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悠瑪事故追蹤報導──太魯閣、普悠瑪誤東部10年
【效應篇】普悠瑪事故後,台東孩子何時等來下一個張加穎老師?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普悠瑪號翻車事故對台東卑南國中造成巨大傷害,5名師生不幸罹難,孩子們的創傷仍在悲傷輔導中慢慢修復。然而,在長年師資難招聘的台東,一次痛失2名年輕教師的衝擊,更是沉重的損失,特別是失去一位難得自願下鄉教英文的張加穎老師。

事故後我們訪談卑南師生,一名學生對我們說:「很高興張老師自願來到偏鄉教英文,她是我的榜樣。」連台東的孩子心裡都明白,要再碰到下一個願意克服交通等不便、來到偏鄉執教的「張加穎老師」,多麼難!

2018年10月21日普悠瑪號翻覆事件,釀成18人死亡、190人受傷,台東卑南國中25名師生赴韓進行文化學術參訪交流而搭上這班事故列車,3名學生、2名老師不幸喪生。九年級的呂妤恩,是當天倖存的學生之一,14歲的年紀就與生死交會,事故後一人獨處時,想起離去的同學和老師的身影,常不斷自責、哭泣,足足2個多月,才逐漸走出陰影、有了笑容。

「走出創傷最好的方法便是打開手機,和平常一樣傳line給學弟妹、老師們,或是一如往常談著如何相處、互動,如同他們未曾離開。」歷經災難,讓呂妤恩像是一夕長大。她提到,最讓她最不捨的是就是張加穎老師,「張老師是我進入卑南國中後第一位接觸到的、也是影響我最深的老師。」

31歲的張加穎原本可選擇在城市工作,但來到台東參加考試,在卑南國中當了5年的英文老師。「就算很多學生對英文沒興趣或學得較慢,但張老師會想各種方法引發大家的興趣,」有一陣子還用糖果來鼓勵大家,「大家都愛吃糖果吧!」呂妤恩細數和老師相處的時光。

「我真的很感謝張老師能來到偏鄉教我們英文。」小小年紀的呂妤恩也知道,在她所住的台東,要有一位願意前來、又那麼投入的老師,真的很難得。

總是擔心老師回故鄉,沒想到是這樣走了

年輕人要出走台東,很輕易。但要吸引一個年輕人,來到台東、甚至長年留下來工作或發展,極難。

「來到台東的外地老師,回家一趟等於一天時間沒了,」曾任卑南國中老師的徐睿宏提到,張加穎生前曾告訴他「在畢業後就以偏鄉教學為職志」,即便學生們對英文興趣缺缺,她卻從未萌生離開的念頭,還鼓勵其他老師訓練學生們朗讀、演講,凝聚大家的力量輔導學生,「真的非常佩服她。」

從今而後 你就是 台東教育的一幅水墨畫 你的笑 淡而彌遠 有如水墨的氣色 悠遠而 入韻

在卑南國中兼課教寫詩、散文的徐慶東,以一首「那水墨氣色的笑」小詩悼念曾和他共事的張加穎。提起張加穎,徐慶東忍不住淚,「她總是默默陪學生們、待人親切有禮。」每回他在教務處等待上課時間時,張加穎總會跑來問候、安排他稍作休息,「聽說她原本預計去年出國進修,但因個人因素外,也答應學生多留一年,」卻不幸搭上死亡班車,令他非常不捨。

呂妤恩說,過去她和其他同學最擔心的是,從高雄來、對他們照顧無微不至的張加穎老師有天會離開(出國或去別的學校),但沒想到,老師是以這個方式「走了」。

Fill 1
普悠瑪、台東、台鐵
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金崙村的賓茂國中上課情形。(攝影/蘇威銘)

徐慶東感慨,教書多年,也看過願意付出的老師,不管路途多遠、學校多遠都願意來,或任職後愛上學生的單純及環境。但他直言,對東部人或投身東部的人來說,沒有完善的交通相當不公平,當地人要出遠門不容易,外地人返鄉也困難,「要多久才能又碰上一位像張加穎的外地老師,克服交通等不便,投身偏鄉教育?」

