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Long Game】

陳子軒/大谷翔平與凱特琳.克拉克──賦予新時代意義的運動肖像
大谷翔平在2024年給了所有棒球迷都難以想像的歷史性球季,以54支全壘打、59次盜壘成功,成為大聯盟歷史上首位50-50俱樂部的成員。(攝影/Ashley Landis/AP Photo)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隨著大聯盟球季賽的結束,大谷翔平給了所有棒球迷都難以想像的歷史性球季。不過是一個「復健中的投手」,他卻差一點拿下打擊三冠王,並以54支全壘打、59次盜壘成功,成為大聯盟歷史上首位50-50俱樂部的成員,首位以指定打者身分奪下年度最有價值球員應是必然的榮耀,也即將跟著道奇隊,首度在季後賽登場。

另一方面,同一年之中,在大學寫下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美國國家大學體育協會)史上得分紀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立刻無縫接軌到職業的WNBA(Women's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國國家女子籃球協會)賽場,首賽季就創下多項紀錄與最佳新人,凱特琳.克拉克(Caitlin Clark)則無疑是當今女籃第一人。

一個是來自日本東北岩手縣的日本棒球員、一個是來自美國中西部愛荷華州的白人女籃選手,但兩個人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寫美國主流運動的定義,與擴展運動迷的視野。這樣的衝擊,已經不只是2024年「現象級」的超級運動員,更已是定義一個世代的成就。

大谷,太傑出改寫棒球場上速度與力量的悖論

自從1995年野茂英雄勇闖大聯盟至今,一共有52個投手、17個野手,外加一個投打「二刀流」的大谷翔平從日本前往大聯盟,從野手與投手數量上的差別,就可以理解過往大聯盟對於日本乃至亞洲棒球員的定位,除了鈴木一朗松井秀喜之外,其他日本打者表現多半與期待間有著不小的落差。如今,大谷以兼具力量與速度的50-50俱樂部,改寫全世界對亞洲棒球員的想像。這項紀錄之所以難得,主要是因為傳統棒球觀念上,速度與力量往往是互斥的,大谷成為大聯盟歷史上23,370名球員中的唯一一人,當然值得所有加諸在他身上的讚譽。

這個史詩賽季,卻是從大谷生涯最大的危機,也就是貼身翻譯水原一平的賭博以及挪用帳戶的醜聞開始,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少了水原為他搭起的「泡泡」之後,大谷開始在球場內外更加「可見」。日前,美國知名演員羅伯洛(Rob Lowe)在上《CBS》晨間談話性節目「The Talk」時,透露一段他與大谷的小故事:當他進入休息室與當時身著短褲的大谷打招呼並表示希望能夠合照,大谷在同意之後,向羅伯洛表示希望他能稍待一分鐘;大谷隨即以全套道奇球衣正裝出現完成合影。羅伯洛認為,這表示大谷對於公眾形象的細節以及對於棒球這項運動的尊重;之後,大谷還透過球團公關向羅伯洛徵詢,是否可以在大谷自己的社群媒體上貼出兩人合照,羅伯洛說,這是在他所有認識的超級巨星中都未曾見過的謙遜,也獲得節目主持群以及社群媒體留言一致好評。

一個人打破美日棒球風格分野與日韓情仇
Fill 1
大谷翔平創下全世界棒球員難以企及的高度,與愛犬Decopin的互動則讓他增添「萌」感,展現與美國運動巨星截然不同的氣質。(攝影/Rob Leiter/MLB Photos via Getty Images)
大谷翔平創下全世界棒球員難以企及的高度,與愛犬Decopin的互動則讓他增添「萌」感,展現與美國運動巨星截然不同的氣質。(攝影/Rob Leiter/MLB Photos via Getty Images)

不論場上或場外,棒球一直是日美之間文化橋梁,但卻未有像大谷翔平那般徹底顛覆過去的程度。對於美國人來說,野茂以降的日本投手,或是鈴木一朗的安打機器、工作倫理,多少都還是「很東方」的風格,但是大谷從「二刀流」到今年(2024)54轟59盜,都是全世界棒球員難以企及的高度,如今卻是由一個來自日本、當初還被評為像高中生的男人所完成,場內外三不五時的表情包、連愛犬Decopin的各式出場都更添他的「萌」感,展現出與美國運動巨星截然不同的男性氣概,但他所創下的紀錄卻又是再陽剛不過的,他的存在與成就看似與美國主流運動敘事格格不入,但他赤子之心與大和民族內斂、自律與尊敬卻能與陽剛至極的運動成就並存不悖。

在台灣,尋找下一個「台灣之光」的任務遲遲未果,大谷的魅力就直接反映在大聯盟轉播的選擇上,週末「五台聯播」道奇隊的比賽已是常態,大谷征服全亞洲,連韓國球迷在大聯盟今年的首爾開幕系列賽中,都為他折服,消解不少日韓棒球世仇的煙硝味。

當然,社群媒體的世界裡,大谷絕非讓所有人臣服,「只」擔任指定打擊、壘包加大才能盜那麼多壘等等,都是常見的不服氣。尤其水原事件之後,幾乎每一篇關於大谷的貼文下面都少不了「bet」(賭)的雙關酸言酸語,但任何的對話與嘲諷,多少就是一種交流,酸言酸語,常常就是自身所持價值的動搖下,所產生的防衛機制。

