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成長性思維的陷阱?父母可以給孩子自信,讓他們不必過度努力
(攝影/Brandon Bell/Getty Images)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精選書摘】

本文為《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美國6000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幫助身處競爭壓力的孩子保有韌性與幸福力》第五章部分書摘,經由漫遊者文化授權刊登,文章標題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懸崖邊的學霸》作者珍妮佛.華萊士(Jennifer Wallace)是美國獲獎記者和社會評論員,報導主題涵蓋教養和生活風格趨勢。在本書中,她揭露美國社經地位前20%家庭的孩子,如何在競爭中成了以出類拔萃為目標的奴隸;也引用心理學、教育學與經濟學等各領域研究,幫助父母辨認教養焦慮的深層因素。華萊士特別提出「重視感」,而非用狹隘的優秀標準來看待孩子,鼓勵大人從成就中鬆綁,幫助孩子從小奠定自我價值感,以此培養韌性、同理心、為他人付出的意識,我們的下一代也才能獲得心理健康與社群生活的意義。

當我問心理學家和研究學者,是什麼讓現在的年輕人比過去幾代人更脆弱時,他們都指出了一個因素:對「成功」的定義愈來愈狹隘。問題不在於想要成功,而在於整個社會怎麼定義成功,以及我們為實現成功所制定的路徑有多嚴格。「在富裕的社區,你可以列出一張什麼是『最好』的清單,這給同儕和家庭帶來了巨大壓力和競爭。」專門跟紐約市區明星學校和家庭合作的顧問及親職教練瑞秋.何內斯(Rachel Henes)說:「我跟學齡前孩子的家長一起工作,他們已經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走上這條路。」

在表面上,這意味著孩子開始相信,他們的價值取決於達成社區所設定的外在標籤:他們上哪所大學、他們找到什麼樣的工作、他們住在哪裡、他們買了什麼。在更深的層次上,他們則可能會相信一些更有傷害性的事情:他們是可以被犧牲的。他們的健康、興趣、需要,都沒有被標記成重要。相反的,「努力工作,盡情玩耍」被視為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出類拔萃的預期成本。

而且任何成本都不算太高。西雅圖地區一名高中應屆畢業生在當地廣播節目中說:「如果在我14歲的時候,你問我願不願意砍掉自己的腿,換來去史丹佛大學讀書的機會,我會毫不猶豫地答應。」她從12歲開始,就「成了以出類拔萃為目標的奴隸」,想要在史丹佛大學等頂尖大學獲得一席之地。來自於父母、學校、同儕、電影、書籍和雜誌中的訊息,不斷在她身上累積壓力;直到她高一那年,她的心理健康狀況開始惡化。當她的體重下滑,而且開始吐血時,她的父母把她送進醫院接受治療。那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她都在住院。

「我在病床上會哭,不是因為想著『我要死了嗎?』而是因為我的成績在下滑。我正在失去我上史丹佛大學的夢想。」
父母的逆向功課:把茶壺從火源上移開

身為父母,我們有時候會認為,要幫忙激起和支持孩子的雄心壯志。但在競爭激烈的文化中,孩子需要的有時候剛好相反。他們需要生活中的大人偶爾制止他們,防止他們把自己的身心都犧牲在成就的祭壇上,並教他們建立一種不需要借助物質來逃避現實的生活。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受到重視,意味著一個人身心的極限是值得尊重的。這個領域的專家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

我們的孩子需要有人能運用智慧來維護平衡,積極地幫忙保護他們的時間、精力、健康和品格。

換句話說,我們的角色不是支持每項努力,而是明智地挑戰這樣的文化、撐出空間,告訴孩子:他們不是機器中的齒輪,而是值得休息和保護的人,幫助他們在這個不斷要追求和保有更多成就的環境中,重新構想自己的抱負。我們傳遞與齒輪式奮鬥背道而馳的明確訊息──他們值得被保護,來向孩子展示我們對他們的重視。

