青少年。

反觀一般感冒,幾乎不會產生併發症,正是「流感」與「感冒」截然不同之處。

流感的併發症特別容易好發在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孕婦、具慢性疾病患者
文獻指出許多潛在的疾病會增加流感相關肺炎的死亡風險,疾病包括:血液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腎功能不全、晚期肝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疾病(general lung disease)、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厭食症等。
、肥胖者(BMI≧30者)、免疫功能不全者等。流感可能讓患者本身慢性疾病惡化,病毒還可能攻擊心臟,造成心肌炎、心包膜炎;直達腦部造成腦膜炎;直接侵犯肺部造成病毒性肺炎,一旦病程發生猛爆性進展,惡化非常快速,若未力挽狂瀾,可能引發敗血症、感染性休克。

除此之外,流感也容易造成「繼發性肺炎」:若得到流感後一週,病情卻持續加重,免疫力下降,身體可能二度感染肺炎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持續破壞上呼吸道。研究發現,流感住院的患者中,細菌感染發生率為11.2%。

看似健康年輕人、中壯年,得到流感有時反而比年長者病得更嚴重,原因除了本身有慢性病外,常見原因可能是病毒引發身體不適當的免疫反應,細胞激素產生激烈發炎,進而造成全身性損害,俗稱「免疫風暴」的「過度免疫反應」,導致多重器官功能障礙,甚至死亡。

打疫苗為什麼還是感染?重症危險徵兆出現速就醫!

流感進展為重症前有許多危險徵兆,醫師提醒必須要提早注意,包括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或高燒持續72小時等,這時極有可能是病情正在快速變化,一定要及早就醫。

以2011~202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之次級資料及疾病管制署傳染病通報系統估算,每年門診就醫流感病患中約0.6%需住院治療,其中9%病患需住加護病房治療;一旦併發重症,死亡率約為26%。

目前接種流感疫苗仍是公認最有效的保護方式之一,但台灣流感重症及死亡的個案中9成都未接種過疫苗。流感疫苗保護效果會因不同族群而略有差異,但至少感染風險可減少40%~60%。不過,要注意的是,接種完疫苗並非百毒不侵、完全不會感染,而是大幅降低重症機會。

百年過去,流感對人類的威脅一直存在著,如影隨形、伺機伏擊人類,每年發病率、損害的經濟成本仍然相當高;但民眾常易輕忽「流感」二字的殺傷力。如何讓民眾提高對流感的警覺度,是公衛教育的一大挑戰。今年開春的新聞喚醒民眾對流感應有的戒懼,我們必須記取不幸,永遠為下一次病毒來襲做準備。

諮詢專家/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