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性別有事】

梁莉芳等/受監管的勞動身體,也想望情感牽絆──看見家務移工的多重身分
(攝影/黃品維/資料照片)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編按: 本文整理、改寫自台灣女性學學會於2025年3月9日舉辦的論壇「性別與跨國移動──看見家庭看護移工的多重身分」。論壇與會者包括台灣照顧勞動產業工會理事長Fajar、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理事長Jasmin S. Ruas、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賴婉琪(Franco Lai),以及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歐子綺。論壇主持人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梁莉芳負責本文的書寫、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陳翰堂協助部分文字整理,以及東華大學社會學系三年級的朱宜珊協助逐字稿謄打。

被簡化的「勞工」身分

去年(2024)10月中,一位家庭看護移工在受照顧者家中床上生子的影片,被放在網路社群平台廣傳,旋即登上各大新聞媒體,聳動的標題如:「顧長輩,竟在家生娃?」引起社會熱議,其中多為批評聲浪,有人質疑:「爸爸是誰?」也有人責罵:「為什麼懷孕還可以來台灣?」民眾的回應夾帶著刻板印象與負面情緒,強調移工來台工作賺錢、作為勞動者的身分,不該(甚至沒有權利)在台懷孕、生子、養育小孩,將她們的行為視為不負責任或不理性的表現。

台灣自1992年開放移工聘僱,主要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和泰國,目前
統計至2025年2月底。
在台移工人數超過82萬,其中女性移工將近半數,主要為家庭看護移工,成為台灣長照的重要勞動力。「外傭」是台灣社會對她們常用的指稱,這不只混淆她們實際的工作內容,也反映台灣人對她們的認識僅限於其勞動身分,忽略她們同時是人、是女人,也是她們所愛之人的伴侶、媽媽、姊妹和子女。台灣照顧勞動產業工會理事長、來自印尼的Fajar感嘆:勞工成為家庭看護移工在台灣和原生國之間被看見的身分──原生國家人期待每個月按時的薪資匯款,台灣人則只在意她們有沒有妥善照顧受照顧者。

照顧是關係性的工作,除身體勞動,亦涉及大量的情感、認知和心力,家庭看護移工常常得以受照顧者的需求為中心,安排日常作息,甚至把受照顧者的身心福祉放在自身利益之前。不少的家庭看護移工長年飽受睡眠剝奪或中斷的困擾,半夜起身陪伴受照顧者如廁、觀察並滿足他們例行或突發需求,或是要因應失智症長者日夜顛倒的混淆。

有時候,雇主會強調他們對待看護移工如同家人,暗示移工要能無私的付出和回報,甚至是犧牲。家庭看護移工與受照顧者長時間相處產生的情感羈絆,經常被她們用來調節、忍耐危殆的勞動處境,甚至形成自我剝削,例如有人會因為沒有替代的照顧者,放棄休假。

壓抑的情感、親密關係與慾望
不適用《勞動基準法》的家庭看護移工
家庭看護移工與幫傭曾於1998年4月至1999年1月,短暫納入《勞動基準法》保障,後來當時中央改組為勞動部之前的勞工委員會,以家務勞動的特殊性以及工作時間難以規範,中止《勞動基準法》的適用。
難有固定的休假,Fajar更指出,部分雇主將移工放假等同於交男女朋友,試圖限制她們的休假和控制她們的親密關係。

「我已經很久沒有親密關係了,雇主控制的不只是我勞動的身體,也包括我的情感⋯⋯。」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理事長Jasmin來自菲律賓,帶著戲謔的語氣調侃自己,也指出24小時同住的聘僱安排,使得對移工的控制從勞動現場延伸至親密關係。

