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三餘書店】

謝一麟/感受山林之美,探索泰雅抗日血淚史──讀《霞喀羅古道》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霞喀羅古道:楓火與綠金的故事》書中,作者徐如林翻攝了一張照片,耐人尋思。照片中,張學良坐在石階梯上看書,安靜恬適,石階後面是「霞喀羅事件」的忠魂碑。不同年代、不同政權、不同民族的歷史,都交疊在這張照片裡。

張學良故居與霞喀羅事件忠魂碑
Fill 1
《霞喀羅古道》一書中,張學良坐在「霞喀羅事件」忠魂碑前讀書的照片。(攝影/謝一麟)
《霞喀羅古道》一書中,張學良坐在「霞喀羅事件」忠魂碑前讀書的照片。(攝影/謝一麟)

張學良,教科書中出現的名字。多數人聽過,但對他的生平不太清楚。他1901年出生,父親張作霖是中國東北的軍閥。日本軍閥急欲跟他合作,他不肯。蔣介石北伐打到北京,對於東北只能望而興嘆。張作霖後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接穩政局。因為痛恨日本人,主動與蔣介石合作,擔任國民軍副司令官。

不過蔣介石當時堅持先剿共再抗日,讓東北淪陷,也引起國內很多國民與學生的遊行示威。1936年蔣介石到西安視察時,張學良在周恩來的勸說下,覺得要先團結國內共同抗日,就把蔣介石軟禁。後蔣宋美齡與張懇談,協議不對共產黨窮追猛打,才釋放蔣介石。但事件過後,張學良被判刑,隨著抗戰國軍的敗退,被拘禁的地點不斷遷徙。國民政府來台後,張起初被拘禁於高雄西子灣,後轉移到新竹縣井上溫泉(清泉警察療養所)。

警察療養所與照片中的「霞喀羅事件」忠魂碑,都在1963年葛樂禮颱風時,被高漲的溪水沖走。2005年因為政府開放中國來台觀光,新竹縣政府重建療養所,稱「張學良故居」。

滿載泰雅抗日歷史的「霞喀羅古道」

「霞喀羅」(Syakaro)是泰雅族語,烏心石的意思,因該山區盛產此樹。以泰雅族為主的霞喀羅群,在日本人來台後,不斷與日人抵抗。原本日人束手無策,後利用不同社之間的恩怨世仇,用「以蕃制蕃」的方式,才各個擊破。每個衝突事件的前因後果、事件經過──包括伊能嘉矩在此的遭遇──徐如林和楊南郡透過日本文獻的蒐集翻譯,以及訪問日本時代、國民政府時代擔任過山區員警的客家人或泰雅族老人,爬梳整理出霞喀羅警備道相關的歷史。

山區的警備道在台灣的歷史,有殖民、原住民捲入戰爭等複雜的意義。但「霞喀羅古道」在2001年被選為國家步道的第一條示範道路。為什麼台灣這麼多條古道,它優先脫穎而出?

一是它位於人口稠密的北台灣,加上早期採樟腦,道路使用率高。二是他的高度位於生態最豐富的中海拔,氣候宜人,柳杉、福杉、楓香,還有日本人移種的山櫻花,林相豐富,野生動植物繁多,秋天時節,山林會出現繽紛的季節色彩;還有泰雅族祖先開闢安居,抵禦入侵者與高壓統治的人文故事。

其沿線的日本時代警官駐在所遺址,密度也是全台最高。雖然多半現在成為廢墟,仍可看出昔日駐在所的規模。這條古道的長度與交通便利性,非常適合一般民眾作為一日健行的路線。

「春天賞櫻花、夏天森林浴、秋冬看紅葉,早已是登山健行團體的季節盛事。霞喀羅古道身為第一條國家步道,不愧是一條四季皆宜,適合男女老幼的國民步道,更別說兩個登山口的秀巒與清泉,都有溫泉,可以讓人滌盡塵埃,放鬆身心呢。」 ──徐如林,《霞喀羅古道:楓火與綠金的故事》第10頁。
古道研究,讓後人看見台灣深度

其實登山健行,在台灣還是個很年輕的概念。除了原本住在山上的民族。台灣近代人走入山林,都是帶著特定的目的,且大多與經濟因素有關。像是早期是為了山產的交易,為了採集樟腦,為了山林資源而進到山區,甚至因而與原住民族衝突戰爭。開山撫番道路、理蕃道路、警備道路、隘勇線因應而生。在1930年代,山區已無衝突,這些道路,轉型成為「國民練成道路」,官方鼓勵民間登山健行,親近自然,順便鍛鍊體能。

國民政府來台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台灣的海、台灣的山林,跟著政治戒嚴而築起一道高牆,人民與山林的距離遙遠,入山過程嚴格繁複。也因為政府的管治,集體價值觀變成覺得山林很危險,不要靠近。直到近年,風氣才慢慢改變。加上林務局業務內容轉變,積極推動台灣幾條重要的古道做調查研究及維護推廣。因此,相關的研究或創作的出版品,開始慢慢出現。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楊南郡與徐如林搭檔的調查研究。他們親自多次踏查,訪問耆老,尋找蒐集文獻,比對資料,後讓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見台灣在世界的高度與深度。

或許是最好的夥伴先走一步,徐如林在書中說,她要用這本書任性地與大家告別。更因此,這4本書,私心推薦收藏。公部門出的書,通常售完要再刷再版都滿困難的。這四本是:《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霞喀羅古道:楓火與綠金的故事》。

「還有,最重要的,是我一生的摯愛與古道調查的伴侶楊南郡,他已在2年多前過世。整理遺物時,我發現一整箱與霞喀羅古道相關的資料,那是他強忍著癌末的病痛,在手術、化療與雷射治療的空檔,為我蒐集並翻譯的史料⋯⋯ 我想,最好的懷念與感謝,就是讓我們一起回到三百多年前,一起走進山區,去探訪泰雅族故鄉,分享他們千里迢遙拓展生活空間的豪情和艱辛的過程,感受他們面對外來統治者的抵抗和悲情。在這個被視為溪頭杉林與奧萬大楓紅綜合體的霞喀羅古道上,輕鬆的健行,盡情的品嘗自然與歷史的芬芳吧。」 ──徐如林,《霞喀羅古道:楓火與綠金的故事》第11頁。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3
《霞喀羅古道》一書。(攝影/謝一麟)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