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黃介正/從無主之地到世界風暴中心,分析南海局勢與台灣角色
從中國的填海造島,國際仲裁庭的結論,強權與周邊國家的軍事活動,以至美、日、印、澳四國形成的印太格局,都對台灣形成多重衝擊。曾母暗沙、太平島、鵝鑾鼻,究竟何為「國之南疆」?圖為我國海巡部隊駐守之太平島上的工程車。(攝影/AFP/SAM YEH)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南海是世界海空貿易運輸的必經之路,是海洋島礁與資源競逐之標的,也是強權在西太平洋爭奪勢力範圍的角力場,更是兩岸詮釋並處置固有的、重疊的海洋邊疆的雙邊關係探測點。

比爾.海頓(Bill Hayton)所著《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The South China Sea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Asia)自2014年出版,7年來至少有4項重大變化交錯影響,致使南海情勢惡化益形險峻。

一、中國填海造島,拉開軍事化序幕

中國大陸自2013年至2016年,以極快的進度,極大的規模在南海填海造島,在諾大的南海中建立永久性的據點。單以飛機跑道觀之,永暑礁、渚碧礁、美濟礁機場,形成相呼應的小三角;倘若中國大陸成功佔領與菲律賓僵持不下的黃岩島,則可與南端的南沙永暑礁,以及西沙永興島,構成扼控南海全域的大三角。

除建設可供大型民航機起降的軍民兩用跑道、港口、通訊、氣象、後勤等基本設施外,中國大陸並在赤瓜礁、永暑礁、東門礁、南薰礁、華陽礁、美濟礁、渚碧礁分別設置近迫防砲系統、軍用陣列雷達、機庫以及彈藥庫,「南海軍事化」的趨勢逐漸形成。

Fill 1
史普瑞特利群島,中國稱之為南沙,越南稱之為大長沙,而菲律賓則稱為卡拉揚群島。(圖片提供/麥田出版社)
史普瑞特利群島,中國稱之為南沙,越南稱之為大長沙,而菲律賓則稱為卡拉揚群島。(圖片提供/麥田出版社)
二、東亞歷史情仇下,南海仲裁結果的意義

南海島礁與海洋爭議既是基於《聯合國國際海洋法》(UNCLOS)的法理之辯,更是區域相關國家在南海地區的強權之爭。菲律賓政府自2012年向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法庭常設仲裁法院聲請仲裁。2015年10月,該仲裁庭不採納中國大陸的反對與異議,裁定對菲國所提15項爭議中的7項有權受理。終於在2016年7月12日做出公布仲裁結果

裁決表示中國大陸在南海的「歷史權利」與菲律賓一樣,不能超過國際海洋法公約允許範圍。中國長期主張對「九段線」範圍內南海海域,擁有主權權利和管轄權以及歷史權利的說法與公約有悖,因此不具法律效力。

對中華民國(台灣)影響至深者,在於海牙國際法庭常設仲裁法院判定「沒有任何一個南海島礁」可以有12海浬的領海,而所有南海島礁即使「共同作為一個單位」也不能享有專屬經濟區權利(EEZ)。中華民國雖非當事方,然該仲裁案的結論,直接衝擊到中華民國憲法對「固有之疆域」的詮釋、對南海11段線(U形線)
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提出,以此作為南海領土海域的主張。
的主張、並有可能影響太平島之地位。
三、美中強權軍事角力「危險接近」,南海成新火藥庫

南海問題轉趨尖銳之刻,各方在南海的著力產生質變:從過去外交、法律層次的論辯,向軍事部署與角力轉變。中國大陸在西沙部署空軍殲-11B戰鬥機,以及紅旗-9區域防空飛彈;日本海上自衛隊軍艦停靠越南金蘭灣,以及菲律賓蘇比克灣;新加坡與美國協議部署P-8偵巡反潛機,菲律賓同意美軍使用5處軍事基地。

自2014年以降,中共解放軍海軍、空軍、火箭軍部隊,以及遼寧號航空母艦大型編隊,在南海進行多次跨軍兵種聯合實兵實彈對抗演習。美海軍雷根號、史坦尼斯號、羅斯福號、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打擊群,多次分別進入南海海域進行威力巡航及聯合操演。此外,日本、英國、澳大利亞、英國、新加坡、紐西蘭、馬來西亞等美國盟邦及東協國家海軍,亦在南海實施例行聯合軍事演習。

美國為了捍衛其所堅持並合乎國際海洋法的公海「自由航行」與「飛越」權,多次派遣海軍驅逐艦進入中國領有的西沙、南沙等島礁12海浬範圍內執行「自由航行任務」(FONOPS)。尤其2018年9月30日,美軍迪卡特號驅逐艦(USS Decatur DDG-73)與共軍052C蘭州號驅逐艦在南薰礁與赤瓜礁海域周圍出現相距僅41公尺的「危險接近」。南海在幾年之內,儼然成為新的火藥庫。

四、從亞太到印太,地緣戰略中心轉移

美國自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時期,即有中國大陸推行「珍珠鏈」戰略,將海上影響力從南海向印度洋擴張的評估。其後,伴隨中國大陸推出「海上絲綢之路」的經貿布局,歐巴馬總統(Barack Obama)先有「轉向亞洲」,後有「亞洲再平衡」的因應對策。及至川普總統(Donald Trump),美國與日本積極拉攏印度,將原本的「亞太」擴大成為「自由與開放的印太」(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FOIP)地緣戰略概念。

自二次大戰結束,以至冷戰時期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台灣皆處於中心位置,中共解放軍無論是東出西太平洋,或是南下南中國海,都必須經過台灣這艘「不沉的航空母艦」。當「亞太」擴大延伸成為從美國夏威夷到印度孟買的「印太」,整個地理區域的中心,便向西南挪移,而使得南海成為新的地緣中心。

結語:夾縫中的台灣,應掌握核心問題多方推演

在南海議題上,從中國大陸的填海造島,國際仲裁庭的結論,強權與周邊國家的軍事活動,以至美、日、印、澳四國(四方安全對話,QUAD)形成的印太格局,都對台灣形成多重衝擊。而在美中漸次形成長期戰略爭霸,外加兩岸關係持續僵局的擠壓下,美國認為台灣做得愈少,愈有幫助,並且應避免任何有助於中國大陸的聲明或行動,對岸的大陸則認為南海是祖先留下來的基業,台灣的「行動自由」更受到壓制。

南海驚濤駭浪將至,強權相爭與法理論辯,均會牽動兩岸關係之發展。對於祖產應如何處置,兩岸兄弟必須商量,不能單方決定。在兩岸協商溝通中斷之刻,有無可能因南海議題攸關固有疆域與主權,反而成為兩岸恢復對話溝通的觸媒,台灣倘能多做政軍兵棋推演,即使未必可得「先勝」之策,卻可予我「多算」之謀。

南海寬廣,盡是大國爭逐;台海狹窄,至關生存發展。南海驚濤足以牽引台海巨浪,在法律仲裁上,我有兩強相逼,進退維谷之憂;在軍事部署上,我有捉襟見肘,力有未逮之苦。曾母暗沙、太平島、鵝鑾鼻,何為「國之南疆」?不僅僅是地理課綱如何編寫,也是台美及兩岸關係終將到來的必答題。

(編按:本文由麥田出版提供,標題、內文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改寫。)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