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疫──新型冠狀病毒風暴

疫情下的德國

柏林鄰里的創意紓困:兌換券、關心包裹和露天電影院
柏林百年老戲院Moviemento,率36家獨立電影院發起群募,號召影迷共襄盛舉度過COVID-19危機。大門上貼滿此次群募活動的海報。(攝影/黃文鈴)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德國首都柏林實行全城封鎖(Lockdown)逾1個月,防疫限制雖逐漸出現鬆綁跡象,電影院、劇院仍被迫暫停營業,5月15日前餐廳、咖啡廳只能外帶或外送。但為了保住柏林特有的文化與日常最愛流連的休閒場所,柏林人紛紛以群募、購買兌換券等方式力挺,在尚不見盡頭的疫情裡,「Hilfe(幫助)」成為一股潮流,這股溫暖在城市裡流轉,拉近街坊的距離,也幫助受災商家度過危機。

4月27日下午,柏林、也是全德現存最老的百年電影院「Moviemento」大門仍深鎖,玻璃門上五顏六色字體寫著「Kreativ-Pause(創意假)」、「不久之後將再度開張」的字句,但究竟要多久才能恢復正常營業,2007年接掌電影院至今的負責人索格(Wulf Sörgel)也給不出答案。

「我們趁這段時間重漆樓梯、更換破舊的座椅,」1907年就佇立在柏林十字山區(Kreuzberg)的Moviemento,中間數度易手改名,儘管開在二樓、僅有3個小影廳,但因其傳奇名聲、高選片水準,以及執導《蘿拉快跑》(Lola rennt)、《巴比倫柏林》(Babylon Berlin)的知名導演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在成名前曾是這家戲院的投影師等等事蹟,始終吸引大票死忠影迷。

電影院、咖啡店發起創意活動續命

3月22日,德國聯邦政府與各邦政府因疫情嚴峻,要求電影院、劇院、音樂廳、博物館、美術館、夜店、藝術展覽等文化娛樂場所,暫停營業。實體的店面關了、人們開始在家工作,疫情爆發初期街上清冷寂寥,但網路上的支持活動四起。柏林電影院由Moviemento帶頭,先聯繫旗下有15間小型影院的約克影院集團(Yorck Kinogruppe),召集柏林36家獨立電影院,在德國知名群募網站「Startnext」,集體發起群募活動「待續(FORTSETZUNG: FOLGT.)」,贊助人可自由決定捐款金額,超過35歐元以上可獲得一張活動海報。屆時總募集金額將依照各影院銀幕數量多寡分配款項。截至5月14日,募集金額已逾13萬歐元(約新台幣420萬元)、逾2,500人捐款。

索格坐在整修中的影廳裡接受我們的採訪,地上仍管線四散,他說,這次群募活動僅限定3個月,這是大家討論出來的結果,短期內多數影院應能支撐下去,但目前沒人知道電影院何時才能再開門,若疫情拉長,「不是所有的(電影院),都能在這次危機中存活下來。」

同樣在十字山區的「Barcomi’s」咖啡店也是COVID-19受災戶,自1994年開幕至今,一直是在地熱門的咖啡店,斜對角是販賣新鮮蔬果、熱食、備受當地人喜愛的屋內市場「馬海涅克市場」(Marheineke Markthalle),加上附近許多餐廳,在嬉皮、塗鴉藝術、色彩濃烈的十字山區,自成一處閒適角落。來自美國西雅圖的芭可米(Cynthia Barcomi),1985年搬到西柏林就此落腳,1997年開了第二家咖啡店「Barcomi’s Deli」,但選址於觀光客聚集的米特區(Mitte),COVID-19疫情襲來,旅遊人潮不再,生意一落千丈,芭可米說自己已繳不起房租。

Fill 1
因疫情影響,原想收掉Barcomi’s咖啡店的芭可米(Cynthia Barcomi),轉念推出「醫院關心包裹(Krankenhaus Care Paket)」,支持醫護人員,受到廣大歡迎。(攝影/黃文鈴)
因疫情影響,原想收掉Barcomi’s咖啡店的芭可米(Cynthia Barcomi),轉念推出「醫院關心包裹(Krankenhaus Care Paket)」,支持醫護人員,受到廣大歡迎。(攝影/黃文鈴)

