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溫飽還要有希望,她創難民就業媒合平台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相較於泰國、孟加拉等國,難民只能被限居在難民營中,馬來西亞對難民的執法態度相對寬鬆。雖然不合法,仍有難民在市區尋得工作的機會,甚至還有民間團體甘冒風險提供難民工作。但因為人數愈來愈多,馬國政府對難民態度漸趨緊縮。

週五近午餐時間,人潮陸續湧進馬來西亞吉隆坡一家位於白沙羅高原的印度餐廳,37歲的夏畢爾(Shabbir Ahmad)與其他店員合力將客人點的雞肉咖哩飯出餐,依序將白飯、配料擺上綠油油的香蕉葉,再淋上特製咖哩醬,讓人看了食指大動。

夏畢爾和其他店員看來並無不同,穿著白色筆挺的餐廳制服,左胸口繡上餐廳“Sahana Banana Leaf”標誌,頭戴著藍色的鴨舌帽;唯一不同的是,他的隨身皮夾裡放著一張聯合國難民署(UNHCR)核發的難民卡「約見卡
Appointment Card,由難民署核發,上頭記載申請庇護者的個人資料以及與難民署面談時間,通過面試才會核發難民卡。
」,每天出門前確認有帶這張卡才敢踏出宿舍。
夏畢爾是巴基斯坦難民,因為全家都信奉伊斯蘭阿瑪迪亞教派(Ahmadiyya)
伊斯蘭少數教派,由於創立者阿瑪德(Mirza Ghulam Ahmad)自稱是伊斯蘭先知,與主流教派相違背而被視為異端,在巴基斯坦與印尼等地都遭到迫害。
,多次遭到政府追殺,一次在逃難途中媽媽遭子彈射中左大腿,讓他痛下決心,在去年3月帶著媽媽、妻子和當時8歲的女兒,逃來馬來西亞申請難民庇護,和許多難民一樣,選擇落腳在工作機會較多的吉隆坡。「在這裡找工作沒想像中簡單」,在來到Sahana之前,夏畢爾只在某間旅館找到兼職工作,「每天都很害怕被警察逮捕。」
Fill 1
馬國、難民、黃文鈴、夏畢爾
夏畢爾2016年帶著一家老小從巴基斯坦逃來馬來西亞,目前僅有手上這張由難民署核發的「約見卡」,要等到跟難民署面談核可後才能拿到難民證。(攝影/黃文鈴)
剝削、人口販運、勞動條件差
根據難民署統計,直至2017年6月,馬來西亞境內已於難民署登記的難民與庇護申請者
Asylum seekers,因母國發生動亂或遭受政治迫害等理由,逃難到其他國家申請庇護,尚未取得正式難民身份者。
共14萬9千2百人。與2004年的2萬8千人相比,足足成長逾4倍。

由於馬來西亞並未簽署1951年締定的《聯合國難民公約》以及1967年《難民地位議定書》,境內難民被官方視為非法移民,即使持有難民署頒發的難民證,仍無法合法工作、難民孩童無法於公立學校就學。

一旦被發現非法工作,警察有權逮捕他們並將其送進拘留所,僱主也會受到罰則,儘管如此,仍有許多難民甘冒風險在馬來西亞非法工作,也就是所謂的「打黑工」,勞動安全毫無保障,更可能遭到僱主剝削,甚至成為人口販子利用的對象。

「絕不讓自己孩子受同樣的苦」

關注馬來西亞境內難民長達11年的瑪希(Mahi Ramakrishnan),去年成立“Refugees at Work”工作媒合平台,她與兒子親自到難民聚集的社區找人、解說工作內容,安排有意願的難民與願意提供工作的雇主面談,並安排社工每4個月至工作地點了解情況,提供必要的協助。

今年3月,Sahana Banana Leaf的老闆撒希亞(Sathiyah Ettickan)主動聯繫瑪希,希望僱用難民,條件是會講英文、馬來文,不限國籍、需持有難民卡,無經驗可,月薪是1,300令吉
馬來西亞現行最低薪資西馬月薪1,000令吉,時薪4.81令吉;東馬包括沙巴、砂勞越,月薪920令吉、時薪4.42令吉。
(約台幣9,876元),提供免費住宿、三餐,每週日固定公休。

