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World 國際週報》

數學不會就是不會的代價?英國「數學必修教育延長」風波
2022年10月24日,在倫敦邦德街車站的民眾搭乘電扶梯經過一面數字牆。(攝影/In Pictures via Getty Images/Richard Baker)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數學教育,攸關國家實力!」就職還不滿百日的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1月4日在新年首相演說中,研擬將數學必修教育延長2年,以增強英國下一代科技人才的培育,並進一步端正英國社會長年以來的「厭數症」風氣。

蘇納克的支持者們強調,採取12年國教的英國,是世界上極少數高中生(16~18歲)不需必修數學的國家,但讓下一代學生過早遠離數學,正嚴重阻礙著國家經濟與科技的競爭發展,更不利於迎向AI與大數據時代的挑戰;但反對意見卻猛烈批評蘇納克的「數學義務教育延長計畫」是教改版的「何不食肉糜」,英國教育體系反恐因此加速全面崩潰。

42歲的蘇納克,2022年10月才被保守黨國會黨團選為新任黨魁兼英國首相,出身印度旁遮普移民的第三代,他不僅是英國史上第一位非白人背景的政府領導人,也是過去200多年來上台的最年輕首相

但蘇納克任期開局卻遭遇極大挑戰,在COVID-19連年疫情、俄國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國際能源價格飆漲、英國脫歐經濟成本大增、與全球通膨嚴重等多重問題的夾擊下,英國正深陷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民生物價危機」(Cost of living crisis)。於是2023年一開春,蘇納克就得面對惡化的經濟蕭條,以及全國各行各業集體大罷工的執政挑戰。

然而首相演說,雖以「建設更美好的未來」為題眼,卻沒提出對應經濟、健保、物價與能源危機的具體對策,反而拋出另一項令英國社會感到錯愕的政見承諾:數學義務教育延長計畫。

討厭數學的代價:過半英國勞工只有小學以下的數感能力
Fill 1
英國首相蘇納克於2023年1月6日訪問英國倫敦巴特西的哈里斯學院(Harris Academy Battersea)。(攝影/Getty Images/WPA Pool/Henry Nicholls)
英國首相蘇納克於2023年1月6日訪問英國倫敦巴特西的哈里斯學院(Harris Academy Battersea)。(攝影/Getty Images/WPA Pool/Henry Nicholls)

「我人生中的每一次機會,都始於我有幸所接受的教育。」蘇納克說:

「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數據無所不在、各行各業都需要統計能力的新世界──若讓下一代在缺少數感技能的情況下踏出社會,這只會讓孩子極為挫敗而失望。」

蘇納克在新年演說之後,首相官邸也隨即補充了兩個說明數據

  1. 全國16~19歲年輕學生中,只有50%左右仍在繼續學習數學;
  2. 英國境內約有58%的勞動年齡人口(大約2,400萬人),數感程度只達「小學程度」,其中800萬人甚至不及小學三年級的學童,對薪資增減比例、超市折扣的日常基本應用都有理解問題。

英國數學教育倡議NGO「全國數感」(National Numberacy)更提出進一步資料強調:

  1. 英國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中,唯一一個年輕族群比高齡人口數感能力更差的國家;
  2. 數學能力低於標準的勞工,平均年收入將比標準組少1,600英鎊(約新台幣6萬元);
  3. 在COVID-19疫情期間新增的失業通報中,超過6成的被影響勞工都是低數感能力者;
  4. 「國民基礎數學能力不佳」的結構性問題,估計每年會給英國經濟帶來至少250億英鎊(約新台幣9,234億元)的產值損失。
「數感能力」判斷標準為何?

依據OECD的標準,基礎數感能力(Basic Numeracy Skill)是以「小學畢業生」為基本標準,其基本定義為:能夠理解單位換算、基本圖表解讀與日常數字比例;但在處理家庭預算規劃,信用卡帳務、基礎金融商品時會遇到困難。

數學能力低於小學三年級學童的成年人,則被視為低數感能力(Low Numeracy Skills),基本的遭遇狀況是不容易理解日常數字比例的增減程度(比如超市折扣、薪資增減),難以處理一般個人的收支管理。

「我們需要超前部署,所以我在此代表政府宣布:英國將把提升『數感技能』視為教育系統的核心任務。」蘇納克強調:

「我們不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學習高等數學,但在完成18歲義務教育之前,我們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繼續接受『某種形式』的數學必修教育。」
英國高中生「必修數學」缺席的2年