克拉克,太優秀卻淪犯規、種族主義、恐同和厭女攻擊焦點

另一方面,凱特琳.克拉克為美國女籃帶來全新的局面,儘管27年歷史的WNBA不乏白人球星,博德(Sue Bird)桃樂西(Diana Taurasi)唐恩(Elena Delle Donne)史都華(Breanna Stewart)尤尼斯古(Sabrina Ionescu)都是叱吒風雲的球星,然而,這些前輩沒有人像克拉克帶起美國人對於女籃如此程度的關注。

在非裔美國球員占6成的WNBA裡,克拉克的表現動見觀瞻,從大學時期,美國媒體就將她與同年的瑞絲(Angel Reese)塑造成一對宿敵,兩人一路從大學糾纏到WNBA,在表現同樣亮眼的瑞絲於9月初受傷之前,年度最佳新人之爭,支持者也幾乎隨著種族的界線劃分著;同時間,一項驚人的統計數據更加深了這樣的緊張關係,全聯盟17%的惡意犯規是衝著克拉克一個人而來的,而其中8成是來自瑞絲所屬的芝加哥天空隊(Chicago Sky);而許多WNBA的資深球員也表示,這是WNBA有史以來最多種族討論的一季。

進入季後賽之後,克拉克的印第安納狂熱隊(Indiana Fever)在第一輪敗給了康乃狄克太陽隊(Connecticut Sun)而結束了她的新人賽季,但兩隊第一戰,克拉克在卡林頓(DiJonai Carrington)貼身防守下,眼眶被戳了一記,造成克拉克清晰可見的黑眼圈。故意與否,又成了從主流到社群媒體人人參戰的混亂風向,WNBA球員工會甚至出面譴責《今日美國報》(USA Today)記者布瑞能(Christine Brennan)的報導,認為她「將職業運動員誘導到假議題上,並煽動社群媒體上的種族主義、恐同和厭女的仇恨言論」。

Fill 1
2024年9月22日,克拉克(左)在WNBA季後賽首輪第一場比賽中發動快攻。她在大學與職籃新人賽季中的精彩表現,帶動美國人對女籃的關注。(攝影/M. Anthony Nesmith/Icon Sportswire via AP Images)
2024年9月22日,克拉克(左)在WNBA季後賽首輪第一場比賽中發動快攻。她在大學與職籃新人賽季中的精彩表現,帶動美國人對女籃的關注。(攝影/M. Anthony Nesmith/Icon Sportswire via AP Images)
兩位「現象級選手」挑起了美國種族敏感神經

亞裔也好,女人也好,過往並非美國主流運動敘事的主體,如今在大谷翔平與克拉克的表現下,多了許多不同的視角,也給予這兩位運動員截然不同的時代意義,卻也挑起了美國種族敏感神經。北美的主要職業運動當中,除了冰球仍以白人男性絕對主宰(97%),棒球則以白人6成、拉丁裔3成、非裔加亞裔1成;至於籃球,7成是非裔球員、美式足球也有5成,顯見非裔主宰了這兩項運動。各項運動族裔組成的背後,充滿了社會歷史背景,難以一概而論,如果再加入性別的面向,無疑更加複雜。

WNBA在2024年克拉克、瑞絲、布林克(Cameron Brink)傑克森(Rickea Jackson)等超新星世代下,收視率屢創新紀錄,季後賽第一輪狂熱與太陽第一戰安排在週日下午,與收視率不動王者NFL(國家美式足球聯盟)正面對決時,都能為轉播的《ESPN》寫下多項收視紀錄,並且已經是去年WNBA總冠軍賽2倍的收視人口。克拉克的登場,讓女籃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但也帶進許多新的女籃球迷,他們對於原先WNBA的生態、甚至激烈肢體接觸的風格並不熟悉,也因為這樣的不熟悉,衝擊了原先習以為常的敘事甚至潛規則。同樣的,大谷翔平身上所體現著日本人日常的人格特質、那麼「不傳統」的明星特質,也衝擊著美國球迷對於棒球、運動、甚至陽剛特質的定義。

社群媒體的多元時代下,沒有任何人、任何運動明星可以享有至高無上的崇敬,即便如大谷、克拉克不世出的才華,勢必都會引發不同聲音,但這就是當下運動員的時代意義。值得後續觀察的是,當克拉克本身在WNBA的存在,就是一場如影隨形的種族爭論時,大谷則以一個外國人之姿,不涉入任何形式的政治議題,彷彿如同美國社會亞裔「模範少數」的幽微身影,但就算他們無意涉入其中,在這時代下,仍會背負各種身分認同的投射以及可能的衝突。

【Long Game】專欄介紹

運動,是一種文明的演進,在規範與框架之下,將野性的競爭與衝突升華為力與美的技藝。

運動,也是一種經濟的刺激,隨著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本巿場發展,串接庶民消費與高端精品。

運動,更是國族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交鋒,在集體榮光共感底下,不斷思辯競技最核心的精神與意義。

運動的社會性,與社會的運動性,是一場永恆的「長盤制」(Long Game),人類的愛恨情仇,喧囂歡愉,當代價值,將天荒地老戰鬥與論證下去。

Long Game,《報導者》的運動專欄,由研究專長為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的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美國職棒MLB球評陳子軒執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