「我懷著二女兒時,看到敘利亞孩童受戰爭迫害的新聞,我想,絕對不能讓自己的孩子或其他難民的孩子也受同樣的苦痛」,所以撒希亞決定從自己國家的難民幫忙起,明知道在馬國僱用難民違法,仍甘冒被取締的風險,且不同於一般低調僱用難民的場所,她決定大張旗鼓,邀請許多記者參加今年4月的開幕茶會

撒希亞一口氣僱用了3名緬甸羅興亞人、包括夏畢爾在內的3名巴基斯坦與4名索馬利亞難民,經過10天的在職訓練,順利展開在新餐廳的工作。

撒希亞說,「我單純只是想幫助他們,很多難民都有家庭,甚至得寄錢回家鄉,在我這裡工作賺了錢,能在馬來西亞過上好生活。」考量許多難民住得遠,她在餐廳附近租了整棟民宿,讓難民擁有自己的房間,不必舟車勞頓。

像夏畢爾每週六工作結束便趕著搭車回去與家人團聚,雖然想念女兒,「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最重要,在這裡工作很開心。」

「給他們生計是我們的責任」
Fill 1
難民、馬國、黃文鈴、Sahana Banana Leaf
難民在Sahana Banana Leaf餐廳上班,除了固定薪資,更包吃包住,享有免費住宿、三餐等福利。(攝影/黃文鈴)

撒希亞也許最初設想周到,但僱用難民的難處卻遠超出她想像。先是宗教信仰不同,索馬利亞人信奉回教,一天5次禱告會丟下餐廳工作,到鄰近的清真寺,甚至是中午用餐尖峰時期也不例外,撒希亞多次溝通無效後,只得請4人走路。

而店內僱用的羅興亞難民一度增加到6人,自成一個小團體,多次與經理起口角,雙方衝突愈演愈烈,結果領到第一筆薪水當天半夜,全體帶著行李逃跑了,從此消失無蹤。

這次打擊重創撒希亞的信心,「我非常的失望,因為我冒了很大的風險雇用他們,即使身邊的朋友都警告我,這麼做政府會來找麻煩,但我還是想幫助他們。」

像撒希亞這樣敢公開僱用難民的商家並不多,瑪希成立的工作平台,目前成功媒合30位難民,大多低調徵聘;事實上,因為媒體大肆宣傳,許多顧客特地前來詢問撒希亞僱用難民的管道或是專程來捧場,以行動支持難民。「馬來西亞人可以自由選擇工作機會,但難民不行;我的想法是,如果馬來西亞歡迎他們,給予他們生計就是我們的責任。」

但是,隨著馬國政府開始嚴加取締非法外勞,在城市角落的難民也愈來愈難有安定的工作。

根據馬國政府官方統計,2016年馬來西亞人口3170萬人,合法外勞達208萬人;雖無官方數據,但馬國工商團體預估非法外勞逾200萬人,難民僅是其中一小部分。

「臨時外勞卡」排除難民

根據馬來西亞《移民法》(Immigration Act 1959/63),並未區分難民、尋求庇護者、無相關證件、無國籍者,一律統稱為非法移民,多年來一直是政府的心頭大患,陸續推出多項計畫,希望能減少非法移民人數。

但同時,馬來西亞部分產業相當依賴外籍勞工,例如種植業、農業、建造業等,這些工作由於危險又粗重,本地勞工往往不願意做,外勞正好填補勞動力缺口。因此過去幾次大規模遣返、取締非法外勞,往往招來業界抱怨勞工短缺,也讓政府制訂相關政策時陷入兩難。

近來馬國政府管制非法外勞態度轉為強硬,去年2月宣佈凍結引進新外勞,並暫停引進150萬名孟加拉勞工的計畫;自2011年7月上路的「6P非法外勞漂白計畫
採取6項步驟:登記、漂白、特赦、監督、執法、遣返,將非法外勞合法化。
」,經過幾度中止又重啟後,也提前至去年中結束