3月16日那天,雖照常營業卻一個客人也沒有,她毅然決定暫時收起店面。但店裡還有16塊新鮮的起司蛋糕,「我不能就這樣丟了。」這個不能浪費食物的念頭,反倒演變成芭可米向醫護人員致謝的暖心行動。「我一個朋友認識一處消防隊的人,所以我們把蛋糕帶給他們,這些大個子的男生很快就解決這些蛋糕,而且他們很開心。」之後另一個朋友想訂蛋糕送給疫情中辛苦的醫護人員,「我們認識一位聖瑪麗醫院的醫生,傍晚親自將蛋糕送到他家,隔天他再將蛋糕帶到醫院送給同事們。」

向醫護致謝的「關心包裹」,催出巨量訂單

「這樣太費工了,」芭可米說,那時她剛好得知在法國,人們送花跟食物給醫院表示感謝,「我們的咖啡店還勉強開著,雖然我不能贊助什麼,但我可以居中協調、幫忙運送。」一個轉念讓她從曾萌生跳樓念頭的受災戶,如今笑稱自己像四處分送蛋糕的「食物仙子」。

隔天,Barcomi’s網站多了「醫院關心包裹(Krankenhaus Care Paket)」,想對柏林醫護人員表示感謝的人,可自由選擇25歐元至100歐元(約新台幣800元到3,200元)的選項,由咖啡店依照款項多寡搭配當天新鮮的蛋糕、瑪芬、鹹派、餅乾,或是貝果、沙拉、麵包等,送給在地醫護人員。

Fill 1
收到由Barcomi’s咖啡店製作的「醫院關心包裹」蛋糕與餐點,柏林的醫護人員特地拍照致謝。(照片提供/Cynthia Barcomi)
收到由Barcomi’s咖啡店製作的「醫院關心包裹」蛋糕與餐點,柏林的醫護人員特地拍照致謝。(照片提供/Cynthia Barcomi)

在社群媒體宣傳下,訂單蜂擁而來,有公司接連下單1,000歐元的餐點;也有送給指定醫院護理站的早產兒媽媽,感謝醫院在疫情中接生她的寶寶;更有訂了巨量餐點給指定醫院卻要求匿名的好心人。

目前Barcomi’s遞送名單裡,有12家分布柏林各區的醫院,但這是芭可米多次碰壁的努力成果。她解釋,「和醫院行政部門溝通真的非常、非常困難。」由於缺乏與醫護人員直接聯繫管道,或行政人員不想負擔責任。初期她們的東西常被拒收,「他(指行政人員)跟我們說:『帶著你的食物離開這裡,我不要你的食物。』」

但更多的是醫護人員收到後滿滿的感謝,寄來致謝照片、訊息、電話,一名急診室醫生特地私訊他們:「昨天一整天工作壓力極大,在短暫喘息時間,嚐到您們送來的胡蘿蔔蛋糕,這大概是全世界最好吃的胡蘿蔔蛋糕。」

這股助人的力量也回饋到店家本身,一張又一張的訂單,讓原先低氣壓的咖啡店忙碌了起來,除了照常迎接外帶、外送的客人,甜點師、麵包師傅、餐盒包裝、運送等人員逐漸恢復至正常工時,參與的所有人有了專注的目標、繼續下去的動力。

柏林台灣茶飲,疫情中逆勢成長

再把鏡頭拉遠一些,位在東柏林東十字火車站(Ostkreuz)附近的多夏(Dosha)茶飲店,疫情期間來客不減反增,營業額增加3、4成,下午熱門時段往往出現排隊人龍,隔著1.5公尺的社交距離,等著在逐漸炎熱的天氣裡來杯有台灣味的清涼茶飲。

去年(2019)7月剛開幕的多夏,店裡掛著留德台灣學生畫的「揀茶」、「曬菁」、「翻茶」等製茶流程,樸實的畫風加上牆上掛著台灣古地名地圖,散發一股濃濃的台灣味。原本多是台灣人、中國人以及在地越南第二代移民來捧場,後來口耳相傳,許多原本不認識台灣的西方人,也因為這爿小店愛上台灣,「我們滿多客人來店裡之後去台灣玩的;也有人跟我們說,原本已經訂好機票要去台灣,很可惜因為疫情取消了,」店主董小姐說。

