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國王學院電影研究系博士,於大學任教,從事電影、紀錄片研究與實務工作多年。喜歡旅行、散步,探訪各種人事物;不拿攝影機拍片,就專心用眼睛看和耳朵聽。擔任文化行政工作是將學術理念進行實踐的過程,曾任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現派駐海外推動台灣文化與藝術的國際交流。
疫情期間,你看過什麼數位展覽或線上藝文表演嗎?本文以英國為例,分享從博物館到劇場、舞團因應疫情所做的數位轉型嘗試,看見許多創意、推動文化平權的可能及挑戰⋯⋯
保持社交距離、減少移動、不能外出,防疫指引對勞力密集的影視產業影響甚巨,但英國BBC在這樣的限制下反而創造不少具影像實驗性的內容⋯⋯
從影像文化資產的積極角度切入,社區紀錄片或許是一項呈現環境變遷的「無心插柳」。若以時間為軸,將各拍攝的地點連為線,今昔相比,便可拼湊出由影像所呈現台灣整體環境變遷的「年輪」,這絕對是可以看見環境變化樣貌的重要影像檔案。
將影音內容視為文化資產看待,是晚近才發生的事。如今網路影音平台內容已成為傳統影音外,另一項記錄人類社會整體脈絡現象的珍貴檔案,典藏這類影音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當科技日益進步,是不是代表電影修復工業可以從手工走向AI智能,更快地修復、甚至著色呢?作者從電影修復倫理與歷史指出,「正確」著色再現與轉化創造的可能。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