同樣來自高雄的卑南國中教務主任孔文君嘆道:「要出一趟台東真的非常麻煩。」已在台東結婚生子、定居的她提及,平日往返高雄的票還算好買,但假日也要跟著大家深夜12點起床訂票,若要到台北開會,不管假日或平日都得提早訂,尤其是花蓮到台北段最難買。

同樣從外地來的台東賓茂國中校長洪文政感觸也很深。洪文政是師範大學最後一屆公費生,22年前隻身到台東鹿野國中任教,家住桃園的他,每回返家總是得搶車票,加上生活也較為不便,「來的第一年始終想著趕緊調回桃園。」不過,隨著學校賦予行政職,他慢慢發覺小學校裡,每一位老師擔任極重的責任,每一個作為都有機會改變學生。他在當初任教的鹿野國中成立籃球隊,引發學生們對運動的熱忱及進步,回收的成就與價值更具意義,才慢慢打消了離開的念頭。

交通的問題不只困擾老師,洪文政目前待的賓茂國中也有棒球隊。他提到,隊上有4名來自台北的學生,因熱愛棒球而加入學校的棒球隊,每逢過年過節返回台北,他們的父母親也跟著緊張,在台北等在電腦前,時間一到立即搶票;很多時候搶不到,只能讓學生提早回家、晚一點回學校。學校老師經常希望帶球隊或其他社團學生們到外地交流,因距離遠,每回也是由老師算好時間訂票,老師們不希望因為交通上的麻煩,剝奪了學生們參訪、學習的權利。

Fill 1
普悠瑪、台東、台鐵
台東賓茂國中棒球隊。(攝影/蘇威銘)
中小學教師流動率最高的地方

「老師你會再回來嗎?」是偏鄉孩子常有的憂慮與疑問。

調來的少、調走的多,招聘老師難、留下老師更難。 洪文政分析,台東師資的流動率過去平均約待3年離開,現在因少子化影響,正式師資缺額少,停留相對較長,大約7~8年異動,賓茂國中雖位於原住民鄉鎮,但因靠近台東金崙車站,交通相對於其他學校方便一些,但也因此沒有山地鄉學校加給,留人也不容易。

孔文君提到,偏鄉要找到自願的老師真的不容易,「接近台東市區的學校,往往三招才招聘得到正式老師,相較流動率小,愈是交通更不便的地區,尤其綠島、蘭嶼離島,搞不好第七招、第八招都有可能。」老師難聘、流動率高,也影響學生的學習。

卑南國中在普悠瑪號意外中痛失兩位好老師,缺額先由代課老師補齊,下個學年度才能視整年度的狀況,調整是否需要招聘正式老師。

但總以代課老師補缺,讓孩子受教更不穩定;而沒有正式缺額,更難吸引有心的老師來。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根據台東縣政府教育處提供資料顯示,台東縣國中小學校教師編制員額逾2,000名,外地老師佔21.9%,其中代課老師約300多名,代課老師控管比率為14%,比教育部希望的8%高。根據教育部國教署2017年統計資料顯示,台東縣的國中小教師流動率為3.55%,是全國第一高。

台東縣政府教育處處長林政宏分析,受人口外移及少子化影響,若招聘過多正式教師卻又碰上減班,產生的超額教師問題較難處理,一般來說,缺額多半會補齊,他也坦言,「問題在於流動率較高。」

中小學教師流動率最高5縣巿

根據台東縣去年度(2018)最新統計,國中教師調出有21人,調入台東有7人,國小教師調出台東的有35人,調入29人。林政宏說,「調出比調入者多」是多年來台東的現象,多數老師當然希望回到自己家鄉服務或往大都市發展,「偏遠地區要吸引有志老師前來,前提是營造整體的生活環境,以及便利的交通,讓更多老師願意留在台東。」