Fill 1
柏林鄰里的創意紓困。台灣店家多夏(攝影/黃文玲)
台灣店家「多夏」推出兩波針對醫護人員的感謝茶飲活動。(攝影/黃文鈴)

採訪當天,董小姐指著外頭一名排隊的德國男生,「我們都叫他『柳橙綠男』,因為他每次都點柳橙綠茶,他每次看到什麼台灣的就會跟我說。」排隊隊伍裡另一位德國小女生,董小姐也向她揮揮手,「她也是我們常客,有次帶媽媽來喝,現在幾乎每天我們店開門都會來。」

東十字火車站附近移民多元文化濃厚,一條街上可以嚐遍歐亞非多國料理,這裡許多店家講求有機、純素(vegan),因此多夏不加化學原料、果糖,只加蔗糖,珍珠與茶葉都從台灣進口等理念,頗受在地歡迎,因為疫情許多人得在家工作後,原本通勤的附近住戶也成了常客。

「這附近不是逛街的地方,我們的客人就是local(在地人)。」原本多夏僅接受現金付款,疫情爆發後趕緊申請網路點餐系統,客人在線上選好茶飲、結帳,再選擇取餐時間,自己來拿飲料。在柏林限制餐廳僅能外帶或外送前,多夏已經將內用桌搬走、店員都戴上口罩,派出一人專門站在門口為客人點餐、戴著手套取款、給飲料,每收一次錢雙手就消毒一次。

為了回饋社會,多夏日前也推出兩波針對醫護人員的感謝茶飲活動,包括在藥局、診所甚至專門載送COVID-19疑似病例救護車的司機,出示證明就送免費飲料;但也有部分醫護人員擔心他們倒店,堅持付費相挺。

架設「預購」兌換券平台,現金救急愛店

在疫情中互助的風氣,不論是公寓、路邊可見「自願幫老人出門買菜」的紙條張貼,或是對醫護人員的送餐感謝,都是人們對這個城市的疼惜。但對在地商家的挑戰也因疫情拉長逐漸浮現,短期內恐怕無法恢復過往正常業績,許多人因此透過網路購買兌換券、直接到現場購買等方式,力挺喜愛的柏林店家。

3月中一群在地柏林人成立「Helfen.Berlin」──兌換券(Gutschein)的購買平台,以購買兌換券的方式,讓店家預先收到現金,暫時緩解緊繃的財務壓力。發起人科薩茲(Karsten Kossatz)是柏林一家廣告代理商的老闆,在柏林宣布封鎖之後,紛紛聽到身邊開酒吧、夜店的朋友抱怨:「再沒有錢進帳我們恐怕就要倒閉了。」當時他和家人坐在一家咖啡店,享受週日時光,他想到,假若他喜歡的店家在疫情過後仍無法恢復營業,會帶來多嚴重的影響。他決定發起行動,讓柏林商家在封鎖時期仍保有現金入帳。

隔天科薩茲打給核心團隊成員貝特葛(Charlott Bethge),並靠著廣大人脈找來各領域專家,包括寫文案、架網站、行銷、程式等等,5天內就將網站上線。從最初5人團隊到目前超過30人,皆無償志願幫忙,多數人跟貝特葛一樣有正職,仍願意晚上加班維護網站。

如今「Helfen.Berlin」上線逾1個月,總購買金額已破130萬歐元(約新台幣4,211萬元),在該平台註冊的店家目前超過2,600家,除了餐飲業,還有瑜珈教室、桑拿、旅館、設計小店等等琳琅滿目,兌換券最低限額10歐(約新台幣320元),除了Paypal與銀行加收的手續費,全數進帳店家帳戶,網站分文不取,「我們給店家100%的金額。」

