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社會經濟不平等的起源、趨勢與後果是社會科學歷史上最重要議題之一,也是政治變遷的重要動力。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新作《平等的反思》(Une brève histoire de l’égalité),不僅是他《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資本與意識形態》等書的精華,也對全球不平等的長期趨勢提出樂觀的觀察,與更加政治性的解釋。全書沒有抽象的概念或冷僻的數學,是有關全球經濟不平等爭論很好的入門書。
為了讓讀者享受閱讀的樂趣,本文將針對皮凱提的經歷、本書內容涉及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前提與經濟不平等變化趨勢的歷史解釋與預設,以及相關的重要學術爭議,做延伸介紹。皮凱提在書中支持的各種全球促進平等的政治與制度改革,並且稱之為民主社會主義的聯邦主義策略,值得身為讀者的我們持續思辨。
旅法香港哲學學者宋治德與筆者的著作曾經回顧皮凱提的經歷。1968年歐洲即將削減關稅,法國卻經濟衰退,由學生與工人發動總罷工抗爭,迫使右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政府下台。2008年法國六八學運40週年時,一位法國毛派學運領袖女兒林哈特(Virginie Linhart),出版了《那一天我父親就是你》(Le jour où mon père s'est tu,暫譯)一書,對六八學運世代的子女進行訪問,皮凱提是其中之一。
皮凱提父母是1968學運世代裡著名的高中學生領袖,在抗議中邂逅,並加入法國托派組織「工人鬥爭」(Lutte ouvrière)。當時皮凱提父母為了革命理想,放棄升大學,反而自願「下鄉學習」,引起法國學運界關注。後來因為在「工人鬥爭」內受到排擠,以及抗爭消退後的失望情緒,舉家搬到法國南部奧德省(Aude)牧羊,過著簡樸的鄉村生活。後來皮凱提父母回到巴黎,父親在國家農業研究所逐步晉升到研究技術員,母親則成為小學教師。
在左派父母親薰陶與兒時經歷影響下,皮凱提22歲就獲得倫敦政經學院及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博士,隨後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任教,1995年返回巴黎,任職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與巴黎經濟學院;2013年獲表揚青年歐洲經濟學者的葉留揚森獎(Yrjö Jahnsson Award)。
除了前述著作之外,皮凱提還推動全球經濟學家跨國合作,累積資料與研究成果,公布「世界不平等資料庫」,台灣參與者包括中央研究院的前副院長朱敬一院士,以及林明仁、連賢明、羅光達、曾中信、楊子霆、韓幸紋、陳建宇、蘇軒立等國內知名學者。皮凱提曾訪台介紹《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等著作,筆者有幸曾與他私下見面請益,或許有助詮釋本書內容。
人類社會裡各種物質與權力不平等如影隨形,但是歷史起伏與跨地區差異非常大。在西歐少數國家的工業革命之前,世界各地的發展不平等仍是有限的,因此,很多學者會傾向當代的經濟不平等源自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程度差異,而減少不平等關鍵在於解決低度發展的困境。
皮凱提特別喜歡海地這個案例。海地是前法國殖民地,由奴隸推翻統治菁英,卻無法促進經濟成長,歐洲帝國剝削資源與勞力導致海地的不平等與政治動盪,至今仍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皮凱提強調殖民主義對社會不平等造成的長期傷害,並且反覆探討修復奴隸主財產權或給奴隸補償的各種論述,對殖民主義進行了深刻的反省。
然而,在1990年代冷戰結束與經濟全球化的衝擊下,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出現兩個分歧的趨勢,第一個是全球發展程度的平均化,特別是中國與印度等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開始脫離貧困,使得西方已發展國家與新興工業國家的貧富差距縮小了。但是在個別國家之內,特別是美國或英國等自由主義國家、以及前共產國家與中國等,多從戰後的所得不均下降趨勢反轉為貧富差距惡化的正U型趨勢,這就是全球化時代的貧富不均「大逆轉」。
全球過去40年資本利得偏高,如何改善貧富差距惡化?在後來的《資本與意識形態》一書,皮凱提針對沃特.席代爾(Walter Scheidel)之不平等歷史學發動學術爭論。席代爾在《平等的暴政:戰爭、革命、崩潰與瘟疫,暴力與不平等的人類大歷史》一書中,認為人類社會裡的不平等相當強韌,只要在承平時期,少數資產擁有者的利益就會持續超過經濟成長,通常要靠最慘重的戰爭或災難,才能有效夷平貧富差距。歐洲黑死病、史上嚴重的地震或洪水、西方20世紀的兩次大戰,或是中國與俄羅斯的共產革命,都是這些暴力事件中的佼佼者。
如果席代爾的說法屬實,豈不是必須靠發動大戰才能達成大分配嗎?這就牽涉到《資本與意識形態》與本書的論述,皮凱提雖然承認兩次大戰與共產革命對消滅貧富差距的影響,但是他也指出許多承平時期公民社會發動抗爭,與左派政府、人道主義或政治改革者的貢獻,例如美國廢除奴隸制度確實是靠內戰,但英國是以和平手段先達成廢奴。歐洲不少國家的累進稅與福利政策,是靠承平時期的社會民主黨執政,或政治菁英與人本主義者倡議全民健保與公立教育,這些案例並非靠戰火或天災的破壞力才實現。
最後,皮凱提建議民主社會主義的聯邦主義策略,民主(相對於暴力革命或戰爭)是實現社會主義的方法,他所稱的社會主義近似於平等與正義等政治哲學目標,而不是指國家計劃經濟制度;此外,他也提出全球必須共同治理國際不平等,建立比歐盟更有權威的全球遺產稅或累進稅協議。
相對於過去幾本超厚的著作,新作《平等的反思》較少繁複的文獻與思辨,因此更容易閱讀。書中減少不平等的制度歷史相當精采,對未來的全球政策建議,在全球地緣政治衝突的新時代,或許顯得天真浪漫,不過作為治理貧富差距的理想制度設計有重要參考價值,值得讀者深思。
(編按:本文由衛城出版提供,文內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改寫。)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