她,每週得繞半個台灣回家團聚
Fill 1
普悠瑪、台鐵、吳佳潔
台東賓茂國中特教老師吳佳潔,為了週末假日和家人團聚,每月花在交通費的金額幾佔月薪五分之一,時間成本更是難以估計。(攝影/蘇威銘)

一位外地老師投入東部學校,要有多強大的毅力、耗費多少成本?在賓茂國中服務5年多的特教老師吳佳潔,幾乎每一星期就要環繞台灣半圈、甚至利用轉換班車的空檔進行「車站省親」,才能與家人團聚。

33歲的吳佳潔是台南人,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畢業後在台南當了3年的特教班代理老師,5年半前爭取正式特教老師缺額,但在台南的甄試僅獲備取,後來參加台東縣聯招順利錄取。吳佳潔剛到台東時尚未結婚,也很喜歡台東自然純淨的環境,一切都很新鮮。

婚前,週末她還能與當時的男友相約在高雄碰面、約會。2年前結婚後,先生工作地在新竹,她啟動每週繞半個台灣的模式──每到週五先趕搭台東金崙車站4點19分的火車,約3小時抵達高雄新左營,再轉搭高鐵至新竹,每次回家已是晚上9點多。有回,先生到台北開會,她買了普悠瑪車票赴台北碰面,但台東市到金崙站晚間7點多後沒有車班,回程也只有捨棄搭普悠瑪到台東市,而是搭高鐵到高雄,再轉搭台鐵回到台東金崙,「體力真的吃不消。」

「探視公婆與父母也須長途跋涉,」吳佳潔說,有時她利用週五回新竹的中途,先在高鐵嘉義站下車,而住在台南白河的父母會帶著晚餐到車站省親,吃飯、喝咖啡、聊天,之後再改搭另一班高鐵到新竹。若要返回南投公婆家,通常會先至新竹與先生會合,再一起搭車回南投。

每逢午夜經常一人思考著未來,難免心情低落,雖然吳佳潔也感嘆偏鄉留住老師不易,不僅距離遠,還有生活不便或發展性等問題,和她同年來到台東的6位特教老師目前僅剩下她一人,多半調回家鄉或因其他因素離職,每回看到人事異動都會令她心裡難過與焦急。有一位學長當初和她一起考台東特教老師,過了初試筆試後,便決定不再參與複試,理由不外乎太遠,而今這名學長已如願在西部學校任教。

擔任特教老師的吳佳潔月薪5萬多元,每月花在交通費至少就要1萬2,立刻少掉五分之一。先生、父母與公婆都催促著她趕緊回鄉。

「我真的很喜歡台東的環境,但距離真的太遠,交通耗費太多時間及金錢,」長年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中拉扯,吳佳潔不諱言,尋找西部學校的特教缺額,現在成了她及家人多年來的重要功課。

政府解方開錯藥?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提到,全教總看到的偏鄉教師狀況是,擁有熱誠的教師願意前進偏鄉,但當有家庭、子女後,考量長輩就醫或子女就學,往往會迫於現實轉調回都市,真正實際在偏鄉落地生根的是少數。

如何把老師留下來?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指出,2017年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針對學校教育措施、寬列經費、彈性運用人事及提高教師福利措施等方式,協助偏鄉學校解決問題,另外,也會針對偏鄉學校進行行政減量以及充實行政人力,盡量讓偏鄉老師專心教學,減輕行政上的負擔。

但張旭政指出,偏鄉生活條件與進修都不如都市方便,「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提供校長與教師特別獎勵以及久任獎金,鼓勵前往偏鄉服務的校長及教師,但金額不可能高達2、3萬元,鼓勵的精神大於實質。況且,實際遭遇的狀況是「如果可以自掏腰包轉調,很多老師願意這麼做」,長期下來偏鄉留下熱情老師的數量不是沒有,只是很稀少。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祕書長劉欽旭進一步指出,政府對於偏鄉留下老師的難題是「問錯診、也給錯藥」,以目前師資培育人數高於每年開出的教師缺額,只要開出正式老師缺額,聘到老師的機會並不低;問題在於,各縣市為了預防少子化帶來的教師超額,控管教師缺額,導致偏鄉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不定期契約的代理代課教師因應,往往一有老師離開,學生又要換老師,根本問題未解。

