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4月初台灣Omicron疫情爆發,短短不到2個月新增90萬例確診,握有防疫保單的保戶們開始湧進醫院搶開診斷證明,保單亂象就此上演。近半個月,更因防疫政策調整、保險公司欲損控核保件數而不斷發生爭議。5月16日,富邦產險傳簡訊告知保戶「重複投保」不承保,讓消費者憤怒不已。
「重複投保」爭議還只是針對尚在核保程序中的100多萬張保單,至於其他600萬張已經核保保單,勢必讓產險公司面臨龐大理賠壓力,將來也會發生理賠糾紛。多位資深保險員與《保險法》律師對《報導者》表示,前所未有的保單海嘯才正要衝擊台灣。
根據金管會統計,防疫保單合計超過600萬張,而在4月初台灣Omicron疫情爆發時,再次引爆新一波搶保潮,增加100多萬張還在核保當中,合計700多萬張防疫保單。保險業內部人士估計,防疫專家認為台灣最終會有20%的人口確診,以此為基礎,有高有低的確診理賠若平均以5萬元來計算,總理賠金額將落在700億元──將使目前12家產險公司淨值大縮水,未來恐需增資填補缺口。
因此,富邦產險在5月16日陸續透過簡訊通知保戶,針對已經投保防疫保單者拒絕承保。由於之前銷售保單時並未有此規定,立刻引發很大爭議,導致富邦產險17日傍晚再度發布聲明,強調只針對正在核保中案件,「已完成承保簽發保單者,及已寄發續保通知書給保戶,並已收取保戶之保費者,保險契約即為成立,公司定會依保險契約執行保障與賠付,保戶既有權益不受影響。」
一位富邦內部的資深保險員說,這是從業超過20年從未遇過的狀況,公司明知會引起爭議,仍執意損失商譽也要減少核保總數,「在合法的前提下,能少賠一點是一點。」甚至內部更傳出,即使被金管會開罰都在所不惜,「對保戶來說,拿不到10萬元,有多少人會申訴、走評議甚至上法院?產險公司打定主意要硬幹賭一把。」
不過,這位保險員也提到公司管理階層的「苦衷」,因為富邦產險背後有富邦金控上市公司,他們必須「盡到良善管理者的責任」,做出動作努力壓低虧損,否則怎麼面對董事會與股東們?搞不好會背上「背信罪」罪名。
「這樣就能解釋,為什麼各大產險公司從『數位健康證明能否取代診斷書』、『複保險』、『檢視簽名真假』、『信用卡支付未完成』等搬出各種拒絕核保的理由,產險公司手段雖然難看但有效。」
針對保戶消費爭議,富邦產險公司婉拒《報導者》提出的採訪需求。但對於連日來外界批評,富邦19日再提出聲明強調「完全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及保險契約相關規定處理,絕無從嚴刁難審核理賠案件或任意退保之情事」;至於「重複投保」部分,是因公司基於承保能量與風險承受程度考量,對於尚在核保中案件婉拒核保,而此作法與其他產險同業並無不同。
一位任職保經公司中階管理的陳小姐,最近被保戶追著跑。不隸屬於任何保險公司的她,每天處理有處理不完的保戶疑問,一個個案要回答數十個問題,甚至有保戶因居家隔離,每天快篩、期待可以染疫申請理賠。
「去年台產,我個人送出300多張保單;1月開始陸續送件,完全核保下來已經到6月。還要常常要處理保戶問題,讓我嚇到了。」今年,陳小姐沒有主動賣防疫保單,但單單幾件凹不過老客戶請求才賣的保單,近來產生的客服也讓她感到吃不消。
「非常灰心,這幾年好不容易感受到大家覺得保險是專業的,現在又跌到谷底,」從醫護人員轉行進入保險業的陳小姐提到,有客戶打電話詢問問題時,就聽到旁邊先生破口大罵保險公司的聲音,「這真的是台灣保險公司的誠信危機。」
但另一方面,她也看到部分居家隔離的保戶,期待趕快確診、好申請理賠的案例。她無奈地說:「這不能怪保戶,因為保單的設計,加上Omicron輕症多、染疫好像不是壞事;若手上握有一張或多張保單,藉此賺取理賠金,有複數保單的保戶,一次就能理賠十幾萬元。」
「會有這些限制是因為,保險的用意是若人們不幸發生意外才使用到保險,而非讓保險成為誘因。現在的狀況就變成這樣,Omicron不像之前的Delta株,目前感染後很大機率沒事,對民眾來說,變成很划算的事情,就會讓有些人為了理賠而刻意染疫,」連賢明解釋。
產險公司雖然有記取台產虧損的教訓,從500元保費、確診理賠10萬元,調高至保費1,000元至2,000元不等、確診理賠調降至3萬至5萬元,確實有增加風險承擔能力,但卻無視國外疫情經驗,不認為台灣防疫真的會立即從清零轉共存。