面對高度不對等的聘僱權力關係,家庭看護移工往往選擇性地揭露自己,隱匿部分的真實情感,回應雇主對「理想工人」的期待。長時間嚴格管理情感的後果,帶來內心的壓抑和失語,甚至是對親密關係的猶豫和抗拒。Jasmin認為,同住的安排,使得工作與個人生活的界線模糊,缺乏隱私的居住空間,影響她們發展穩定的親密關係。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賴婉琪(Franco Lai)的研究,呼應Jasmin的日常經驗與觀察。她指出,香港的家庭看護移工政策,造成移工親密關係的不穩定性,除同住的安排限制她們在工作外的私人生活空間,聘僱制度的設計亦加劇親密關係的脆弱性,例如:轉換雇主時,強制短暫離境的要求,不僅影響移工的居留權利,也阻礙她們情感關係的維持。

Jasmin提醒台灣社會重視家庭看護移工在勞動者之外的多重身分。受限於客工制度
客工制度視移工為暫時、補充性的勞動力,只能短期居留工作,難以取得永久居留以及申請成為公民。台灣在藍領移工聘僱採取客工制度,使移工面臨在台工作時間、職業與產業的限制,其人數與來源國也受配額限制,且不得任意轉換雇主與職業別。他們在台灣工作期間,家人無法同行,換言之,沒有家庭團聚的權利。
,她們長期與原生國家人分隔兩地,特別是與子女分離。一方面,她們得壓抑情感,專注於當下的照顧勞動和雇主的各種要求;另一方面,與家人通話視訊時,得打起精神回應他們情感需求。Jasmin說,每次通話後的心碎、情感壓抑,以及在工作狀態與親密關係的切換,讓她們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學著將各種情緒分開處理」是Jasmin和許多家庭看護移工的日常練習。

Fajar談到原生國的家人是她們來台灣工作的動機和支持,不過,之間存在的情感矛盾,讓她們脆弱的處境更加惡化。她們期待與家人視訊通話,也焦慮自己成為每月按時匯款的機器。她們在視訊螢幕前,選擇性呈現台灣生活的美好,隱藏每日的辛苦、掙扎與哀傷,造成部分家人(特別是年幼的子女)對她們「拋家棄子」的不諒解。Fajar說,遠方的家人沒辦法體會她們在台灣每日每夜的經歷,無法理解她們「拋家棄子」的苦衷,成為她們難以承受的情感重擔。

當台灣社會逐漸看見家庭看護移工的勞動權利與相關保障,她們的情感、慾望和親密關係,依然幽微和邊緣。Fajar和Jasmin認為,這樣的忽視源自於台灣社會僅將移工視為可用的勞動力,而不是完整的人──有著喜怒哀樂、情感牽絆和情慾想望。儘管結構的重重限制,Franco的研究呈現香港的印尼家庭移工如何透過建立社群、組織社交活動、舞蹈表演以及LGBTQ遊行等,展現並重新定義自身的情感需求和親密關係,這些活動提供移工可以公開表達性別認同與情感慾望的空間,更在客工制度嚴密的監管下,創造社群認同與支持網絡。

從台灣到香港,Jasmin的個人經驗或觀察以及Franco的田野描繪,在在凸顯家庭看護移工所面臨的情感與親密關係困境,不只是個人問題,更反映制度安排與政策設計未能關照她們作為人的需求:對情感、親密關係與歸屬的渴望

受監管的身體與成為母親的想望
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是多數女性移工講述海外工作時引用的動機,她們懷抱對更好生活的追求和背負家人的期待。進入訓練中心
根據台灣政府的規定,家庭看護移工在來台工作前,須在原生國完成至少90小時的職前訓練,並取得相關專長證明。勞動力輸出國的仲介公司多設有訓練中心,提供預備出國的移工相關課程和訓練,根據社會學者藍佩嘉和梁莉芳的研究,訓練內容雖涵蓋照護知識和技巧以及學習簡易的中文,但更著重於教導移工台灣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如何使用現代家電、烹煮適合台灣人口味的家常菜,以及「合宜」的與雇主互動的方式等。
後,仲介耳提面命忍耐是成功最大的祕訣,要她們以賺錢為優先,斬斷七情六慾的牽絆。

可是,現實裡,移工的身體無法被簡化成生產力或是照顧的工具,她們的身體乘載著夢想、對未來的期盼以及成家的想望。在許多女人選擇不生育的台灣,這群女性移工卻得奮力說服雇主與台灣社會,移工身分不能剝奪她們身體的自主權,以及懷孕生子、成為媽媽的權利。

