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COVID-19共存之役

香港、韓國、紐西蘭經驗在前

衝高長者接種率、簡化應變系統⋯⋯台灣如何在Omicron高峰前借鏡減災?
(攝影/陳曉威)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自4月1日起,台灣每日COVID-19本土個案數皆破百例,14日更來到單日874例,創疫情新紀錄。國內專家預估,確診數將會指數成長,很快可能每日破千人確診。面對即將到來的疫情高峰,台灣準備好了嗎?

今年(2022)1月以來,香港、韓國、紐西蘭已先一步經歷疫情衝擊,單日確診數都曾出現超過3萬,韓國至多一天甚至高達40萬人。過去兩年,他們的防疫策略都與台灣極度相似,採取嚴格疫調、匡列追蹤的「清零政策」,但這三地的死亡率卻有極大落差。韓國與紐西蘭被歸類在「抗疫成功組」,香港卻成失敗借鏡對象,他們的條件與準備有何差別?台灣如何學習因應,減少未來疫情帶來的傷害?

2021年11月Omicron現蹤,歐洲、美國是最早一波面臨大量感染的地區,今年初則由新加坡、韓國、紐西蘭「接棒」,而他們都在大規模確診、疫情高峰過後,開始放寬防疫限制,逐漸回歸正常生活,真正與病毒共存。

台灣才正要開始。面對這一波疫情,我們有其他國家經驗可以借鏡,仍有時間盤點資源找出不足部分盡力補強。

自然感染必定發生,但如何減少死傷是關鍵

第一個要改變的,是兩年多來根深蒂固的「清零」意識。

Omicron的高傳播力,即便採用過去對抗其他病毒株的嚴格手段,都難擋其擴散。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說,從各國狀況看,疫苗怎麼打,保護力都不足夠,唯有自然感染才能讓疫情真正結束、民眾恢復如常生活。

許多研究也指出,自然感染加上疫苗接種,跟只打疫苗的人相比,會有更強的免疫力;未來病毒若有變異,曾經感染過的人也有較好的免疫記憶。何美鄉說,疫苗保護力約莫7成,但三劑接種後每過一個月,效力就會減低10%,這代表疫苗效力也不長;她認為,民眾若在接種三劑疫苗後的一定時間內被感染,反而是件好事,但政府現在採取「控制性的低度感染」,會讓疫情拖得更久。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說,大量自然感染必然會發生,當然也伴隨一定程度的風險,因此關鍵在於「減災」

他也在13日的全國醫師聯合會COVID-19應變會議中表示,目前疫情已經無法用疫苗得到控制,政府已經定調放棄清零模式,進入減災階段,代表政府干預將愈來愈少、疫調放寬、輕症者在家休養,治療上也會以迅速診斷、給藥為重點。從國際經驗看,Omicron疫情會在一個月登頂,兩、三個月後緩解,但台灣社區防疫強度高,每日確診數較低,疫情將會拉長。

Fill 1
因應國內Omicron疫情升溫,為保留醫療量能,新北市政府在29間區公所成立區級COVID-19居家照護關懷中心。圖為4月12日三重區居家照護關懷中心試辦情形。(攝影/陳曉威)
因應國內Omicron疫情升溫,為保留醫療量能,新北市政府在29間區公所成立區級COVID-19居家照護關懷中心。圖為4月12日三重區居家照護關懷中心試辦情形。(攝影/陳曉威)

台大臨床醫學教授、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認為,讓自然感染發生在能夠承受病毒的人身上,例如健康、年輕、沒有共病、打過疫苗的人,會讓社會成本較低,達到減災效果。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林先和建議,「雖然現在不必嚴防疫情、警戒升級,但我們條件沒有那麼完美,政府監測、推算每日疫情數字時,若能提前預估醫療量能可能會過載,此時應做出一定程度、暫時性的壓制手段,減少自然感染的擴增速度,以保存醫療量能。」

林先和提醒,台灣因過去兩年防疫成功,連帶保護了原本可能因流感、呼吸道疾病死亡的脆弱年長者。台灣2020年的肺炎與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標準化死亡率,相較於前一年減少了約12%。防疫讓脆弱者死亡數下降,但並沒有改變長者衰老狀態,「我們多少累積了一群高風險的族群,這次就可能會成為我們的不利因素。」

此外,何美鄉提到,所謂「重症清零」並不存在。她解釋,已近生命末期的人,遇上疾病就會死亡,在疫情前可能是流感、肺炎、呼吸道感染,現在可能是COVID-19;表面上他們是因該疾病而死亡,但其實只是反映衰老,「所以COVID-19重症不可能清零,因為這群人只要被感染,就容易重症死亡,只是他們就算碰上其他疾病,也會有同樣的結果。」