劉欽旭分析,表面上偏鄉教師流動率高,但仔細分析原因,正式老師反而流動率低,流動率高的是一年一聘的定期契約教師,原本政府好意要讓偏鄉有更多師資提升教學品質,但這樣好意成了壞影響,聘期一到就離開反而增加流動頻率,因此他建議,偏鄉需要的是真正的教師員額而不是補充人力,政府給偏鄉實際的正式教師缺額,相信還是能留下願意的熱情教師。

另一個思考:把台東遊子找回來
Fill 1
普悠瑪、台鐵、曾世杰
常需北上開會的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曾世杰,現在幾乎改搭飛機出入台東。他呼籲台東應規劃退休產業,完善醫療與交通設施,努力把離開的人找回來。(攝影/蘇威銘)

交通障礙對東部發展的另一個隱形傷害是,包括教師、醫師或各種專業人員在職教育或各種會議,幾乎都選擇在西部地區舉行,東部人員參加不易,有時也讓年輕從業人員心慌。

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曾世杰指出,以他任教的台東師範學院為例,95%為外地學生,「學生們雖然喜歡台東的生活與自然,但考量前景與交通,他們選擇在畢業後如候鳥般在寒暑假回台東短期旅遊,真正想留下來教書的並不多。」

曾世杰長年關注特殊教育,也是國內這個領域重要的倡議者與學者,常常需要北上開會,現在為了方便、節省時間,幾乎改搭飛機出入台東。他提起,有回搭飛機赴台北開會,回程時卻碰上台東大雨,飛機震得嚇人,還在綠島上空盤旋10幾分鐘,因考量飛機快沒油,又返回台北松山機場降落;事情還沒結束,全機的人趕著回台東的,大家選擇改搭台鐵,不過,有些人幸運買到一張台北到瑞穗或鳳林車票,再想辦法回台東,有些人根本買不到,他也從蘇澳、花蓮再接回台東,原本一趟50分鐘飛航時間,卻搭了2個多小時,「搞死人。」

近年來台北開會次數漸漸減少,曾世杰直言,主辦單位邀台東學者出席,交通成本也高,「有些就漸漸不邀請了。」

交通不便,無形中阻隔了花東發展。根據內政部統計,台東縣和花蓮縣2011~2017年人口外移累積流失了5,783和5,167人,人口持續向大都會流動,讓城鄉發展失衡;除了交通,工作機會少、產業有限等均為複雜的伴隨因素。

曾世杰認為,東部的交通問題恐怕不是短時間能獲得解套,要讓學校培育的優秀人才能留在台東服務,「鼓勵花東本地學生留在台東就學、服務,也免去離鄉背井的艱辛,應該是政府要推動的目標。」

「西部人每天都在喊著飽受空氣汙染之苦,但台東天空幾乎每天湛藍。」東部有著人人稱羨的天然環境,人不用多,曾世杰談到若能好好規劃,有利於產業發展,更能把人找回來。

曾世杰認為,「台北市捷運花了4千億建造,造就了無數的就業機會與人口湧入,倘若有這4千億的利息,已能讓台東縣永續發展。」都會區人口匯集,外地遊子返鄉潮讓交通運量負荷極大,就像現在每逢過節返鄉台鐵東部線運輸的壓力。他以人口總數8千多萬、是歐盟之冠的德國為例,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巿很少,國家積極推展中小型規模城鎮,發展具有特色的產業,創造當地就業機會,更不需要花大錢建設交通。他舉例,若台東20多萬人口規模,規劃退休產業,完善醫療與交通設施,就能努力把離開的人找回來。