上臂式植入避孕器在印尼是常見的避孕方式,效果可長達2至3年。出國工作前,不少女性移工選擇或被要求放入避孕器,但是,受限於台灣的醫療實作慣習與健保制度,她們往往無法在避孕器有效期滿後即時更換,只能改以選擇口服避孕藥。

然而,不論是身體與情感勞動密集的家庭看護移工,或是處於高強度工作環境、頻繁輪班的工廠移工,按時服藥對她們都是嚴峻的挑戰,也增加意外懷孕的機率。不過,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歐子綺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的女性移工懷孕都是意外。相反,即便過程充滿各種制度性的限制,以及協商勞動、親密關係和家庭責任的挑戰,還是有人希望在台灣建立家庭,主動選擇懷孕和生育,她們可能是經歷失敗的婚姻後再婚,也可能是初嚐做媽媽的滋味。

歐子綺以相關移工生命故事,挑戰「非計畫懷孕」一詞的預設。由於台灣民眾強調個人理性的生育規畫,往往難以理解在台灣懷孕育兒的移工。然而,移工的「意外」懷孕,可能是因為勞動條件或避孕技術的限制,也可能是移工對生活孤立與情感需求的回應。是她們在嚴密監管的制度縫隙中,對家庭與歸屬的重新想像,是她們在結構限制下,積極參與親密與生育的主體實踐。

不過,在缺乏肯認與制度支持的情況下,這些移工媽媽遭遇嚴峻的挑戰,有人因不捨分離,選擇將孩子留在台灣,必須持續面對工作與家庭照顧兼顧的難題,甚至僅能透過假日團聚的方式,實踐母職和維繫情感。更多的人只能選擇將孩子送回原生國,被迫成為「遠距媽媽」。

突破「理想工人」的僵化想像
台灣的移工政策是以客工制度為基礎的暫時性遷移體制,限制移工在台灣的工作年限──產業與機構看護移工為12年,家庭看護移工為14年,難以取得永久居留權和公民身分
2022年4月30日起,勞動部推動「留用外國中階技術工作人力計畫」(又稱「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家庭看護移工符合一定的薪資數額和技術條件標準,即可透過雇主申請永久居留。
。客工制度的設計,以移工的跨國流動作為極大化經濟發展的策略,將移工看待為彈性、可拋棄的勞動力,忽視他們身為人的再生產與情感需求。他們在台灣工作期間,原生國的家人無法同行,換言之,他們被剝奪與家人團聚的權利。渴望在台灣發展親密關係、成家和懷孕育兒的移工,除了面臨制度的限制,還得突破「理想工人」的僵固想像,努力說服台灣社會他們也有情感的需求和想望,他們也有成為母親的權利。
「我們期待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註)
語出自瑞士作家弗里施(Max Frisch)在1965年針對歐洲1950至1960年代的客工計畫所發表的評論。
當台灣社會依賴看護移工付出的勞動力,回應個別家庭的照顧需求時,我們卻無法看見她們作為人與作為女人的需求和慾望──建立親密關係、成為所愛之人的伴侶、成為母親,在移動的生活裡找到歸屬。當前的移工政策多從治理的角度,規範移工在台灣的生活、管理他們的勞動力,但我們應將移工的親密關係、懷孕生子和成家等議題納入公共政策的討論,推動更具包容和支持性的制度,看見他們的親密實踐,肯認女性移工作為性/情感/勞動的主體。不只是尊嚴地工作,更要尊嚴地生活。
【性別有事】專欄介紹

「性別有事」典自著名哲學理論家茱蒂絲・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經典著作《Gender Trouble》,不僅討論圍繞著「性別」的相關議題和事件,有時也會對「性別」概念與知識找麻煩。

《報導者》性別專欄由台灣女性學學會規劃、撰稿,記錄性別研究大小事,回應國內外在性別議題上出了什麼事,努力每月一更、促進台灣當代社會性別議題新陳代謝。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