在演說中,這位年輕的首相不斷強調英國AI(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未來重點產業上,已陷入了動搖國本的「人才危機」,歸根究柢的原因,即是整個國家與社會對於數感教育的長期不重視。「目前在英國所有16~19歲的義務教育學生中,只有一半的人還在接觸數學。」蘇納克說:

「這是因為英國是當前世界上,極少數不要求學生們在18歲之前延續數學義務教育的國家。」

英國現代教育系統,主要區分成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與北愛爾蘭四大區域,由聯合王國下屬政府各自獨立管轄。但各地(除北愛提前至4歲)都基本規定5~16歲的學童必須接受「學校義務教育」。有意再深造者,則會在16歲之後進一步自行選擇接受大學預科學校、專科學校與職業訓練學校等「擴展教育」(Further Education)。

但在英國政府直接管轄的英格蘭學區,義務教育的年齡卻延長到了18歲──在此規定下,不只16歲以下的所有學生都必須接受學校教育,在英格蘭地區的16~18歲青少年仍屬「學童」,他們可以離校,但仍須接受指定形式的進修教育,除了上述的大學預科、專科學校,還包括職業訓練、固定志工服務、專業學徒或實習生等,一直到18歲成人為止。

回到「必修數學義務教育」的問題裡,英國的四大學區都規定16歲以下必修數學;在16歲結業測驗的「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CSE)會考裡,數學更是必考的核心考科。但在GCSE之後,大學入學或出社會之前的16~18歲教育階段,數學就不再有必修地位,而可依學生的個人生涯規劃而自由選修──這就是蘇納克內閣本次主打的問題:16歲以後至18歲教育階段的數學真空。

蘇納克政府認為,現行教育系統在16歲以後的分科斷層、讓數學成為選修而非必修,實際卻讓英國學生比起其他對等國家減少1~2年的數學義務教育。這讓數感基礎不穩固的弱勢學生更感進度壓力,不僅沒能啟蒙重要的抽象邏輯,甚至連一般日常的數學應用都成問題,同時也讓年輕學子們在還沒有確定未來職涯前,過早選擇「逃避數學」,結構性種下了英國社會性厭數症國民數感能力不足的多重惡性循環。

政府會欺騙你,但數學不會⋯⋯因為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蘇納克的數學教育延長計畫,起初並未引發輿論關注,但隔天在社群網路上,以《不可能的任務》、《星際爭霸戰》系列電影而聞名的英國喜劇巨星賽門.佩吉(Simon Pegg),卻在社群網路上,針對蘇納克的政策發表了一段引發全球話題的暴怒影片:「所以現在里希.蘇納克──我們那位既非選舉上台,也沒被人民授權
2022年10月底上台的蘇納克,之所以能擔任首相,是由保守黨下議院黨團議員們臨時投票選出的新任黨魁。他並非由全體黨員投票選出,也尚未以首相兼保守黨黨魁身分帶領執政黨贏得國會選舉,因此蘇納克的首相地位與現任內閣的多項重大政見方向,才會被英國政壇認為「尚未被英國選民授權託付」。
,此前甚至兩度被內閣踢走的『首相大人』──已經決定要把數學列為必修義務,要命令所有孩子在數學課上待好待滿待到至少18歲成年為止⋯⋯爛透了!強制數學必修?這個國家的創意與藝文產業更加聞名全球,那為什麼政府從不曾考慮過藝術必修?人文必修呢?數學憑什麼!」
「對於那些不想學數學的孩子們,這又算什麼?我就恨透數學了,一有機會我就想盡辦法要擺脫數學,我之後的人生與工作,好像也只需要小學基礎數學的程度就夠了。」

佩吉憤怒地說,「但因為蘇納克沒在甩你的,他只想要硬幹、硬湊出一支大數據機器人兵團。」

佩吉的暴怒影片很快就炎上成Twitter全球熱搜榜的前5關鍵字,許多英國網友與媒體都附和佩吉的生活經驗,認為數學課除了帶來惡夢式的創傷記憶外,甚至斷言「數學課對於我們後來的人生幾乎沒有實際幫助」,英國資深記者詹金斯(Simon Jenkins)更在《衛報》發表爭議專欄,以「對數學的邪教崇拜洗腦了我們的學校教育」為標題,痛批蘇納克的數學延長計畫。

