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永楽座】
4月23日這天下午,我與朋友在大稻埕吃過中餐,遂獨自開車前往重慶南路小逛。車停在二二八公園旁,順理就從金石堂城中店逛起。翻找《文訊》4月號,聽說陳栢青寫了一篇〈圓弧下襬穿搭──2017年台灣小說印象〉約略提到我的小說幾句。
店員的表情慵散,可能是工作不輕但生意不好,我亦沒有久留,隨即轉往下一個路口。怎知晚上回家就看到金石堂城中店因為租約到期不再續約,只經營到6月的消息。
於民國73年開幕的城中分店,走過34個年頭之後,將正式畫下句點。公告的貼文裡還感性地表示:「在曾是日治時代台北城最繁華的本町通(重慶南路)與榮町通(衡陽路),城中店駐足於此,見證過重慶南路書街的繁華。沉浸在書店的知識之海,愛書人舉步遊逛之間,滿是一種安心踏實,而這份閱讀的安寧舒適,就是書店存在的使命。」只是選在世界閱讀日的這天公布消息,多少讓人感慨和洩氣,即使文末仍寫道:「未來,我們將尋找更合適的點,並擴大網路書店雲端經營技術,結合實體書店全新的閱讀體驗,發揮更大的全通路消費需求滿足⋯⋯期待不久的將來,我們再次相逢。」
我也相信,未來會和金石堂新覓的店點再次相逢,但是否相逢於本町或榮町就不得而知了。
網路上也有其他文章寫到金石堂連連收店,可是日本來台拓點的「蔦屋書店」卻一連開了3家,如今又要開到台中七期,原因是把「蔦屋書店」引進到松山CityLink與內湖CityLink商場的「潤泰」給予了較優的租金條件,而書店作為「型塑區域價值」的形象招牌,廠商自然願意提供較低的租金。而位在東區以及台北車站城中商圈的金石堂兩家分店則沒有這麼幸運,房東寧願租給獲利更高的店家比如商旅等等,於是薄利多銷卻同樣要繳高租金的書店,就只好面臨撤出高價商圈的命運。
然而,這或許只是說對了其中一個原因。網路書店搭配著超商物流的便利性,從一開始就讓實體書店經營變得艱困,是讓實體書店節節敗退的主因;再則商圈的變化也是讓金石堂撤守城中店的原因。
起源於日據時代的重慶南路書店街,全盛時間有超過上百家書店聚集,如今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家家商旅飯店──因為緊鄰著車站。在金石堂之前,商務、東方等等書店一一吹起了熄燈號。「台灣商務印書館」搬遷時,也引起了一陣唏噓,但恐怕都沒有這次金石堂城中店的撤守讓人震驚,因為這彷彿是重慶南路上最後一座重要城堡的崩落,又同時宣告著金石堂連鎖書店的全盛時期已難挽回。畢竟這家城中店,這幾年來恐怕是最多出版社選擇辦新書發表會的金石堂分店,原因除了場地好,聽說也不收場地費,算是金石堂對出版社非常友善的一個重要據點了。
城中店說是民國73年就開幕了,但我對這家店的熟悉倒是最近幾年,主要也是因為參加一些新書發表會。而彼時我們逛重慶南路倒不常逛這家金石堂,因為一路上有商務、三民、遠東、東華(樓下是馬可孛羅麵包店,但騎樓有一攤專賣電影錄影帶的「秋海棠」可是我的最愛呢),等逛到衡陽路交叉口的金石堂,腳已經酸了,也差不多這一帶街區的收束點;雖然過馬路還有東方書局,我兒時的「亞森羅蘋」系列,都是在這裡買的,但彼時已經上了高中、大學,逛書店買的書也不一樣了。
除了網路書店的競爭和商圈變化,說到底金石堂是否與時俱進跟上時代,也是經營成敗的關鍵。雖然金石堂賣起了不少文創商品、甚至還有食品點心,可是百貨化的程度又不如誠品,美麗或時尚感也不如蔦屋,而更重要的本業賣書,如果沒有特色或強項,能見度又不如一些獨立書店,拖著龐大的身體(指店面、人事成本等),或許就慢慢從市場上敗下陣來了。
我曾經到過一個前金石堂的副總家裡收書,這位前金石堂高層原本服務於紡織及百貨業,但是本身非常愛讀書,喜歡大眾小說、歷史與商管,或許這些也是金石堂早期賣的書就顯得比較大眾品味。他建立起連鎖書店的系統,以及書籍排行榜,雖然書籍排行榜也曾被批評太商業,但當時卻是首創,而金石堂在汀洲路的第一家店也很早就走複合式經營,地下一樓占地900坪,有咖啡廳、服飾店、唱片行、體育用品店,儼然也是一個小商場,只是這和誠品後來百貨精品店的樣貌,以及像潤泰對蔦屋招手,進入CityLink這種大型商場經營模式,顯然金石堂是有點太小、太舊,不大又不小,以至於翻身不易了。
金石堂真正沒落的原因我不是太了解,因為經營的第二代也不常露臉出聲,是否心力與愛已不在書店上了?我亦不得而知。只是說起書店、說起重慶南路的過去似乎頭頭是道的我,老實說經營書店也不是太成功,或許是因為這個時代經營實體書店本來就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5月3日晚上我又去了一次金石堂,書店開始進行回頭書拍賣了。人潮確實比過往多,門口還堆著兩落《書店不死》和《書街舊事》。《書店不死》的作者石橋毅史憑藉著對紙本書的熱愛,及對書籍從業人員背後執著熱情的好奇,尋遍日本數個知名的特色書店、連鎖書店、二手書店,專訪書店從業人員的工作心得,試圖從中分析「書」和「書店」在今後的發展與應該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時代意義。當時這本書曾經大大感動剛踏入書店業兩年多的我。
而《書街舊事》則是「正文書局」的老闆黃開禮口述,作家心岱代筆,寫下黃開禮從書店學徒到經營書店及出版社的點點滴滴,也寫下了重慶南路的書街紀事。
這兩本書放在門口別具意義,卻也讓人心酸。也許只能如海報上的標語,道一聲:「惜別本町通──珍重再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