我們需要明確地教孩子,真正的成功,來自於找到(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健康的方式來追求卓越。兒童心理學家麗莎.達摩爾(Lisa Damour)說:「我是那種在成長過程中認真負責的學生,花上好一段時間才到達這個境界;基本上,我要求孩子做得更少,並教他們做事要有策略。」在她執業生涯裡,來諮詢的高中生都是被自己的低效率方法壓垮,讓她確信一定有更好的做法。隨著學業負擔逐年增加,如果學生唯一的策略是在每件事情上都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就會心力交瘁。我們的孩子需要重新思考什麼是好學生,放棄不健康的責任心,她告訴我:

「我們必須幫助孩子稍微退一步。」

當她的大女兒艾倫在一門課穩定取得優異成績時,達摩爾會建議她也許應該稍微放鬆一下,將這份動力轉移到生活的其他領域,例如跟朋友一起玩,或者花更多時間在其他科目上。達摩爾告訴她:「在需要完成的時候,妳知道怎麼樣把事情做好。」現在,她希望艾倫學會如何在課業中事半功倍。她解釋,在上學期間,都要想像自己一週的精力是一個油箱的汽油。如果你在所有事情上都加足馬力,那麼到了星期四你就會耗光汽油,透支到冒煙。

她向女兒解釋,「好學生」的任務就是要弄清楚什麼時候應該全力以赴,什麼時候應該摸魚,甚至搭個順風車。父母可以給孩子自信,讓他們不必過度努力。「我告訴艾倫,妳有本領,這些內容妳都懂了,妳還有其他事情要做。」她說:「妳不需要考100分來向誰證明什麼。」達摩爾告訴我,這種策略性的方法,對緩解學生的壓力和焦慮非常有用。就像達摩爾的一位同事指出的基本概念:91分和99分之間的差別,是一輩子。

這種平衡,正是珍和麥克希望安德魯能達到的(編按)
在本書摘之前的篇幅,作者寫了安德魯一家的故事。他們住在被默瑟島高級社區。16歲的安德魯正計劃高二上學期的行事曆,他知道這對申請大學非常重要。安德魯參加聯盟足球隊、教社區的孩子功課,夢想著自己將來可能成為工程師。他的課程表也塞滿了資優課程和大學先修課程。但他認為,如果能在課表上再加一門課,把大學科學先修課加成兩門,就能提高他被頂尖工學院錄取的機會。他的父母珍和麥克拒絕了。安德魯一開始很生氣,他覺得自己可以應付這些課業。但珍說:「我們一直認為,身為父母的工作,就是把茶壺從火源上移開。」
。經過幾個星期的反覆討論,這對夫婦跟安德魯達成了協議:在學期間不再增加大學科學先修課程,但安德魯可以在暑假期間的志工空檔,自己選修一門科學課程。珍的首要目標,是讓安德魯知道如何以健康的方式度過大學和人生:平衡工作與娛樂,平衡自己的抱負與對家人和朋友的承諾。暑假有很多空閒時間,所以珍認為自行選修課程,是一個讓安德魯的日常安排保持彈性的解決方案。「我們的孩子只會在家裡待很短的時間,」她說:「我們想要好好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
「我能,所以我必須做到」的想法,可能對青少年帶來風險
開車穿過默瑟島(Mercer Island)
被《金錢》雜誌(Money magazine)評為華盛頓州最佳居住地。當地有許多美國最賺錢公司的高級主管居民。許多居民必須長時間工作才負擔得起默瑟島的生活開銷,好讓他們的孩子能上頂尖的公立學校。
,你會發現迷人的在地餐廳和特色小店,其中也包括了默瑟島二手商店。這間二手商店在1975年開業,出售9成新的高級家具和服飾,所得款項用於支持所有默瑟島居民的計畫和服務。一位家長提出這家商店的諷刺之處:我們捐贈了昂貴的古董蒂芙尼燭台,來幫助因為這種環境而倍感壓力的孩子,支持他們的心理健康。

我在默瑟島遇到的父母都富有同情心、為人著想,也願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年,學生們都會接受健康調查,來評估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桑妮雅.盧塔(Suniya Luthar)受邀過兩次,來此對孩子進行更深入的調查,第一次是在2009年,第二次則是在10年後。在2019年疫情爆發前夕,盧塔的調查發現,默瑟島中學生最擔心的問題是「學業成就」。跟全國其他明星學校一樣,孩子的成績紀錄讓他們處於焦慮、憂鬱以及濫用藥物的「高風險」範圍之中。盧塔將默瑟島和她造訪過的其他富裕社區,描述為「我能,所以我必須做到」的文化;她的研究將這種文化認定為青少年的一項重要風險因素。