從香港、韓國、紐西蘭來看影響死亡率的關鍵

自然感染與疫情監控的平衡與時機非常困難,一不小心疫情就會失控。今年1月以來,Omicron陸續燒到鄰近的香港、韓國,以及紐西蘭。他們在這一波疫情之前,所採取的防疫政策都與台灣類似:嚴格疫調、接觸者匡列、追蹤、隔離,不過仍擋不住Omicron擴散,三地都在短短兩個多月內,大量增加確診數。

以香港來說,至今已有15.6%人口染疫,幾乎都在這3個月內發生,其中單日確診人數最高曾破7.6萬。韓國此波疫情有29.7%人口染疫,期間單日最高62萬人確診。紐西蘭也有約15%人口確診,一天最多新增3.9萬例。韓國、香港都曾出現一天內就有近0.8%人口染疫,數字非常驚人。

林先和表示,確診數會受到檢測數量的影響,「以韓國來說,因為檢驗非常進步、政策上也投以大量篩檢,這會讓確診數大增;香港、紐西蘭就可能會有部分無症狀、輕症患者沒有被檢測出來。」

香港、韓國、紐西蘭確診數都創下高峰,但攸關疫情嚴重度指標的死亡率卻有非常大的差距。其中,香港最嚴重,短短3個月超過8,000人死亡;若同樣以去年12月21日後累計數據為準,觀察Omicron造成的粗死亡率,可發現香港一路攀升到4月12日的每百萬人口1,148人。

韓國粗死亡率約每百萬人口296人;紐西蘭則是每百萬人口87.3人。為什麼同樣高盛行率的國家,死亡率卻有顯著差異?他們的條件、政策差別在哪裡?

【借鏡1】長者疫苗接種率:香港太低,台灣介於港韓之間
Fill 1
傳染力極高的Omicron爆發,嚴重衝擊香港的醫院收治量能。圖為今年2月16日在香港明愛醫院外擺放的病床。(攝影/AFP/Peter PARKS)
傳染力極高的Omicron爆發,嚴重衝擊香港的醫院收治量能。圖為今年2月16日在香港明愛醫院外擺放的病床。(攝影/AFP/Peter PARKS)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一篇分析香港疫情專文指出,從香港疫情中學到,盡可能為老年人接種疫苗是面對疫情的重中之重

《報導者》採訪數位專家,都認為疫苗接種率是造成香港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今年1月1日時,香港80歲以上接種兩劑疫苗只有18.39%,接種追加劑者更只有2.43%。雖然到了4月,兩劑接種率上升到45%,追加劑則為13.66%,依然是很低的數字,這讓他們80歲以上長者,每10萬人口粗死亡率在4月11日累計高達1,532人。

不止如此,最高風險的養老機構,也在香港爆發大規模疫情。根據《香港01》報導,直到3月底香港的第五波疫情,仍有半數死亡個案集中在養老機構。

《BBC》指出,香港浸會大學在2021年7月進行疫苗猶豫研究,結果發現長者接種疫苗普遍低落,原因包括認為自身身體不佳,擔心疫苗的安全性、副作用,因此不願接種疫苗。

至於韓國,在疫情爆發之前,80歲以上就已接近9成接種完整兩劑疫苗,4月時追加劑也達84%;紐西蘭也類似,80歲以上人口在1月時,兩劑疫苗超過9成。

林先和表示,台灣7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為兩劑7成,三劑5成5,至少要達到韓國、紐西蘭的9成,才能更有效降低死亡率。「現在看起來台灣的接種情形介在香港、韓國之間,比韓國差,但比香港好一些,疫情爆發時台灣每一步都要小心,否則還是可能會向香港的狀況靠攏。」

【借鏡2】疫苗品牌差異:香港80歲以上民眾66%接種科興疫苗

在香港,長者接種率不但非常低,同時也有疫苗保護力的問題。根據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和醫院管理局截至今年1月1日數據資料,香港60歲以上民眾,超過半數都選擇接種中國去活化疫苗「科興」,80歲以上占比最高,有66.6%。但根據多明尼加共和國研究,兩劑科興疫苗對抗Omicron,並沒有保護力,這代表長者真正有受到疫苗保護的比例更低。

至於韓國接種的廠牌則為AZ、BNT、莫德納、嬌生、Novavax;紐西蘭採用BNT、AZ、Novavax、嬌生;台灣目前則為AZ、莫德納、BNT以及高端,皆沒有採用類似科興的去活化疫苗。

