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超過一年,疫情初期台灣即啟動「電子圍籬」系統,監測隔離者有無違規外出。
2020年底,全球疫情因英國變種病毒再度升溫,台灣防疫措施也增加自主健康管理者不得進入大型集會場所的限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再宣布推出「天網」,監控有無違規者參加跨年活動,宣稱「違規前往,會有天網找到你」;雖成功揪出數名前往參加跨年活動的違規者,但因擔心與中國全民監測引發人權爭議的「天網工程」相提併論,最後將天網更名為「電子圍籬2.0」。
電子圍籬怎麼運作?用數位科技防疫,又產生什麼爭議? 真的能靠它控制傳染疾病嗎?
電子圍籬使用的原理,是靠手機與基地台通訊過程延伸的定位服務,在多個基地台與手機通訊過程的訊號強弱計算出使用者的概略位置,一旦訊號離開或進入某特定區域,系統就會發出警報,通知使用者與政府單位,接著相關單位再進一步人工聯繫與確認追蹤者的位置。
這類由基地台定位的方式與實際位置大概有54~70公尺誤差,常會發生失準情況,如有些居家檢疫者手機明明在家,卻被判讀為外出。不過,目前這種定位方式難以反制、也最為有效──手機只要待機就可以被追蹤,若不是刻意留置或關掉手機──因此電子圍籬啟用後一直使用到現在。
而電子圍籬2.0主要原理也是透過基地台去定位,但增加了不需手機就能監測的新方式,包括進入大型集會場所實施實聯制,透過參與者掃瞄或拍攝身分證登入數據庫,再將參加者名單與衛福部隔離系統數據庫勾稽後,一旦確認有自主健康管理者進入活動現場,就由警政系統找人。
日前在五月天的兩場跨年演唱會中,警政系統就利用電子圍籬2.0,在上萬人的演場會現場中找到7名違規的自主健康管理者,即陳時中口中「天網找到你」的功能,但他同時也強調,相關資料會在28天後銷毀。
雖然防疫具有相當大的公益性,此波COVID-19全球大流行下,不僅極權的中國,許多民主國家亦使用科技手法防疫,但法律授權和行政監督,同樣在各國引發爭議。針對這類新監控方式,國內的疫情指揮中心對外並無正式地清楚解釋其運作原理、細節、法源依據,也因此引發侵害人權的質疑。
指揮中心的說法是,電子圍籬措施的法源依據來自《傳染病防治法》、並非引自因COVID-19疫情而特別制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但檢視《傳染病防治法》,並未授權行政機關取用居家檢疫、隔離及自主健康管理者的手機門號。
此外,援引《傳染病防治法》的疑義還包括,將來若發生其他法定傳染病(不限此波COVID-19),行政機關也可以直接使用電子圍籬進行監控,而完全不需要立法機關監督。
法律授權不足的結果,導致監督的困難,監督困難就會產生質疑──電子圍籬監測的範圍和內容是否適當?在公部門與私人機構都可以取得實聯制個資的情況下,如何確保蒐集個資不會外洩?又該如何確認資料在保存期限28天過後,真有確實銷毀?
德國針對《COVID-19特別條例》修改了兩次,將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限制人民自由等規定明確入法;台灣雖也有相關規定,但法律位階卻只有行政指導,遠不及行政命令、法律位階,造成遵守義務、裁罰依據以及後續行政救濟都有爭議。台灣若能將重大的防疫行政措施放進《特別條例》,讓立法院能實質監督,也許較能減少爭議。
疫調是阻止病毒傳播重要的手段之一,透過新興的數位定位科技可減少傳統人工疫調的困難與限制,但又有侵犯隱私的疑慮。因此,如何在防疫與保護隱私間取得平衡,是各國在疫情下的另一個難題。
綜觀各國對COVID-19科技防疫策略,使用電子圍籬的國家多是亞洲國家,也有一些國家自行開發出追蹤接觸者App,例如新加坡的「TraceTogether」與澳洲所使用的「COVIDSafe」,也都引發對侵犯隱私的隱憂。澳洲在推出COVIDSafe後,其總檢察長也針對該App做出影響隱私評估報告,立法規範數位追蹤科技在疫情下的使用限度。
- 必須要當地的政府衛生部門決定啟用。
- 且手機使用者自願開啟。
啟動後手機會開啟藍芽功能,並且記錄同樣有開啟該系統、且與之近距離接觸一定時間以上的手機;同時也透過藍芽通訊,讓接觸者的手機存放彼此的代碼。
當出現確診者時,衛生部門需在病患的同意下,取得病患的代碼資料,透過系統廣播方式提供給所有人,其他民眾的手機程式在收到通知後會在自己的手機中進行比對;確認有接觸紀錄後,手機會發出警告,民眾再依據程式的建議進行自我隔離與健康管理,過程中不會有任何其他人取得接觸紀錄。
台灣因為疫情控制得宜,政府並未啟用此方式。「暴露通知API」雖非強制性,但需仰賴民眾配合,普及率也要達到60~70%以上才有一定防疫效果,不過在隱私保障上,卻遠優於集中管理式的電子圍籬。在與病毒的長期抗戰下,人權碰到性命交關的疫情難題該如何兼具,政府和民眾都還要一起努力。
諮詢專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胡博硯、台權會數位人權專員周冠汝、「藥局口罩採購地圖」開發者江明宗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