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漁業三法」的重罰,看似進入政府高度監管,但歐盟黃牌解除後,台灣漁船又在2020年被美國列入「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遠洋漁業的沉痾真的掃除了嗎?
《血淚漁場》三部曲「未竟的遠洋治理」,是《報導者》對遠洋漁業的持續追蹤。2020年開始,我們陸續進到基隆崁仔頂、前鎮、東港調查,並盤點過去4年500多筆違規紀錄,發現新法上路後仍有不少船東鋌而走險,持續捕撈禁捕鯊種;加上台灣卸魚檢查量能不足,讓非法魚翅有洞可鑽,從捕撈、收購、加工、進到中下游的魚翅火鍋店,一路進到消費端。
政府努力加強監管力道,開罰兩億多元,也透過加倍觀察員人數進行監管。但過去3年,有82位觀察員離職、退訓。《報導者》訪問新聘不久卻離開的觀察員們,他們表達仍經常目睹洗魚、割鰭,必須「修正」回報的資料,最後只能黯然離開。除了台灣觀察員,我們也發現,過去10年,有4位國外觀察員的死亡與台灣遠洋漁船相關,我們訪談國際組織、上過台灣漁船的國外觀察員、死亡觀察員的家屬,試圖拼湊目前在漁船上捕撈的真相。
長達5年的追蹤,《血淚漁場》三部曲從不同視角看「後黃牌時代」的台灣遠洋實況。面對前仆後繼的國際壓力與制裁,歐盟與美國怎麼看待台灣的改革?而台灣除了違規開罰,政府與業者將如何調整遠洋漁業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