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訪談

萬物皆有時──莊媖智攝影書《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a time to weep and a time to laugh, 哭有時,笑有時; a time to mourn and a time to dance, 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and a time to gather them,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 a time to embrace and a time to refrain from embracing. 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訓道篇》3:1,4-5(Ecclesiastes 3:1, 4-5)
Fill 1
萬物皆有時、莊媖智、攝影書、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Fill 1
萬物皆有時、莊媖智、攝影書、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拿在手上的,是來自過去3年的時間;石頭被安置在封面的一角,跟時間對角相望,默默,卻微微發光;靜靜,卻沉甸甸。這本書大部分照片是2018~2020年間拍攝於新北市新莊的頤福園,其他的照片則拍攝於彰化靜山靈修中心,是一段關於台灣天主教耶穌會高齡神父在人世最後的旅程,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禱告、做彌撒、用餐、復健,期盼上帝來接他們的時刻。

這是莊媖智的第二本攝影書,攝影是她平衡生活與自身的餘興活動,但這樣的餘興活動足以讓許多影像創作者感到汗顏。投身於忙碌的公共衛生研究、講學之外,莊媖智基於對人性與群體探索的喜愛,運用進入社區做田野的能力,展開一個又一個的拍攝計畫。她的朋友、也是攝影師的吳孟真提到:

「在她百般忙碌的平日工作之外,仍然能夠在沒有任何外力主導,或展演、比賽等目的之前提下,持續不斷地投入於其所關注之主題,並實踐其拍攝和出版計畫,而且每次就是2、3年以上,這是一位真正的創作者才會展露的行為和精神。」

在拍攝期間,出現許多讓計畫中止的事件,但莊媖智忠於自己、全力以赴,不停回到自身處境,跟自己推敲對話。「在嚴謹和自由間穿梭,編織研究和創作時間,在看似衝突的過程中,試著找到平衡和激盪兩者,產生屬於她自己的東西,」她的朋友王孟心這樣形容。吳孟真指出,「她照片裡特有的安靜氣質,有一部分來自於她不願張揚的性格,另一方面則受到神祕學的影響,其中後者潛移默化而成影像中許多不可言說,需觀者自行領會的抽象線索。」

莊媖智在過程中反覆思考用怎樣的母題(motif)作為串接,例如光明與黑暗、樹木與石頭、模糊的疆界、有靈魂落腳的土地等等。用留白、一幅畫的古典範式,在許多神父陸續離世,在心理、身體和人際關係消融解離,在身處幽冥的地底,不知該往哪裡去時,用這些照片紀念她和神父們一起等待的時光。與她熟識超過30年的楊鈴慧從中也看見更鮮明的莊媖智,情感更豐沛的莊媖智。

Fill 1
萬物皆有時、莊媖智、攝影書、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Fill 1
萬物皆有時、莊媖智、攝影書、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Fill 1
萬物皆有時、莊媖智、攝影書、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Fill 1
萬物皆有時、莊媖智、攝影書、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報導者(以下簡稱報):妳在個人網站上寫了這一句話「長期以攝影來關注特殊社群之文化樣貌和生活處境」,其後提到《西門時刻》(2012-2016)《A Time to Scatter Stones》(2018-2021)兩套作品。從表面上看起來是極為不同的內容,妳卻將這兩套作品囊括在那個句的概念之下,想知道妳會如何陳述這兩套作品實質上、內涵上與那句話的關連?

莊媖智(以下簡稱莊):因為我是社區健康的背景,所以好像自然而然會喜歡到一個和自己很不一樣的地方,想知道那裡的人在做什麼。但工作上,比較是以問題導向來接觸一個地方;攝影就是純粹喜歡、想知道。

從一開始接觸攝影,就是運用自己進社區做田野的能力和不同人互動,從東帕羅奧圖(East Palo Alto)、到木柵、到西門町、到好融藝街區計畫、到嘉義眷舍,大概都是如此,如果真的要說如何「關注特殊社群之文化樣貌和生活處境」,比較確切的說法是,我一直想要了解不同的特殊群體,但為什麼投入這個群體,會和我當時的狀態有關,我應該去改掉網上那句話(笑)。《西門時刻》就是對西門町的背面很好奇,《A Time to Scatter Stones》時,是覺得我和我的家庭都該轉變了,因為蛻變的壓力很大,自然而然我就進入了神父的安養中心。

:妳說自己是在偶然的情況下開始攝影,攝影對妳來說是一種「平衡生活與自身」的方式,妳是如何開始確定這件事的?

:一開始我就覺得攝影會在我生命裡扮演一個重要位置,但它的角色是什麼,慢慢到後來才比較知道。我一開始是讀書的時候,在國外的社區中心上基礎攝影課,後來畢業後,繼續在國外工作,工作的機構晚上有開成人教育的課程,我上了一堂紀實攝影課,拍了一個墨西哥移民在教堂禮拜的攝影計畫,那時候算是打開我的眼界,覺得有種從來沒有過的、開心的感覺。後來從國外回來後,曾到處在社區大學、私人的攝影教室、大學進修推廣部的課程修課,在台灣學攝影的過程中間,我也曾經想要整個放棄(當一般嗜好就好),最後還是走到今天。

對我來說,一個人比較完整的狀態,是要了解並平衡自己不足的部分、甚至是非常不擅長的部分。藝術對我來說不是天生自然的,像我對顏色、構圖、聲音等等感知沒有什麼天分,我比較適合抽象、系統性的思考,比較不適合「做東西」,所以其實並不太適合做藝術創作。但後來,攝影一方面擴展了我的感知,另一方面用到我本來有的直覺、我在社區和人互動的能力;攝影扮演一個管道,讓我利用自己的能力去發掘和學習自己不足的部分,讓我的生命有更豐富的樣貌。

:妳提到自己是一個愛書的人,是怎麼看待書這個出版品和載體?攝影變成攝影書(photobook)在台灣有重重困難,為何妳還是下定決心要完成這件事?

