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獨立書店生與死】
繼上半年關掉6家店之後,日前誠品又宣布下半年將再關掉3家店,分別是:中壢SOGO店、台北車站捷運店以及北市東湖店。消息一出,不可避免又在網路上引爆一波「書店關店危機」。看在我這個剛剛重開書店不到一個月的人眼裡,還是覺得:誠品自疫情爆發以來所做的關閉10家店(包含深圳店)的決定,實在與書業整體的書店關店危機沒有太大關係,這只是大書店藉著疫情調整自己的體質罷了。
換言之,我認為並不是書業環境已經惡劣到了某種地步,逼得誠品非得以關店做為手段來因應緊急危機(如果是,就不只是書店關店危機而已了),而只是誠品趁著疫情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改變自己的企業體質罷了。
但這件事還是有其重要性,因為誠品是國內書業最大實體通路,一下關閉10家店一定會對書業造成影響,縱使誠品聲稱10家店的營業面積合計只佔誠品總體營業面積的3%,但實際的影響絕對不是只有那量化的3%而已,還有許多無法量化的影響被忽略了。
比如10家店的店員裡一定有相當的人數要失業了,誠品圖書採購的總量一定也會減少,可能不只3%而已。出版社平均每本首刷的量已經降到非常低(據台經院的出版產業調查報告,這個數據最近幾年平均都只有1,000本上下),如果誠品又減少採購量,出版社一定也會承受相當的打擊。各出版社如何因應,就要看之後一段時間的實際變化了。
至於原本這10家店所各自擁有的老顧客們,也被迫得改變購書習慣,在沒有新書店開設的情況下,可能有一部分轉為網路購書,或者減少購書數量或頻率,或者改到較遠的其他實體書店去了。
這些改變有時會造成危機,有時也可能會形成轉機,端看你怎麼評估、怎麼選擇、怎麼因應。
相形之下,像台北市仁愛路的「亞典藝術書店」、西門町的「電光影裡書店」這樣的獨立書店關店,才真正是書店關店危機的例子。
卅年歷史的亞典藝術書店與誠品書店同於1989年開始成立,雖於2017年暫時歇業了半年多,後又在書迷的支持下重新開業,但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實在無法繼續下去,只能關店。「電光影裡書店」是近兩年才成立的書店,店主蒲鋒是移民來台的香港影評人,書店開在西門町一方面跟電影產業接近,另方面則是考量到香港人來台的旅遊行程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會來西門町,結果因為疫情,來台旅遊的香港人幾乎全部消失了,這是我所知道受疫情影響最直接的例子。
獨立書店的關店和誠品的關店其實無法一概而論,大書店可以趁疫情大刀闊斧調整體質,小書店沒有多少調整空間只能選擇關店或苦撐,但誠品的關店是否也給一些小書店帶來機會呢?我自己就認為,自誠品士林店關店之後,台北市自圓山以北的士林、北投是個最大的空缺,一度最遠要到淡水才有獨立書店(無論如河獨立書店),所以選擇投入,雖然書業整體環境窘迫不佳,但我還是覺得北區是個機會;而前文提到的「電光影裡書店」,據我所知也有台灣人願意接手,如果不以來台香港人做為目標消費群的話,或許還是有機會繼續下去。
除此之外,位於北市信義路上、大安森林公園旁的真書軒也傳出將由青鳥書店接手經營,並將改名為「森大青鳥」。不必只有關店一途,交由其他有心人來接手,這是否也算是獨立書店的一種調整方式?
