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德國柏林獨立記者,近年聚焦難民議題,駐地德國報導難民與當地社會融合的各種面向;親自走訪馬來西亞、緬甸,報導羅興亞難民困境、緬甸民主轉型的新聞自由;2014年客委會「築夢計畫」得主。
德國北方小鎮諾登在近半世紀前首度接收越南船民,至今已與當地社群建立緊密網絡,越南移民們為這座小鎮的付出,更贏得居民的普遍尊敬與肯定,也成為德國近代移民史上難民族群融合的成功例證。怎麼做到的?
5月底德國宣布熬過第三波疫情、各邦解封,他們做了哪些政策修正?關鍵之一,是在開放業者與每週一次公費補助下,全德已有超過1.5萬家快篩站,讓篩檢成為人民生活的新日常;不過也衍生出詐領補助弊案、檢驗品質堪慮等社會問題。
德國柏林全城封鎖逾月,影廳、咖啡廳等生計嚴重受創。在「Hilfe」精神下,柏林人想出各式創意幫助受災店家,共同保護城市多元性。
在柏林,有15歲少年架起資源媒合網站,網路上、鄰里間也用各種方式互相援助COVID-19高風險群維持生活......在德國,人們不等待政府,而是選擇起身行動。
「很多人愛我或恨我,只因我是難民,但我需要介在中間的、像一般人的人生。」許多德國公民,用這些方法讓彼此「共融」。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