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故事〉

馬雨辰/空間的迴返與精神的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及育英幼稚園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在偏鄉一隅,凝結的醫療與教育空間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1961年,匈牙利籍的天主教神父葉由根與修士晁金名在嘉義鹿草的西井村創建了聖家醫院及育英幼稚園,緊鄰作為該地信仰中心的天主堂旁,兩地同時承接了當地醫療與教育功能的角色。

在偏鄉的一角,醫院與幼稚園不以營利為導向:負責看診的葉神父與配藥的晁修士為在地居民提供了免費的醫療資源與場域,而幼稚園也在期間為鹿草鄉的孩童提供了最初階的教育空間。直到1974年,葉神父轉往新竹服務,聖家醫院才交由晁修士負責。

由於晁修士僅有藥劑師身分,因此在葉神父離開後,他商請國軍野地醫院的醫師協助看診。但至1981年左右,台灣經濟起飛,大型醫院開始設立,醫師的薪資也跟著調漲,聖家醫院至後期已無足夠的經費聘請其他醫師協助看診。而後,市區的醫療資源漸增,相較簡陋的聖家醫院也就在市區、鄉鎮交通日益改善的情況下,於1996年宣告關閉;2012年,育英幼稚園也因教會收支無法平衡,而宣告中止。

昔日作為當地重要教育及醫療功能的空間,如今卻成為了鹿草中心的一塊廢墟。直至今日,關閉的25年間,曾有幾次傳聞此地將計劃重新整頓,最後卻也受限各方因素而未果。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隔世的對話,以公民精神重啟空間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2006年,身為嘉義人的蕭英偉,與幾位高中友人不約而同在30歲回到家鄉。2018年,他們一同創辦了關愛故鄉公共服務協會。2020年,蕭英偉等人的團隊在教育單位的邀請下,於鹿草當地尋找辦學空間;就在尋覓據點的過程中,無意間瞥見了位在巷弄中的教堂牌坊。因緣際會之下,他們透過認識的天主教徒黃瑛瑛,得知聖家醫院及育英幼稚園的歷史,隨後便與教會聯絡商討,獲得應允,決心重啟整頓。

2021年是重新整頓的開端。協會號召了嘉義在地的志工一同協助整理環境,期間亦有許多過去的教友與現職的醫師、護理師耳聞,前來拜訪,支援藥物整理的辨別。目前除了進行現有文物的保存,也透過與當地建築師的合作,進行建築物體的評估與整修,接續當年神父與修士的精神,希冀將該空間轉而作為「醫療博物館」、「在宅醫療基地」及「大專青年營隊基地」。

成員們坦言,雖然本身的宗教信仰不同,但對於這個地方,除了想做到保存歷史的痕跡以外,在嘉義人口邁向高齡化與青壯年人口外流的趨向裡,希望透過這樣的行動,延續當年神父的公民精神,嘗試替當地梳理出一條新的路徑。

4月初,再度爆發的疫情,使得階段性的整理任務處於停滯狀態;而如今,邁入7月上旬,疫情趨緩,鹿草醫院即將再度打開整頓的大門。

一個無人的陽光午後,推開塵封已久的大鐵門,遊走在每個空間的當下,可以感受到它所帶來的寧靜。在不斷推進的時序中,對比一旁國小孩童們的嬉鬧聲,這裡似乎具有某種神性,努力地對抗時間的洪流,不讓一切隨之崩塌,等待一個好的時刻,重新展露一切。

「人生在世,地方若有所建樹,雖逝猶生。」

一位成員精準的話語,描摹了這個地方的狀態與樣貌。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Fill 1
馬雨辰、空間、迴返、精神、再現、嘉義、鹿草、聖家貧民醫院、育英幼稚園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