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今年3月底,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一小時的特別節目,標記因為COVID-19進行各種層級的防疫封閉(lockdown)措施一週年後,對醫療體系、社會、教育系統等現況,所造成的影響。
從2020年3月25日英格蘭政府宣布開始「居家(stay at home)」封閉措施到2021年3月以來,期間歷經時程長短與層級不同共三梯次的封閉措施,其對各方面的影響不可謂不鉅大。一小時節目篇幅有限,其標誌性意義大於徹底討論各面向改變的目的;從電視台的角度來看,英國社會整體因疫情而受影響的2020年,應該是在未來可以製作無數紀錄片以為討論的題材庫,然而,有件關於媒體本身的改變值得注意,就是:在遵守社交距離的製作模式下,影視內容所產生的影像美學變化。在此要說的變化,已難局限在那一個傳統的影像媒體管道上,在媒體匯流的概念下,電視和網路平台影音都是現象發生的範圍。我想以近來貼近觀察的BBC電視節目內容為實例,說明電視平台在新製作形式之下出現的影像美學嘗試。
討論實例之前,我想先借用一點點「實驗電影(Experimental Film)」 的概念來簡單說明影視製作技術的演進,所觸動的影像美學形式創新。世界各國的「實驗電影」都有各自的脈絡和發展歷程,過去在建構電影史及其分枝時,會以北美與西歐國家,特別是好萊塢電影的史觀來理解多數的電影史;但現今電影史的討論已逐步擺脫這種概念,而回歸各國家、地區的社會、文化、技術與產業脈絡裡討論。
「實驗電影」是一種電影的攝製概念,用以探討電影的傳統敘事形式並挑戰電影語言、影像美學當下的慣例為目的。有實驗電影挪用其他藝術形式,如:繪畫、舞蹈、文學的創作語法來豐富電影語言本身,最終有些會匯流至電影美學的常軌中,成為新的電影語言慣例。另一種「實驗」因為新的影片製作技術而誘發,如:電影中聲音的出現、彩色電影的技術,或因為攝影機或剪接後製器材的變革,因而在製作影片形式上推陳出新;晚近像立體(3D)影像技術的發展,或是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技術被應用到影視產業與影像創作的範疇中,都可視為是因為技術變革出現的影像實驗。
全球COVID-19疫情於2019年末發生後,封閉成為防止疫情擴散的一種策略。從影視工業產製的角度來看,仰賴人與人面對面接觸乃至於勞力密集的工作形態,當然受到疫情巨大影響。然而,透過網路和資訊網路平台,原本不是用來拍片的機制──視訊會議軟體,竟也變成影音內容製作的工具之一,並在客觀環境受限的前提下發展出相對應的影像美學,不啻為是一種因外部環境變化與(非正式的)影音技術相互搭配下,被動產生的影像美學「實驗」。
以下舉幾個BBC在2020年疫情居家封閉期間,透過非傳統的機制所製作並播出的節目,觀察其影像美學「實驗」。
2020年6月10日在BBC iPlayer平台上首播,全劇拍攝於防疫封閉時期間的《登台》(Staged,2020),便是一個遠距製作並且進行影視美學形式嘗試的明顯例子。
本迷你劇集由兩位重量級男演員大衛・田納特(David Tennant)和麥可・辛(Michael Sheen)主演,劇情背景設定在符合現實的時空條件下,講述倫敦西區劇院因為關閉,劇場導演擔憂封閉期間無法排練會影響解封之後新戲上演的進度,因此提議兩位演員透過線上視訊會議軟體(Zoom)持續進行排練,其過程所衍生出來的情境劇;全劇遵守防疫規定,劇組包含演員皆未接觸到彼此,場景設定除部分空鏡頭取自額外拍攝的街景,用以描繪英國封閉當下的時況,其餘皆以演員所在的位置、自家為背景。演員各自同住的家人,亦是透過劇情安排出現在會議軟體中的其他人。因為場景的設定與真實情境相符,所以演員們扮演的都是「自己」,沒有另外的角色設定。
在影像的形式上來看,演員因為受限於線上會議軟體的視訊功能,因此無法有攝影機運動產生的場面調度,演員的表演則以看似面對鏡頭獨白、實為在和網路另一頭的人對話為主要形式。但,也因為會議軟體可以呈現視框並陳或多框的觀看模式,以及演員在面對鏡頭獨白時需要發揮更大的表演功力才能將戲劇張力發揮得宜,吸引觀眾在相對單調的場面調度下持續專注影像內容,最終便綜合出具有新意的影像美學。