【借鏡3】維持醫療量能:輕重症分流,需將資源留給需要的人

「除了個人、檢驗、藥物之外,醫院量能也是影響死亡率的重點。尤其香港醫療量能崩盤,需要治療的民眾,已經完全超過現有醫療可以負荷,」李建璋說。

《香港自由新聞》(Hong Kong Free Press)指出,香港醫療資源崩潰的主因,是因為政府在大量確診者出現時,仍堅持定調要將每一個病人都送往醫院,這讓大量輕症患者分散醫療資源,反而真正需要救治的人,卻沒辦法第一時間得到治療。

台灣定期盤點醫院急性病床數與ICU病床數,截至4月13日,醫院專責、負壓病床還有2,649床、空床率58.1%,集中檢疫所還有40.9%的量能,加強型防疫旅館則剩下12.6%可使用。但李建璋分析,這不代表台灣醫療量能無虞,因為確診有「延遲效應」,一開始疫情爆發時,重症比例低,是因為老年人還沒有被感染,再加上感染者多半在發病7天之後才會轉為重症。現在還只能算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李建璋認為,參考國際經驗,換算台灣情況,疫情最高峰時如韓國狀況,台灣一天最多會增加5,700床急性病人,其中約十分之一、570床會進入ICU救治;若是如紐西蘭的高峰期,台灣一天則最多增加2,500床住院病人。他建議:

「台灣的醫療量能也應該要有升級的概念,規劃2,500~5,700床的醫療量能應變計畫,做好最萬全的準備。」

李建璋說,醫療量能現階段也還有可能再加開,暫停常規的選擇性手術來空出病床。另外醫療量能不只是床位數字,還有人力問題,政府同時也要規劃針對其他科別的醫護人力教育訓練,才能夠應付大量確診病人。

【借鏡4】韓國大量篩檢,加上即早投藥
Fill 1
韓國Omicron疫情自年初逐漸升溫,3月中一度達到單日60萬人確診的高峰。圖為今年1月26日在首爾市政府外排隊準備接受篩檢的民眾。(攝影/AFP/Jung Yeon-je)
韓國Omicron疫情自年初逐漸升溫,3月中一度達到單日60萬人確診的高峰。圖為今年1月26日在首爾市政府外排隊準備接受篩檢的民眾。(攝影/AFP/Jung Yeon-je)

林先和指出,篩檢量亦會影響致死率,當檢測即時、快速,就可以馬上進行健康監測,一旦民眾有醫療需求,就能早一步介入治療,抗病毒藥物愈早使用、效果也愈好。

黃立民也認為,找出感染者是防疫第一步,只要一個人即早知道自己被感染,就有警覺心、不會再將病毒擴散,且下一步的隔離、治療也都能即刻進行。

從單日檢測數來看(此為PCR量能),韓國能量遠遠大於台灣,台灣一日檢測約37,000多人次
指揮中心表示,目前最高PCR一日採檢量能可達19.4萬人次。
,韓國最高峰一日最多曾檢測87萬人。若以單日每千人檢測數來看,韓國最高可檢測每千人17.04,台灣即使以最高量能計算,換算後為每千人8.13,韓國檢測量能是台灣的2倍。此外,韓國也購買超過100萬劑抗病毒藥物,其中至少62.4萬劑已到貨,若即早確診,就可評估病患症狀,決定是否給予藥物。

台灣目前看來與韓國作法類似,也將資源投入在快篩試劑上。《報導者》掌握消息,行政院正規劃3個月徵用國內外快篩試劑6,000萬劑,比照口罩實名制,將推出單劑百元的「快篩實名制」,讓民眾可以自主快篩;同時在4月12日宣布,增加採購70萬劑抗病毒藥物。

(延伸閱讀:〈快篩實名制登場:行政院擬3個月徵用6,000萬劑,儘早阻斷Omicron〉

借鏡國際經驗,健健康康與病毒共存

過去兩年多來,台灣一直是防疫模範生,就連這一波Omicron的疫情,也來得比多數國家晚,因此才有機會可以從他人經驗中學習借鏡、或汲取失敗經驗,避免重蹈覆轍。

【建議1】續拉長者疫苗接種率,「多接種10個80歲以上長者,就能減少1人死亡」
Fill 1
從香港經驗發現,拉高長者疫苗接種率是影響疫情的重中之重。圖為2021年6月15日在台北市仁愛國小注射站接種AZ疫苗的長者。(攝影/余志偉)
從香港經驗發現,拉高長者疫苗接種率是影響疫情的重中之重。圖為2021年6月15日在台北市仁愛國小注射站接種AZ疫苗的長者。(攝影/余志偉)

