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如果民主有味道,嚐起來是什麼滋味?
教育部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民主的滋味社群」教師,在《民主的滋味:自由之前──入獄、囚禁、判刑,附著在日常味蕾上的衝撞與反抗》一書中,以15種滋味走進大眾的日常,開啟爬梳史料的切點。橫跨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歲月,本書從食物出發,探尋台灣民主史上每個重要的片段,並重新認識自由民主發展的脈絡。
本文為其中一章,從白色恐怖受難者柯旗化的獄中家書、親友的訪談資料,重現當年他在苦牢裡的艱難生活、其中閃現的人性互助光輝,與力圖生存的謀略──而這些與一碗豬肝湯有關。本文經麥田出版授權,文章標題、小標經《報導者》改寫,部分內容有所刪減。
一般提到豬肝湯,第一印象就是補血,在物資較為缺乏的時代,豬肝對貧血的人來說是補血聖品。但除了補血之外,翻閱古代醫書文獻,多提到豬肝也對眼睛和視力很有幫助,例如《千金要方.食治》說豬肝「主明目」,《本草綱目》也指出豬肝「補肝明目,療肝虛浮腫」。而有關豬肝營養的現代研究,已經分析出豬肝的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元素,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菸鹼酸等。
雖然豬肝的鈉含量、蛋白質、膽固醇及普林偏高,醫生通常建議每週食用一次為上限,但對於政治犯而言,獄中少有曬太陽與運動的機會,更遑論均衡的飲食;若有一碗豬肝湯可以滋補身體,一定會覺得很感動。而帶給獄友這種感動的人,就是柯旗化。
1951年,柯旗化被中學同學牽連入獄,理由是「思想左傾」。1年8個月的囚禁之後,由於未被判刑,柯旗化出獄後得以在高雄女中復職,後來跟蔡阿李相戀、結婚,育有兩子一女。由於在英文上的造詣傑出,柯旗化於1960年出版的《新英文法》,長期維持暢銷不墜。
但1961年10月,柯旗化卻再度被捕,理由竟然是「預備叛亂罪」。他被嚴刑逼供,其平日跟他人談及的獄中經驗,被特務曲解成籌組台共叛亂組織的罪狀,一判就是12年。1964年起,他被監禁在台東泰源監獄,直到1972年才轉囚於綠島。
也許在一般人的想像中,監獄裡的生活頂多就是失去自由而已,其實不然。不但一開始的刑求逼供會讓人生不如死,日後服監,也可能會遭不同意識形態的受刑人攻擊,環境十分險惡。
- 魏吟冰等採訪、撰稿,《黯到盡處,看見光:臺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台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16),頁302~303。
- 在泰源監獄跟柯旗化老師同是獄友的李萬章先生,在2011年受訪時提到:「柯旗化遭人揚言要在他熟睡時,拿筷子戳瞎他的眼睛。」一向欽佩柯旗化人品和學問的高雄同鄉李先生,就跳出來當柯旗化的貼身保鑣。
1970年2月8日,新年期間,獄中氣氛較為鬆弛,台獨派的6位外役政治犯:鄭金河、陳良、謝東榮、江炳興、詹天增、鄭正成,趁機聯合台籍警衛、台東原住民知青,超過百人響應,計劃占領監獄作為革命建國的根據地,再利用富岡電台發表「台灣獨立宣言」,號召全台革命。可惜當天無法在第一時間順利占領碉堡,功敗垂成。
警備總部迅速接管指揮,宣布全台東戒嚴,陸續將逃亡的6人逮捕。其中僅鄭正成被判刑15年6個月,其他5人均被槍斃。原本此案可能牽連更多的政治犯、警衛以及原住民,但因5人在被刑求時緊守口風,一肩扛起,加上同年4月在美國發生刺殺蔣經國事件,使得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刻意淡化此事,避免引起國際矚目,迅速結案。
此事國民黨政府對外解釋為泰源監獄逃獄或暴動事件,但其實是一場台獨派政治犯結合台籍青年的武裝起義與獨立革命。
參考資料:高金郎,《泰源風雲:政治犯監獄革命事件(新版)》(台北:前衛,2019)
若單純從物資分享來看,也許只會覺得柯旗化就是一個善良的好人罷了;但若能同理於政治犯置身於監獄那種險惡環境下,就能體會那碗豬肝湯、各種營養品、食物,甚至金錢的分享,照顧自己也照料他人,展現了人性的互助,也彰顯了圖生存的謀略。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