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病例連續數日破百,全國升至三級警戒,孩童全面遠距上課,成人也部分展開遠距上班。在這種情況下,減少移動,除採購食物、醫療、必要之工作需求外,儘可能不出門,就是對疫情最好的防守。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改變,你或許有很多習慣必須改變:怎麼防止把病毒帶回家裡?怎麼保持身心靈平衡與健康?
防疫是長期抗戰,守護好自己、才能守護得了他人。《報導者》整理7項在家防疫時需要知道的事,希望給疫情下的你一些實用提醒。
大方跟朋友取消聚會,跟平時不同住的家人說本週不回去吃飯了!如果在公司上班,還是要保持社交距離。
進家門就把所有接觸過外面的物品留在骯髒區,換成室內衣物在乾淨區活動。
只要有機會,就該用肥皂完整洗手一回,乾洗手是出門在外不得已的備案。
適度但不過度關注防疫消息,避免陷入焦慮;區隔工作與家庭生活,掌握生活節奏;規律飲食,零食不要吃太多。
可利用通訊軟體和網路視訊,與親友保持聯繫。像是約朋友一起線上集體健身、集體瑜伽、線上國標舞、線上乾杯、同時段看一場電影。
不要一直待在冷氣房,打開窗呼吸新鮮空氣;在家多伸展筋骨,走步機、瑜伽、深蹲都是不錯的選擇。疫情警戒趨緩時,可視情況在清晨或夜晚人少時,戴好口罩、做好防疫措施,到空曠處散步。
英國封城期間,就曾限制每人每天有一小段時間可到空曠處運動,但要求待在住家附近,最多人數2人,限於與自己同住者;隨疫情變化,同行人數亦會隨之調整。
雖然我們盡量避免移動,但無可避免仍有實際接觸的人,包括親人、同事、好友、鄰居等;社交也是人類的需求,能支持心理健康。「社交泡泡」是指在疫情高峰期,只和社交泡泡圈裡的人互動,人數視疫情狀況不同,但此刻情況,儘量不要超過室內5人聚集。而在三級警戒的情況下,最好只與同住者互動。泡泡間最好不要重疊、也不要跨區建立泡泡,成員間最好都已施打疫苗,並嚴守防疫規定。如果有人出現症狀,泡泡內的人一定要互相通知、暫時自我隔離。
社交泡泡的大小與社區確診人數有關,確診人數上升,要立刻縮小泡泡。國外建議當疫情升溫,除了施打疫苗,也要停止與幾類人互動:
- 不常見面者
- 不守社交距離和不戴口罩者
- 老年人、孕婦等一旦受感染會陷入高危險者
一定要記得,在疫情高峰下,非必要就不出門。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