從香港、韓國、紐西蘭的經驗看到,長者疫苗接種率是影響疫情嚴重度的關鍵。台灣目前75歲以上年長者,二劑疫苗接種率約7成、三劑則5成5,雖然高於香港,但與疫情同階段時的韓國、紐西蘭相比,80歲以上三劑與二劑疫苗接種至少9成,仍有很大一段距離需要努力。

指揮中心今(14日)也在記者會中呼籲長者接種疫苗。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三劑疫苗保護重症、死亡的效果非常好,呼籲長者經醫師評估後,應打滿三劑疫苗。榮總醫院自今日起,65歲以上長輩若去看診,預約前就會收到可接種疫苗的簡訊,門診日當天院方人員也會提醒詢問,透過精準宣導,希望能藉此提高疫苗施打率。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表示,台灣需要多久可以恢復正常生活?醫療量能會不會崩潰?所有可能的疫情災害,全都取決於長者的接種率,應盡可能投入大量資源來催打:

「花再多錢催打長者接種疫苗,都比最後發生一場醫療資源崩盤的災難來得好!」

除了指揮中心目前祭出的500元獎勵金之外,葉金川提出幾項建議:

第一,不要過度強調目前的低重症率。「99.66%輕症、無症狀,是因為疫情一開始的感染者都是在外頭活動的年輕人居多,要到疫情中、後期,才會有更多年長者感染。光從國際經驗,尤其香港就可以看到,年長者致死率不可能這麼低。」

第二,加強宣導「有打疫苗 vs. 沒打疫苗」的年長者致死率。截至4月11日,台灣18例中、重症確診者中,兩人死亡,為80多歲與90多歲民眾,其一打過兩劑AZ、一人沒有接種疫苗。葉金川說,根據4月13日香港衛生署最新資料,在香港至少接種兩劑疫苗的20~29歲年輕人,致死率0.01%,僅接種一劑或未曾接種的致死率為0.03%,意即多接種100劑,就能減少0.02人死亡。

但若是80歲以上年長者,至少接種兩劑疫苗的致死率是3.28%,僅接種一劑或未曾接種的致死率高達12.97%,多接種100劑,就可以減少9.69人死亡,也就是說,多替10個年長者接種,就能減少1人死亡,可以大幅降低死傷。

第三,到府接種、清楚說明副作用。葉金川說,年長者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想接種疫苗,但身邊可能沒有子女幫忙,自己無法前往接種站,這一類型民眾,政府就應該提供經費,和基層診所合作積極到宅接種。

另一種不願接種的民眾,是因為擔心自身無法承受疫苗的副作用。葉金川說,這需要政府長期宣導,告訴民眾即便有發生副作用死亡的個案,比例也比染疫後死亡來得低,如果真的擔心,也還有蛋白疫苗高端可以選擇。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施信如則表示,許多長者害怕mRNA疫苗的副作用,因此擴充其他疫苗的選擇也很重要,近期指揮中心宣布採購200萬劑副作用低的蛋白疫苗Novavax,便能成為長者的選擇,「但至今都還沒有抵台,一定要加緊腳步備足,也才能有效讓更多長者願意接種。」

(延伸閱讀:〈他們,為什麼不打COVID-19疫苗?不同族群疫苗猶豫者卡關在哪裡?〉

第四,疫苗救濟補助要從寬。葉金川說,要讓民眾勇敢出來打疫苗,後援也要完整,「就算沒有明確關聯性,政府也應該補助喪葬費;有明確關聯,則比照先例給600萬,這樣才能讓民眾願意來打疫苗。」

(延伸閱讀:〈塞爆排程、補償趨嚴、基金排擠⋯⋯COVID-19疫苗救濟的骨牌效應〉

【建議2】集中資源給高風險族群
Fill 1
本波韓國疫情爆發時,政府選擇將大量資源集中給高風險族群、年長者,也是台灣可參考的作法。圖為4月7日在內寮里公園。(攝影/余志偉)
本波韓國疫情爆發時,政府選擇將大量資源集中給高風險族群、年長者,也是台灣可參考的作法。圖為4月7日在內寮里公園。(攝影/余志偉)

除了長者的疫苗接種率之外,林先和說,還有肥胖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都是已知的COVID-19高風險族群:

「我們很清楚疫情大浪來了,救生圈要丟給誰,但我們是不是能做什麼來多保護這些人?疫苗接種、篩檢、治療,能更加保護這些高風險族群。在這些人身上,介入措施的CP值是比較高的。」

