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陳培廣/劇場導演 Location:台北,大安區 Date:2017/02/07,下午5:01 Book:《人造衛星情人》,村上春樹,時報出版 錄像長度:1′12” 聲音長度:1′57”
「我跟著拆台,看著舞台上所有的佈景、道具被裝上車子,然後騎著摩托車,回到學校的工廠,看著他們被卸下,放在工廠外,車子走了。他們的未來,可能被拆解掉或丟掉,我就在那裡看著很久、很久,就在那個時候,我徹底明白劇場是朝生暮死的藝術,他不可能陪你一輩子,他最美麗的時候就是在舞台上綻放的瞬間,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覺得劇場是孤獨的藝術。」
抽著菸,低著嗓,劇場導演陳培廣幽幽說著自己大五那年、在實驗劇場完成畢業製作後的那一夜。「我其實很dark吼!哈哈,雙魚座。」菸淡淡飄散開來,他的笑也飄散了開,他說自己還好是男的,「如果是女的,大概是林黛玉,每天要葬花,每天都要生離死別一回。」
這樣的陳培廣是村上春樹的迷,自覺孤獨也善感的他,對村上作品中不斷辯詰、描繪著的人的孤獨的狀態深有所感,他認為《人造衛星情人》雖不算是村上最出色的一本,卻是陪伴他走過生命某個時點的重要作品,他這次選讀的段落,更是過去曾反覆念誦過無數次的。
「套一句村上最喜歡的、那種不厭其煩的語法來講是:藉著逐字的閱讀確認每一個字的重量,確認每一個字跟你生命中的某一個情境呼應著,彷彿藉著那種呼應,可以讓自己更加確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處境,而那個處境就是孤獨,不論你愛著人被愛著,或是沒有。」
孤獨著,卻不甘寂寞,發現自己還是有話想說。離開過劇場12年的陳培廣,在教學的世界繞了一大圈,去年又回來了。
資深一點的劇場觀眾應該還記得,在台灣劇場的黃金90年代,陳培廣所執導的《花季未了》、《寂寞芳心俱樂部》等作品,叫好叫座,他自信、自得,透過作品,總是有好多話可以說。後來的日子,所有人的生活開始被手機與網際網路宰制,進劇場看戲不再是最風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距離悄然質變…,種種糾結複雜的心緒感受,他發現自己再也說不出什麼,毅然替自己的導演生涯畫上休止符。
再復出,已是50歲的大叔,陳培廣身形英挺依舊,只是人生風景閱歷過大半,感受雖仍是孤獨,見人見事卻多了悲憫與瞭然。這陣子,他正緊鑼密鼓排練3月即將上演的《請你閉嘴》,這是改編自英國劇作家Michael Frayn的喜鬧劇《Noises Off》,故事內容講述一個不怎麼樣的劇團要搬演一部三流作品的過程。
這部作品對陳培廣意義非凡,他過去曾二度執導,但時隔多年,物換星移,在他眼中,劇中的荒謬巧合、不斷出差錯的安排與被惡整陷害的主角遭遇等,不再只停留表象的嘻笑怒罵,而是千層派那般,層疊交錯了許多,「人生經驗多了,會明白太多狀況是出於無奈,又需要太多妥協。」
其實在台灣做劇場壓力很大,需要很多妥協,不能賺錢,也未必能搏到名聲,能扣緊住人的,幾乎就是對這行業的喜愛與熱情。回看復出決定,很多朋友笑他傻氣、膽大,陳培廣也說自己分明是挖了一個坑讓自己跳,「當年好不容易跳出來、埋上坑,現在又自己挖了一個坑,再跳進去。」他苦笑, 直說不用再細想,因為興趣變工作有時就是詛咒,且需要非常小心才不至於在這一切例行中把原本對這件事的喜愛消磨掉。享受著這份詛咒,陳培廣甚至還預想了自己的死亡場景,那是朝生暮死後、大幕落下後的一方孤獨:「希望那一天的那一刻,是在我非常滿意的作品剛好演完的時候。」
聲音地圖/No.010:陳培廣
雖然如此,我大概再也回不去原來的自己了吧。到了明天我大概會變成別的人。不過周圍的人應該不會發現我已經變成和以前不同的人回到日本來。因為從外表看起來一點也沒有變。雖然如此,我心中卻有什麼已經燃燒殆盡、消滅掉了。在某個地方流著血。不知是誰,不知是什麼,正從我心中離去。低著頭,不說話。門打開了,門關上了。燈熄了。今天是對我來說的最後一天。最後一個黃昏。到天亮時,現在的我已經不在這裡。這身體將會有別人進到裡面去。
為什麼大家非要變成這麼孤獨不可呢,我這樣想。為什麼有必要變成這麼孤獨呢?有這麼多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個別都在向別人追求什麼,然而我們為什麼非要如此孤獨不可呢?為什麼?難道這個星球是以人們的寂寥為營養繼續旋轉著的嗎?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