在地創生、引導年輕人口回流城鎮,台灣不是沒有提過。甫去任的行政院院長賴清德即曾宣誓,2019年要全面啟動,國發會更盤點出39個中央計畫,要求每項都必須保留10%的金額給地方創生,也特別強調要著力學校端,整合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USR)」、「多元培力就業計畫」等專案,系統性地培育地方創生人才,為鄉村注入生機。

但計畫才敲鑼打鼓不久,執政黨2018年選舉大敗,內閣總辭、換人領軍。地方創生是否真能實踐?或者還會推行?都充滿問號。農曆春節後、寒假結束,東部孩子們就要回到學校裡去,他們擔心的是,老師是否也換人了?

Fill 1
普悠瑪、台東、台鐵
台鐵列車行經花東線風景。(攝影/蘇威銘)

敬愛的張加穎老師以最讓學生心痛的方式離開,呂妤恩決定用她自己的方式留住對老師的記憶。她對我們說,自己要以考上台師大為目標,將來也要當個英文老師,「張加穎老師是我的榜樣,我以後也要像她一樣回到台東當英文老師,返鄉教導更多學弟妹。」

孩子下定決心了,官府裡的大人們呢?

【番外篇】用生命搭火車,曾世杰促成北東癌症醫療合作

對故鄉的熱愛、對偏鄉的熱情,或許可以讓老師克服交通的不便,但家人緊急就醫時買不到票的苦,卻彷彿成了這些熱血教師留鄉的「懲罰」。

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曾世杰,在花東成長、半生守護東部學子,2011年送癌末妻子就醫的經歷,卻成了他生命最黑暗的一夜。

「真的好辛苦喔!」他回憶,那時也是在年節的前夕,已胃癌末期的太太必須北上就醫,儘管台北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已安排好手術日期,但通知他們時,根本買不到火車票。「我平常最討厭動用關係,這時刻,迫使我必須做我最討厭的事,輾轉找了關係買到台鐵車票。」但他買到的還不是到台北的車票,而是帶著孱弱的太太和兩個孩子,先搭台鐵到高雄、再轉高鐵到台北,「到高雄時,太太已經體力不支了,我們還得先找地方休息,才去轉高鐵。」

此後為了帶太太前往台北和信醫院化療,曾世杰一家人開始往返台北、台東的生活。對於西部人來說,去醫院很方便,有時醫院因有緊急傷病取消或延後化療時間,也可以隨時配合;但東部人「不是說去、就可以去得到」,如果醫院改期或延後,就是一連串的災難。

如果太太週一化療,他們前一個週六就會先北上休息,有時臨時通知取消化療或改期,「到底要先回台東等,還是留在台北?」曾世杰忍不住寫信到和信醫院的院長信箱,表達東部人就醫往返的辛苦過程。

「很感謝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立即回信,」曾世杰的這封信因而促成了和信醫院與台東基督教醫院的「無接縫癌症醫療」的計畫。和信醫院派1~2位護理師到台東基督教醫院駐點,就近提供癌症病人諮詢和轉介的服務,台東轉診到和信醫院的病患也優先安排診治。盧俊義牧師獲悉後,大力支持、協助募款。

曾世杰形容,和信醫院團隊事先會掌握台東的患者搭乘哪一班飛機?幾點抵達?隨時準備接待病患,「東部去的患者都是VIP。」

2012年9月,這項計畫啟動。和信派駐兩名護理師先在台東基督教醫院建立據點,成立「癌症諮詢室」,駐點照顧曾在和信醫院治療過的癌症病患;隔年,和信協助培訓東基血液腫瘤科醫師劉漢鼎,讓東基也有了自己的癌症門診和住院醫療。

愈是緊急的時刻,愈感受到台東的遙遠。曾世杰感嘆:「我們(東部人)是用生命在搭火車,而且這不是一次而已,每一次都在三更半夜搶票。」住在花東50幾年,從小就是這樣,「永遠都沒改變,幾乎麻木。」要改變什麼,寄望政府好難,只能靠自己。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