位在捷運中山站的浮光書店,也將在附近巷子裡再開一家獨立書店,名喚「春秋」。都知道書業嚴峻,今年加上疫情是更見嚴峻,但縱然關了不少店也還是有人開新店,是真的書業有轉機嗎?恐怕也不是,是大書店調整體質,小書店只是見機行事。
真正的危機還是在這樣的變動時刻,網路書店從博客來、PChome到momo書店似有開始新一輪的割喉折扣戰產生,尤其後者來勢洶洶,又是滿額再折、又是各種回饋加贈品,原本書業的利潤結構就在一輪又一輪的折扣戰下被扭曲到不行。誠品把實體通路關閉,同時轉身去發展網路事業,屆時會不會再引爆一波書價大逃殺就不得而知了,但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機率還挺大。
台灣書業最大的危機就是大通路一而再、再而三地拼折扣,好像沒折扣就不會賣書了,或者沒折扣書就賣不出去了,書的價格一殺再殺,書的價值則愈來愈不堪聞問,這真的是做生意的正常方式嗎?就算適合一般商品,但適合書籍這樣的文化商品嗎?折扣戰對書業的不良影響不用研究、不用理會嗎?這些問題不用思考嗎?這樣下去書業還有未來嗎?
淡江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楊宗翰在受訪時就再次強調,「圖書統一定價制度」(文化部定名為「新書售價規範」)經過長期研議早有定論,文化部卻遲遲沒有行動,這才是當務之急;縱然反對者仍然振振有詞,但是政策研議的結果又不是死的,有許多配套措施是可以同步施行,可以降低對讀者消費的衝擊,這些議題已經討論了十多年,但政府似乎只滿足於發放各種券,真正對產業健全有幫助的政策卻不敢實施,這不是書業最大危機什麼才是?
就在上週,有二件關於獨立書店的消息我認為是重要大事,但是並沒有受到足夠的注目,一是苗栗苑裡的「掀冊店」和「苗栗肢體傷殘自強協會」的社工合作,成為苑裡的社區喘息咖啡廳。一是淡水的「無論如河獨立書店」克服重重行政手續的困難,終於正式成立了居家護理所,這兩件事都是獨立書店提供社區醫療照護的特殊案例,尤其是後者甚至可說是全球首例!大大地擴展了台灣獨立書店的各種可能性。在書業整體環境如此慘淡的情況下,我們獨立書店店主們的心思跟能量都堅韌地不可思議,這才是我們能一步一步前進的動力啊!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前不久在一次「出版人小聚」擔任講者,宣告「出版是數位社會的戰略性產業」,同時她還說:「數位社會是創新型社會,其根本便是文化力;要迎向創新性社會,創作與知識生產才是根本,而出版產業是數位社會的戰略性產業。」在這樣的視野下,推動了許多項與出版相關的重要政策,包括成立文策院、試辦公共出借權、推動圖書銷售免營業稅、支持數位出版平台發展、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等。
另外一位前文化部長、也是第一任文化部長龍應台,則為了支持前不久傳出要收店的金石堂潮州店,特地來到該店舉辦她的新小說《大武山下》的簽書會,吸引上百人到場,另一家誠品屏東店也受到帶動效應,售出上百本龍應台新小說,在誠品內部的銷量排行僅次於誠品信義店,有媒體報導稱這是「一本書救了屏東兩家書店」。事實上龍部長在任期間非常關注獨立書店的發展,現今文化部的多項補助方案都是在龍部長任內研擬實施,且不論在朝或在野,她對於獨立書店及出版業的關注及支持都可謂不遺餘力。
前後任文化部長都對書店、出版業有相當的關注,也都曾拿出實際的政策支持,然而書業仍然險峻,期望現任文化部長在發放「藝fun券」一項之外,能夠更加關注出版業的發展及變化,提出更能有助於產業健全的政策。
獨立書店已是台灣重要的文化景觀,不少人前仆後繼打造各式小而美的書屋;然而,一間間獨立書店走入歷史,卻又彰顯非主流文化生態的困境。無論如何,獨立書店已是觀察台灣文化活力的重要指標。
「獨立書店生與死」專欄邀請前「有河book」書店店主、友善書業合作社前理事主席詹正德執筆,每月一篇在週末與讀者相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