當孩子被鼓勵「樣樣都要做」的時候,他們就會認為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很多富裕社區的學生擁有選擇的特權
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選擇的弔詭》(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繁體中文版由一起來出版出版)
,讓他們誤以為可以完全掌控生活。舉例來說,私人家教和輔導讓學生覺得能設計自己的命運。這種信念導致了一種特殊的心理負擔。艾瑪是默瑟島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她告訴我,她患有嚴重的焦慮症;這種焦慮症是從中學時期開始的,當時她的平均成績一直保持在完美的4.0。她說:「有好多的壓力,要我成為最好的。」艾瑪認為她的焦慮對學業有幫助,但她告訴我,在過去10年裡,她只有一個瞬間不被焦慮困擾。「那時,我跟媽媽一起開車穿過小鎮,有那麼一瞬間,我不焦慮了。我什麼都忘了。」她記得自己轉頭問媽媽:「『這就是人們在正常情況下的感覺嗎?』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艾瑪所描述的,正是我從很多學生那裡聽到的:一種總是要不斷進步、做更多、達成更高目標的衝動。我訪談過的一位德州媽媽提到,有一位老師出於好意,在她女兒七年級發回的作業上寫下「很接近,但還不夠」的評語。老師的意圖很符合「成長性思維」──這是由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首創的一個開創性概念
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心態致勝》(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繁體中文版由天下文化出版)
,認為一個人的天賦和能力可以透過努力而成長。成長性思維的意識形態,在自我提升的社會文化中已經很流行。這位老師出於好意鼓勵這樣的人生觀,要求學生繳交作業之前要先提供多份草稿。 這種模式,讓已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女兒走上了「除非絕對完美,否則什麼都不能接受」的不歸路。專家表示,在以「督促、督促再督促」為常態的社區中,成長性思維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適得其反。
請戒除「不想放手」

英國研究學者安德魯.希爾向我解釋,有些老師、教練和父母都過度簡化了杜維克的見解。孩子可能會誤以為如果他們沒有成功,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這些學生能力充足,能夠非常非常努力地嘗試,」他解釋:「他們缺乏的,是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放棄、什麼時候應該離開的自我調節能力。」在一篇2018年發表的論文中,桑妮雅.盧塔和妮娜.庫馬爾(Nina Kumar)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主要問題不在於缺乏動機和毅力,」他們寫道,而是在於「應該放手時卻無法放手。」

盧塔和庫馬爾指出,成長性思維確實可以幫助在競爭環境中表現不如預期的學生。然而,對於已經過度努力、追求完美的學生來說,他們面臨的風險,在於為了脫穎而出所付出的努力可能會變得病態:他們開始相信,為了在某科獲得A或擠出時間來多參加一項活動所做的犧牲和努力,是他們能力所及、而且能讓他們進入夢想大學的敲門磚。

在某些學生身上,這種驅動力可能會變成一種強迫性的過度需求,迫使他們做過多的準備和努力。學者發現,在學生時期的「學習成癮」,可能是以後成為工作狂的前兆。學生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裡,可能會損害他們的人際關係和健康,為了撫平這種衝動,還可能導致其他成癮行為,例如酗酒和吸毒。學習成癮也可能會影響到表現。一項針對波蘭大學生的研究
Atroszko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y Addiction and Work Addiction."
發現,學習成癮會造成較高的感知壓力和較差的學業表現;這個結果,跟針對有過度工作強迫症的成年人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學生沒有內在的休息,來幫助他們調節時間和精力。
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對自己說:夠了,今天就先到這裡吧。而這會把他們累垮。
《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美國6000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幫助身處競爭壓力的孩子保有韌性與幸福力》,珍妮佛.華萊士(Jennifer Wallace)著,謝宜暉譯,漫遊者文化
《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美國6000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幫助身處競爭壓力的孩子保有韌性與幸福力》,珍妮佛.華萊士(Jennifer Wallace)著,謝宜暉譯,漫遊者文化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