多數時候,兩人直視「電腦上的鏡頭」亦即「電視機前的觀眾」進行演出,主角畫面偶爾充滿畫框、偶爾並置的對戲過程極為精采,與傳統舞台獨幕劇演出概念頗為類似,但因為畫面切割和演員與螢幕前觀眾的親近感,又不是舞台與觀眾固定距離的觀看經驗可以比擬。偶爾穿插兩位主要演員的家人入鏡,或是突然出現在會議視訊另一端的特別演出來賓們,如英國演員茱蒂.丹契(Judi Dench),除帶給觀眾驚喜,也讓人不禁合理懷疑,是否因為防疫措施演員們在家都悶壞了,因此透過另類方式「登台」飆戲過戲癮。
在視訊會議軟體鏡頭可拍攝的範圍之外,也透過演員視線的引導、或是出鏡入鏡的表演動作,營造出景框之外觀眾的想像空間。總體而言,本劇集創造影視節目內容新的攝製模式,同時體現英國影視與舞台戲劇傳統的深厚連結。
另外一個例子,是2020年7月8日在BBC首播的短片《天鵝湖浴室芭蕾》(Swan Lake Bath Ballet),其幽默感讓人驚豔,運用網路影像遠距製作的巧思,呈現的並不僅只是螢幕的分割畫面,也已構成另一種影像美學。短片內容是由來自英國、紐西蘭、南非、美國、香港等跨國的27位芭蕾舞菁英們,在編舞家貝克(Corey Baker)的指揮下,在舞者各自家中的浴室裡,共同演出芭蕾舞名劇「天鵝湖」的段落。拍攝過程Baker坐鎮英國家中,透過遠距視訊,指導舞者們使用智慧型手機拍攝,再經由後製剪接完成全片。
這部短片是英格蘭藝術協會(Arts Council England)與BBC藝術頻道( BBC Arts)合作的系列節目之一。該系列節目的內容以表演藝術為主,畫面內容的動態原本就比靜態的視覺藝術要大,但,如同戲劇一樣,節目脫離原本舞台的表演鏡框進到個人家中的浴室,藉由遠距視訊軟體拍攝營造出不同的影像美學。在浴室芭蕾裡,舞者們在各自的角落或說浴缸裡,透過肢體動作與道具(如:羽毛、爉燭)所呈現的優美巧思已足夠吸睛,但透過影像畫框的並置、切割、重複等宛若萬花筒一般的視覺呈現,也讓舞蹈原本屆主要由肢體動作傳達並產生的語言,經由影像場面調度的利用而延伸,創造新意。
由BBC Four製作的寫實心理劇集《史無前例》(Unprecedented,2020),亦是展現獨幕劇概念結合遠距視訊拍攝形式,嘗試影像美學的範例。
「史無前例」是英國新聞媒體在疫情高峰期頻繁出現的形容詞,標誌出這個時期的特殊性,本劇的製作方式與過程一樣符合這個形容詞的意涵。每集劇情有各自想討論的,在疫情封閉期間因為大環境影響而產生的關於「人」的心理狀態的微妙或顯著變化;無家者被強制安置到防疫旅館但被迫初斷原有外部連結的心聲、家庭暴力受害者在「不得外出」禁令下的無可逃避、透過視訊媒體的新社交互動方式,但又形成另一種人際互動尷尬的現況等,在疫情之下呈現的「新」現象。
相較於《登台》專注於演員獨白與畫框之外「空間」的營造,《史無前例》則略帶一些表演內容與影像營造的實驗性。如第一集無家者透過視訊軟體對其思念的對象傾訴衷情,最後結局則跳脫觀眾的既定想像,出現劇情轉折瞭解無家者的傾訴對象並不是「某人」而另有其物;又如第三集討論家暴,透過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恰似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裡的「老爺」)的施暴者與畫面裡說話吞吐的受暴者,和在網路視訊另一頭焦急的援助者,「遠距」所指涉的無法企及,成功營造心理劇的驚悚效果。第四和五集裡,演員怪誕的裝扮和動作方式,與擬物成為吸血蝙蝠的角色代換,以相對正常的拍攝視角,看似平和但隱約透露不尋常的氣息,烘托出長期封閉下人所產生的內在細緻心理變化。