但佩吉對數學課的激烈反應,卻也引發另一種觀點的批評:過去數十年來,英國社會似乎開始習慣性地「以數學很爛為榮」數感很差開始變成一種國民笑話或榮譽勳章的存在,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開始接受「不會基礎數學也沒關係」的心態,甚至就像網路流行笑話的邏輯一樣:「人生會背叛你,但數學不會──因為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換言之,佩吉反射性的暴怒動作,也變相證明英國「厭數症」問題的嚴重性。但為什麼英國人如此痛恨數學呢?一部分意見支持蘇納克,咎責為英國教育系統的不連貫;但英國數學推廣教育的倡議者西古爾(Bobby Seagull)卻認為,這與整體教育心態與記憶的繼承有關。

在接受《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訪問時,自己本身也是數學老師的西古爾,就主張英國人對數學的反感,大多來自於學校教育裡過度強調了數學的二元性(binary nature of maths),「數學課上不是對就是錯,算錯一個題目,你得到的就是一個駭人的紅叉,這往往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羞恥感,甚至讓這種情緒記憶一路持續到成年、讓人們相信自己『天生就學不會數學』。」

「於是,如果自己的小孩某次成績不好,英國的父母就會說:『哈!果然,因為我們都沒有數學頭腦。』但這種邏輯是有缺陷的,因為比起天分,數學思維更是一種後天的訓練,這就像鍛鍊肌肉一樣,只要有心、方式正確,每個人都能健身鍛煉,增加自己的數感能力並不是什麼可怕而不可能的事。」

西谷爾強調,與任何學習一樣,要學會成功就是要得先學會失敗,但數學的失敗挫折感比起其他學科又更為直接,因此啟蒙階段的鼓勵、習慣犯錯不放棄,就變得非常重要──但這也反映出本次數學延長計畫之所以被英國一面看衰的癥結原因:師資人力嚴重不足。

沒人想教數學,沒人想當老師:「厭數症」背後的結構問題
Fill 1
2022年3月18日,一位教師在倫敦的索羅門國王學院(King Solomon Academy)教授數學課。(攝影/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James Manning)
2022年3月18日,一位教師在倫敦的索羅門國王學院(King Solomon Academy)教授數學課。(攝影/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James Manning)

事實上,蘇納克並不是第一個提出「數學教改」的英國首相,早在2010年保守黨重新執政以來,英國政府就多次對各級學校發出數學警告,強調英國國民的平均數感能力已逐漸失去全球競爭力,雖然在OECD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PISA)排名中,英國學生的數學表現一直位於中段班,但來自產業界的人才抱怨,卻也讓前任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多次提出「數理老師倍增計畫」「數學教育延展計畫」等方案。

以16~18歲的「數學教育真空」為例,卡麥隆政府雖然一度認真討論過延長數學必修,但最後卻因師資人力不足與教育預算緊縮而作罷。就算政府編列了數理師資專用預算,但過去10年來英國中小學老師卻總是招不滿,不僅師資人力永遠補不上基層缺口,年輕教師更因為結構性低薪與教學現場的高壓環境而「陣亡率」極高,入職5年內的退職率竟高達3成以上。

事實上,在2014年卡麥隆首相宣布「數理老師倍增計畫」後,英國中小學的基礎師資招募只曾在2020/2021學年期間達標──因為當時正逢COVID-19疫情的最高峰期,當時的疫情失業潮也讓許多年輕畢業生選擇老師之路,以作為疫情就業的中途避風港──其餘每年、每科、每個地區的公立師資培訓招聘都招不到預期數量,平均每年基層缺口多達5,000人,人力狀況不僅未見改善,教師離職潮更在後疫情時代快速惡化

英國各級學校的師資人力荒,從2022年開始加速爆炸,將近95%的公立中小學都回報師資招聘困難、基層缺口愈來愈大的困境。這是因為2022年英國遭遇了嚴重的通膨危機,以2022年11月為例,英國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就高達11.1%,創下41年以來的新高紀錄;但同一時間,英國中小學教師工會的調薪卻跟不上通膨腳步,再加上後疫情時代的大缺工問題,一推一拉的變動都加速了老師大退潮的結構趨勢。