馬國副總理阿末札希(Ahmad Zahid bin Hamidi)甚至喊出,雇主或外勞仲介若藏匿或聘用非法外勞被發現,將可能處以鞭刑。

今年2月馬來西亞政府針對聘用非法外勞的雇主,推出「臨時外勞卡
讓馬國境內非法外勞合法化的措施,但限定以下15國的勞工得以申請:孟加拉、菲律賓、印度、印尼、哈薩克、柬埔寨、寮國、缅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土庫曼、烏兹別克以及越南。
但限定受僱領域包括種植業、農業、製造業、建築業、服務業等。
」(Enforcement Card,簡稱E-Card)措施,在6月底前帶著受僱的非法外勞至移民局辦事處登記,雖然手續免費,但得繳納外勞居留逾期等的罰款。雖美其名是合法化這些外勞的工作身份,幫助他們免遭逮捕或遣返,但效期只到明年2月15日,並非長久的解決之道。

原本政府預估至少60萬名非法外勞會來登記,在截止日期前僅登記了15萬5680名非法外勞、2萬6957名雇主、發出E卡共14萬746張,距離原先目標僅達標23%。

馬國警方7月起隨即展開多波掃蕩行動,首週便逮捕2,309名未持有合法文件的外勞,其中大多來自印尼、孟加拉,持旅遊簽證入境實則來馬工作;移民局也公布,今年上半年已遣返2萬6384名非法外勞,呼籲未持有E卡者出面自首,接受400令吉(約台幣2,600元)罰款,否則一旦遭取締將面臨最高5,000令吉處分。

儘管馬國政府風風火火大舉取締,但就E卡政策而言,開宗明義便將難民排除在外,即使持有難民卡也不能申請,無益於幫助難民取得合法工作身份。

學者籲全面開放難民合法工作

有別於其他非法外勞,馬國內有NGO與學者長期呼籲應全面開放難民合法工作,讓難民能在馬國有穩定的生活。即便有團體倡議,但過去馬國政府並沒有全面開放難民合法工作,頂多有時候採取臨時工作許可。像2005年馬國逾3萬名印尼亞齊人以及至今年3月共396名敘利亞難民都獲發IMM13難民證。

Fill 1
馬國、難民、AFP PHOTO、總理、納吉
馬國總理納吉(左1)出席一場給予羅興亞難民物資船啟航儀式。(攝影/AFP PHOTO/MOHD RASFAN)

2015年馬國總理納吉承諾3年內將收容3千名敘利亞人,根據難民署統計目前馬國有逾2千名敘利亞人,其他尚未核發IMM13難民證者,和其他非法移民一樣無法合法工作、至公立學校就學。

針對馬國政府有選擇性地給予部分國家難民合法工作權,長年關注馬國難民政策的澳洲昆士蘭大學霍夫斯達德博士(Gerhard Hoffstaedter)受訪時指出,讓難民們都能合法工作絕對是必須的,但政府同時得制定完善的配套措施與勞雇規定,例如同工同酬,並與難民署合作,避免難民成為填補勞力缺口的二等公民。

尤其,隨著馬國政府大動作掃蕩非法外勞工作,期盼給予難民更多合法工作機會的呼籲就愈迫切。

不意外的,馬國內部對於全面開放難民合法工作,仍有許多擔憂,大馬雇主聯合會執行總監參蘇丁(Datuk Shamsuddin Bardan)多次發言抨擊此舉恐讓更多難民湧進馬來西亞;馬國商會(MTUS)主席阿都哈林(Abdul Halim Mansor)也認為如此一來等於將難民安置在馬來西亞,「讓他們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幫助難民自立經濟自主 不成為收容國負擔

已經來馬7年的羅興亞難民哈夫莎(Hafsar Tamesuddin)則建議,除了早日開放讓難民能合法工作,政府應制定難民法,規定難民能享有和當地人一樣的薪資,同時讓難民繳稅,對馬國經濟有所貢獻,而非長期成為收容國的負擔。

對於難民未來工作的想像,Refugees at Work工作媒合平台創辦人瑪希認為,除了幫助難民找到工作,更希望他們不只是做餐廳侍者等基層工作,未來更能自行創業當老闆,再雇用更多難民,協助他們自立自強。目前瑪希已找到願意贊助的金主,預計今年就能以創業基金,幫助有能力的難民圓夢。

撒希亞也說,在政府法令尚未到位前,雇主能做的不只是給難民工作,近期她剛拔擢一位表現優異的巴基斯坦難民,擔任餐廳出納負責管錢,「這份職責很重要,我賦予他們權力,並告訴他們:『你是我們的一份子。』」未來她計畫等餐廳生意上軌道,將從盈餘提撥5%作為難民子女的教育基金,讓難民在溫飽之餘,下一代在馬國的未來更有希望。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