各大產險公司陸續通知保戶「重複保單」將不予承保,此消息一出立刻讓保險員的手機響個不停,擔任保險經紀人的張小姐就坦言,自己不隸屬於任何一個保險公司,當然得盡力為保戶爭取理賠,確保客戶能繼續找她投保,可是當「複保險」訊息一出現,就有保戶表明,要將車險、醫療險轉到其他家,甚至已經有保戶要求要申訴。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召委沈發惠也持相同看法,「定額給付保險」沒有損害填補原則的適用,如果產險業者因保戶重複投保而拒絕要保申請,恐已違反公平待客原則。最近沈發惠辦公室電話接到手軟,甚至有些民眾根本沒有重複投保也收到簡訊,已經整理投訴資料向金管會反映,要求金管會保障要保人權益。
此外,還有一個投訴樣態是「家長陪同子女隔離,為什麼不賠?」投保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林小姐就是自救會的成員之一,她表示,孩子因同學確診而遭匡列,年紀太小需要家長陪伴一起隔離,但大人卻被認定為陪同隔離,不符合理賠條件。
沈發惠警告,17日起新實施的0+7新制,確診者同住家人接種滿三劑就可以免隔離,勢必又會掀起另一波隔離理賠的爭議,將要求金管會儘速做出解釋,否則下一個遭殃的可能是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簡稱評議中心),要求金管會協助評議中心確保量能不會像急診室一樣被擠爆。
根據評議中心的統計,從4月25日起,每天最多上千通打進申訴專線,少則也有700通以上,比起過去平均300通,是2倍到3倍以上的量;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林志潔受訪時表示,這是評議中心2012年正式運作以來工作量最大的時候,已經超出負荷,而且只要防疫保單理賠或認定又有變化,馬上專線就會湧入申訴電話。
根據評議中心的處理流程,消費者向金融服務業者申訴後不接受結果,在60天內向評議中心申請評議,受理後3個月做出評議決定,在一定額度以下的評議決定金融服務機構必須接受。目前訂定的「一定額度」是一次型給付額度為120萬元、多次型給付額度為12萬元,所有防疫保單就算都理賠也在這個金額以下,換言之,作出評議後產險公司必須接受結果。
林志潔坦言,「我們就是與金融消費相關的急診,跟現在的醫療急診一樣被塞爆,已經影響到其他金融消費爭議的服務,因此在4月25日已經先在網站設立防疫保單爭議專區,包含問答集與相關資訊,希望能減少金融消費者的疑惑,但每天仍然滿線狀態。」
她估算,以700萬張有效的防疫保單來計算,兩成確診就有140萬張,保守估計100張有一張出現爭議,那就是1.4萬件評議案,「這已經是最保守估計,而評議高峰還沒到來,我們只能先做好準備。」根據評議中心統計,成立10年以來處理的保險業評議共有18,862件,換言之,這次防疫保單之亂恐怕會與過去10年處理的數量相當。
面對防疫保單之亂,全國保險業務聯合總工會理事長嚴慶龍選擇站在保戶這邊。他強調,產險公司任意變更契約內容,第一線的保險業務員承受極大壓力,產險公司躲在背後毫無擔當;工會要求金管會落實監理,要求產險公司必須將已送件的核保,甚至要求產險公會與壽險公會要出來面對這件事,而政府必須站出來,目前橫向溝通不足亟待改善。
林志潔認為,此次防疫保單出現的狀況是從未發生過的事,基本原則是照契約,只是當政府的防疫政策改變後,怎麼去應對難以預期的風險,等於是天災大地震或戰爭動盪的狀況,相信業界所有人都上了寶貴的一課。
「指揮中心已經忙了兩年多,實在不忍苛責,但這次發生防疫保單事件,橫向的連結上如果能更早更快因應或許會更好,就像是緊急擴大採檢PCR能量,以及與教育單位聯繫針對幼兒施打疫苗以及停班停課做好準備,才能應對突然暴增的量,」林志潔說。
陳怡伸則是認為,這次風波還沒結束,一開始衝擊醫療量能,再來就是評議中心能不能處理突然暴增的評議案,未來幾個月還會不斷上演;假設未來COVID-19從第五級的法定傳染病改為第四級,保險理賠金將是10倍的價差,相信那時又會再掀起一波爭議,這次沒做好,希望下次能改進。
產險公司內部人士也分析,因為這次防疫保單造成醫療量能瞬間被擠爆,讓政府認清到保單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最近防疫政策開始有橫向協調的感覺,例如居家隔離3+4變0+7制時,雖然後來改為可以選擇,不過可觀察到政府暗示產險公司「已經在幫你們做損害控管,之前成立的保單應該要依合約理賠」,只是因為保單數量太過龐大,產險公司仍會盡力減少核保數量。
綜合種種觀察,這場保單之亂還沒結束,甚至可能只是上半場而已。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