除去電視劇和紀實內容的節目,由遠距的製作方式產生新美學,訪談或是棚內製作節目亦產生新的影像美學嘗試。BBC One的文化與藝術紀實節目《想像》(Imagine...)近期播出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紀錄片,由節目主持人艾倫.楊圖(Alan Yentob)進行訪談,並穿插呼應作家書中內容情境的演出影像。影片總體形式的本身看似無新意,但因為防疫措施,石黑一雄與楊圖兩人的對談過程其實是分處兩個現場,透過視訊進行,技術運用的本身也形成節目影像呈現上的美學企圖。精心營造的攝影機架設與燈光布置,畫面呈現截然不同於視訊會議軟體的影像質感;準確的拍攝視角,讓並不處在相同空間的兩人視線交錯,與一般訪談節目多台攝影機作業時呈現的畫面感並無二致。多數景框以訪談慣常使用的「中景」呈現,但正在對談的兩人其各自所在空間的背景完全不同,成為另類「電影空間」。
該節目的談話流暢程度,與受訪者的反應鏡頭呈現,完全沒有因為是「遠距」進行而遜色或遲滯,相反地,加上部分設計線條在畫面上的美術呈現,營造出極具魅力的影像風格,製作團隊在製片技術上的功力深厚可見一斑。石黑一雄提及,他早期的作品提及許多他的故鄉日本,然而,他後來認知到很早離開故土的自己,對日本的描述或許只是某種因為時空距離而產生的「想像」;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形式因為對談空間的安排,讓劇組無心插柳地呼應作家自陳的創作脈絡。
除BBC外,也有不少因為疫情措施採遠距方式製作而產生影像美學嘗試的例子,如:Netflix平台的集體創作短片集《居家製造》(Homemade,2020),集合世界不同國家導演以各自所在地區,透過符合防疫規則的模式進行拍攝,發展與各自狀態和情境相符的短片。又如第78屆金球獎與2021年英國演藝學院金像獎(BAFTA)的遠距線上頒獎典禮,參與嘉賓和主持人分處各自的空間(多數是在家中一角);在影像呈現上雖不如劇集製作一樣,特別凸顯因遠距拍攝而出現可運用的、新的場面調度可能性,但在畫面的安排和每位線上參與嘉賓可以控制的畫框之內,也看見眾家參與明星們的創意,構成集體的另類美學。
借用實驗電影的脈絡,細看以技術的革新帶起關於影像美學的變革,並非在全球COVID-19疫情之下才開始出現,比較可以斷言的是,這類美學進入到主流媒體並且被廣泛運用,疫情確實推波助瀾。反觀全球的影像發展史,在相對輕便的數位攝錄影與剪接器材,特別是網路影音平台技術成熟後,便零星出現與過去不同概念的影像美學嘗試,有些是正規的創作,有些是遊戲之作。
遭政府當局以政治理由判刑6年並禁拍影片20年的伊朗導演賈法爾.潘納希(Jafar Panahi),在2010年遭到居家監禁之時,以家用攝影機和智慧型手機拍攝、剪接電影《這不是一部電影》(This is Not a Film),在影片中導演自己擔任主角。其影像視角因為現實室內空間的局限,反而呈現敘事與影像美學創作的開闊;其後作品《計程人生》(Taxi,2015)類似行車紀錄器畫面的影像風格,一樣透過被監禁和局限的概念,利用場面調度營造符合社會現況並使影片含有隱喻的弦外之音。再極端一點的例子,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時,候選人吳萼洋在當年11月10日舉行的公辦電視政見發表會上,於結辯時清唱歌曲〈愛江山更愛美人〉,其影音內容在網路上由樂手「小尾巴」配上鋼琴伴奏,並透過網路影音平台瘋傳,經由各方網友疊加更多不同的配樂內容形成各式版本。此處所舉網路影音範例或許與影像美學概念在電影、電視等媒體上的定義有別,但在網路影音平台上所能產生的「美學」形式推陳出新,呼應本文一開始對實驗電影定義的借用,不啻為未來可以持續觀察討論的方向。
以上所談的各種因為製作模式變化所促成的影像美學「實驗」,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的現象,不一定在最後能都成為影像語言的新慣例。然而,COVID-19疫情這樣大規模的環境變異所刺激出來,在影視製作傳統模式外的美學表現,再次點出創意才是各種藝術形式的核心。另一方面,我也相信這樣的創意會趨動正在發展中,但尚未完全普及到一般大眾的影視製作技術、器材之普及,同時誘發新的設備與技術之未來探索,轉動不息。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