貝特葛受訪時表示,許多不擅長社群軟體操作的店家,也獲得技術支援,大力宣傳購買兌換券的支持活動。她認為,這個平台在心理上也給予店家實質幫助,「讓他們知道消費者希望他們繼續經營下去,給他們動力、不要放棄。」

她自己也透過平台買了數張兌換券,「即使10歐也表示你在乎這些店家,」她認為,現在買了也不一定要立刻拿去兌換,可以當成小額捐款,或等疫情過後、店家站穩腳步再去消費,給對方多一點時間,作為支持的一種方式。

建築公司也參一腳,化居家防疫為露天電影院

不僅向受災商家伸出援手,因疫情緊繃了一個多月的柏林,渴望人與人的接觸,儘管文化場所仍大門深鎖,但柏林創意文化不死、反倒萌出新芽,以顛覆傳統的方式拉近與人的距離、與街坊鄰居關係更加緊密。

柏林一家建築公司「Meta Grey」推出「Window Flicks」計畫,也善盡自己的社會企業責任。每週四、週六,他們會到申請人家的後院,以高牆作為投影銀幕,邀請左鄰右舍一同看場露天電影,不同的是,大家可待在自己家中,從露台或窗戶一起觀看,在疫情中以特別的方式「在一起(stay together)」。「Meta Grey」的創辦人卡克霍夫(Olaf Karkhoff)與其團隊長期以來研究如何提供更舒適的燈光、更符合人體工學,其中包括投影機的研發,讓投影品質更明亮、對比更好。

Fill 1
柏林鄰里的露天電影院,居民可在家裡就可欣賞電影。(攝影/Window Flicks/Olaf Karkhoff)
柏林建築公司Meta Grey推出「Window Flicks」計畫的露天電影院,讓市民可在家往外觀賞電影。(照片提供/Olaf Karkhoff)

「我們發現這項研究很適合Window Flicks計畫,在戶外、強光的條件下放映,將電影帶到人們的庭院,幫助人們待在家裡,同時和街坊待在一起,」卡克霍夫解釋,申請人只要寄電子郵件申請,附上可供投影的牆壁、庭院照片,就可以免費享受一場露天饗宴。自4月中推出計畫以來,已收到上百封申請郵件。

目前可供放映的5部電影裡, 包括德國知名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執導的《柏林蒼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皆是從電影院購得播映權,目前也在洽談放映更多電影。不僅如此,Window Flicks透過放映活動,大力宣傳、讓更多人知道柏林電影院在Startnext網站的群募活動,「看我們電影的人可以自由捐款給這項群募,因為這些都是很小的電影院,需要我們的幫助度過危機。」

團隊成員泰克・鍾(Tek Chung)指出,公司最重要的夥伴,包括所有的電影製片廠、電影院,「這些夥伴讓我們的計畫能夠持續下去,所以我們發起這項活動作為對他們的感謝。」

小女孩的笑顏:溫暖的鄰里,共同重塑家園

採訪的前一個週末,Window Flicks受邀到柏林一處院子,當天是一個瑞典小女孩的6歲生日,她和爸媽一年前才剛搬來柏林,街坊鄰居祕密籌劃這次放映生日宴會,小桌子上擺滿禮物,四周插滿了蠟燭,鄰居們合唱生日快樂歌送給她,再一起看場電影。

泰克・鍾轉述,小女孩說,她原本很擔心沒人會來參加生日派對,結果附近街坊都來了,她很開心;她父母更以「溫暖的柏林鄰里(warm Berlin Nachbarschaft)」,來形容這次放映活動。

在疫情裡,人們無法如往常自由探望遠方親友、親密擁抱往來友人,但溫暖助人的力量仍在這城市流轉,「我們將這項計畫作為給柏林的禮物,因為我愛這座城市,」卡克霍夫笑說。「Helfen.Berlin」的成員貝特葛也說,兌換券的點子獲得巨大迴響,她並不意外,「因為柏林人很喜歡自己的城市,喜歡自己的Kiez(鄰里)。」

附近的小店、餐廳,是柏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想保存這些店家,因為這些店家塑造了街坊與城市的模樣。正是社會多元性的文化塑造了柏林,也因為疫情,讓人們重新思考與街坊的關係,唯有一起,才能共同度過危機。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