韓國是落實有效資源分配最徹底的國家之一。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今年2月新一波疫情初爆發時,韓國政府在Omicron大量傳播之初,就意識到防疫手段不可能再如過去兩年嚴格清零;他們果斷選擇將資源重新、大量分配給年長者與高風險者。

韓國《中央日報》指出,確診者皆在家照護,但60歲以上長者、50歲以上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慢性肺病、癌症、肥胖者,政府每天2次電話監測、確保這些高風險族群不會突然病情惡化,且能在最快時間內送醫治療。至於其他民眾,若感覺身體不適,則可打電話到社區指定醫院,接受線上問診,處方藥則可由家屬代領。

雖然政策快速轉換時,受到了不少韓國民眾質疑,包括如何在家自主監測、就醫流程,但韓國做法確實能在大量確診數中,維持比香港還要低的死亡率,也能維持基本醫療量能。

【建議3】備足抗病毒藥物

施信如表示,要降低疫情死亡率,除了長者的疫苗接種率之外,後端治療也非常重要:

「因為抗病毒藥物愈早服用愈有效果,在美國,只要民眾確診,就會馬上給藥;韓國則下訂超過100萬劑的藥物,已經到手的也有62.4萬。」
台灣至今一共採購了5,000人份的默沙東藥物「Molnupiravir」,以及77萬劑的輝瑞藥物「Paxlovid」
其中35萬劑屬於「開口合約」。機關在一定期間內,以一定金額或數量為上限的預定採購。廠商得標後於何時及如何履約,則視機關實際需要具有執行彈性。
。施信如認為,至少要買到100萬劑,「因為就算不是高風險族群,也有可能在病程中轉為重症,但現在藥物比較不足,就得要評估風險,訂出使用藥物的優先順序,這還是會讓人沒辦法安心過日子。」
【建議4】簡化篩檢程序、疫情應變系統

依照國際經驗,台灣將可能面臨單日上千、甚至上萬確診數,要如何快速、果斷應變,將是政府的重大考驗。

自3月底疫情開始,指揮中心頒布各項人員、轉送、醫療系統等SOP,如訂定居家照護指引、擴充醫療量能、也正規劃居家照護者的就醫方式、快篩國家與藥物優先使用族群等等。

「現在絕大多數確診者都是輕症,可是當個案數增加,從救護、醫療到公衛系統,都會被挑戰,疫調如何改變?通報怎麼進行?」林先和說,現在看起來各方面都在調整,但疫情真正來時,能不能熟練且到位才是關鍵。

黃立民表示,對於疫情政策調整,只要簡單、快速、清楚的原則,好操作就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如果還要衛生局第一線人員去一一分類、去判斷,應變就會非常困難。」

何美鄉建議,應善用快篩,並將PCR資源保留給高風險族群。如果年輕人以快篩作為確診工具,以最快的速度居家隔離,不必再轉送到醫院PCR;但若年長者快篩陽性,則可進一步送院PCR,並且進一步評估治療需求。據了解,指揮中心專家諮詢會議已在11日討論,未來單日確診數超過3,000例時,確診工具可能從PCR改為以快篩為主,或是解除隔離的PCR改為快篩,節省PCR執行人力。

她也認為,指揮中心應該將權力、資源下放給各地方政府,每一個小區域統整自己的醫療量能,衛生局可以更快速的規劃民眾確診隔離規範,並與在地開業醫協調,透過清楚的遠距醫療作法,確保患者的健康狀況、訂定送藥機制等。

Fill 1
精準快篩,能在早期揪出可能轉重症的高風險族群,儘早治療投藥,也能減少死傷。圖為4月7日基隆市安樂區民眾排隊領取里辦公室發放「全民防疫愛心篩檢」計畫的快篩試劑。(攝影/余志偉)
精準快篩,能在早期揪出可能轉重症的高風險族群,儘早治療投藥,也能減少死傷。圖為4月7日基隆市安樂區民眾排隊領取里辦公室發放「全民防疫愛心篩檢」計畫的快篩試劑。(攝影/余志偉)
面對Omicron,你準備好了嗎?

不只政府正在做準備,林先和提醒,民眾也要意識到疫情已不再像過去兩年靠嚴格疫調、接觸者追蹤,就能讓病毒幾近於消失在生活中。

他表示,現在仍有很多民眾期待「清零」,也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迎接「個案數快速增加」。而目前防疫政策還沒有重大調整,「這是需要及早跟民眾溝通的事情,對疫情走向有意識,政府積極準備、民眾也能配合。」

索引
自然感染必定發生,但如何減少死傷是關鍵
從香港、韓國、紐西蘭來看影響死亡率的關鍵
借鏡國際經驗,健健康康與病毒共存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