英國基層教師的招聘問題,實際上已是數十年持續惡化的老毛病。自從1970年代英國開始大舉走向經濟新自由主義後,教育投資占國家預算的比例就連年走低。以大力鼓吹數學教育的卡麥隆政府為例,其任內雖然高調宣稱要增加數學師資培訓,但整體教育預算的比例卻沒有因此增加,像是在過去10年內,英國教師的平均薪資增長幅度只有4.3%,在各行各業裡僅比社工業的4.1%為多,但卻遠低於旅館餐飲業的35.3%、金融保險業的26.8%、與通訊資訊業的23.2%,甚至比同樣血汗且已出現大退潮的醫護產業(6.7%)還要惡劣。

英國教師工會「全國教育聯盟」(National Education Union)表示:若再換算通膨率,教師實質薪資正持續倒退,資深教師在2010~2022年間的待遇更是變相減薪13%,這也是英格蘭中小學校正準備發動全國老師大罷工的原因。

由於一直招不到足夠資歷的數學老師,各級公立學校也只能被迫放寬聘用門檻,以英格蘭為例,超過一半的數學老師都不具備科目專業,只能用兼科、邊教邊學的方式,先求有再求好。於是在教育前線,人力窘迫的師資團隊自然也無法用耐心、創意或額外輔助的方式,諄諄善誘每一個學生「喜歡數學」。

數學怎麼補?強化基礎教育,還是出社會前的應用?
Fill 1
2014年12月1日,在英國倫敦的一所中學教室裡,懸掛著各種數學理論的說明卡片。(攝影/Getty Images/Peter Macdiarmid)
2014年12月1日,在英國倫敦的一所中學教室裡,懸掛著各種數學理論的說明卡片。(攝影/Getty Images/Peter Macdiarmid)

蘇納克的數學政策不僅遭到喜劇演員怒罵,就連一向力挺保守黨的右翼大報《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也屢發社論,指責蘇納克的數學計畫是「愚蠢且深具羞辱性質的錯誤政策」──因為在2023年的現在,英國教育界正面臨全英教師抗議調薪不足的大罷工危機;疫情期間的中小學生教育落後、學生輟學率大增、甚至大量學生吃不起營養午餐的貧窮問題等,如果政府不儘早出手協助教育搶救,這數百萬名中小學生恐因此淪為受教程度較差的「失落一代」。

在此,數學義務教育的延長計畫,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要改善英國社會的「厭數症」與數感能力,究竟是要強化12歲以下的小學數學啟蒙教育?還是延長16~18歲的數學必修,好幫助這些應屆畢業生即時取得能在勞力市場應用的專業能力?

像是英國百貨零售業龍頭──John Lewis百貨──的董事長懷特(Sharon White),就在2021年6月向《泰晤士報》(The Times)表示,英國教育系統出現了嚴重的斷層問題,許多沒有繼續讀大學的中學應屆畢業生,根本不具備基本的算術邏輯與閱讀能力:

「許多年輕人雖然完成了11、12年的義務教育,但卻連基本的算術識字都有問題⋯⋯最終,我們發現公司竟得為了年輕員工重新開設『基本算數』與『基本讀寫』的訓練課程,我想我們的教育體系肯定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如果16歲的畢業生,仍不具備小學三年級的數感能力,應被修正的問題癥結點,理當是小學基礎教育──這也因此,許多反對意見才批評:蘇納克的數學教育延長計畫,根本是抓錯重點、下錯藥,更何況有問題的不只是數學課的「基本算數」,就懷特的說法,年輕畢業生甚至連基本英文的閱讀寫作都出現普遍問題。

但以政府立場而言,當前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具備基礎數理能力的可用勞動力。如果不即時加強16~18歲這批「即將出社會者」的數感能力,前述的種種經濟負面效應與產業排擠,恐怕愈發嚴峻。因此,在還不確定基礎教育能怎麼改革的現在,從後端開始補救教學、或者拓產「數學應用教育」──包括統計、理財、基本金融與日常數感應用⋯⋯等技能課程──或許才是拯救英國社會數學的應急第一步。

只不過數學教育延長的想法才剛說出口,蘇納克就遭到英國社會與政壇的強烈批評。因此縮回去的首相官邸,也只能黯然表示「數學教育的改革還有討論空間」,並暗示短期之內還不會有改革決定。

「想要翻轉教育體系和社會對待數學的態度,遠非一夜之間就能一蹴可及。但這個全新時代,就算是數學排名最強的國家,也都擔憂著下一代的數感競爭力。」在蘇納克的數學之亂後,支持數學教育改革的《金融時報》語重心長地表示

「政府、產業與英國社會都有各自的責任,這一道『數學難題』的答案,很可能不只唯一解。」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