:我對東西的擁有慾其實很淡,所以幾乎沒有收集或留下什麼東西的習慣,所以相較下來我是喜歡書的。我覺得喜歡一個東西,是要深入之後才會真心的喜歡,我可能一開始只是普通喜歡,但自己開始做書、又看得比較多之後,覺得好像看懂了一些攝影書,所以就更喜歡了。

我覺得攝影書有個很大的好處是,讀者可以隔一陣子可以回去重複翻閱,和看一個展覽,有場地、時間的限制,不太一樣。我自己常會在拍攝過程和印刷過程中,回去重複閱讀某些書,但看的重點就變得不一樣,會為了解決我當時的問題而閱讀。

開始做書是因為《西門時刻》,因為它主要是拍色彩濃郁的影像空間,除非在展覽時很巧妙地做得很好,要不然會給人一直重複的影像壓力。而且,我也想要呈現遊走、冒險的感受,所以就想說,是否可以用攝影書的形式來處理。

做完《西門時刻》後,冒出很多別的想法,想要在下一本書上呈現,所以《 Time to Scatter Stones》一開始就打算做書。因為我不是很會拍攝單張完美、很有力量的照片,所以無論是《西門時刻》或是《A Time to Scatter Stones》,我覺得用系列影像做成書,來慢慢呈現整個主題是比較好的做法。另外,這些都是多年的計畫,攝影書比較可以完整呈現。

Fill 1
萬物皆有時、莊媖智、攝影書、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Fill 1
萬物皆有時、莊媖智、攝影書、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Fill 1
萬物皆有時、莊媖智、攝影書、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妳怎麼看亞力克.索斯(Alec Soth)的作品跟他所採取的攝影行為(包括思考與器材)?

:我去工作坊前,對索斯沒那麼了解,就是《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Niagara》幾個有名的系列,等到和他互動之後,才花了一段時間看他的東西,並且也買了他的馬格蘭線上課程,覺得很有幫助。他是個認真、有計畫、很聰明的人,大家常以為他只用8×10大相機,但他其實一直在做各種不同嘗試,檔案、老照片、拼貼、結合音樂、錄像等等,不過他是個很謹慎的人,所以主要的作品最後呈現出來還是用大相機,是他最舒服的方式。他在主要的作品創作之間,為了刺激自己的創意和工作方式,會不停地嘗試結合不同的方式,我滿喜歡他實驗性質做的一些小誌(zine),沒那麼完美,但很有趣。

對了,昨天是911,我非常喜歡索斯做的一份假報紙《The Last Days of W》,回應美國社會911之後、小布希卸任時的狀態。看到時很驚豔,使用報紙的材質、和厲害的編輯,表達一個破碎、分裂的社會。

:分享中有一個關於如何支撐自己從事創作拍攝的提問,妳的回答是「看你有多堅持、多愛這件事」,並且妳說明了一段這個題目拍攝時的困難與過程。身為一個非職業的攝影人,關於攝影的學習,甚至親身執行攝影書的製作,妳有什麼心得與建議?妳為什麼這麼堅持這件事?

:老實說,我還是覺得很困難,因為在台灣很難有系統性學攝影,我曾經困擾了很久,想要進步都不知如何做起,覺得滿煩的。其實現在也是這樣,只是比較認命,就是想學什麼就慢慢往前走;後來我覺得國外網上有許多資訊會有幫助,像是課程、演講、訪談、展覽紀錄等等,但對國內的攝影創作者來說,可能就要先克服語言障礙,並且要知道如何選擇,這又回到了原始點,就是攝影創作者是不是了解自己。

我覺得我從國外攝影師、出版社、美術館的Facebook、Instagram得到的許多訊息是有幫助的(像是演講、訪談或是他們推出新作品或新書),但我會慎選這些消息來源,不會通通加入,因為現在社群媒體我覺得訊息一旦太多,會被淹沒,反而不會看。另外在攝影書的製作上,真的會建議多看來自不同國家多樣的攝影書,在印刷時,則會建議找印刷界的認識且可信賴的人幫忙。

Lightbox分享時,有人問我如何支撐下去,我覺得很難回答。當然我有一份穩定薪水的工作,這有很大的幫助;至於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或是如何支撐下去,最終都要問自己,每個人答案都不一樣。《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的出版如果從很實際的角度來看,是一個有點瘋狂的決定,但我是想過了才決定做這件事,所以即使書賣得不好、或是最終評價不怎麼樣,我也會接受。一直很誠實地檢視自己的動機和決定,會有助於了解自己是否要堅持攝影創作這件事;但誠實檢視自己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難,有時很殘酷,所以我在Lightbox分享時才會說,要認識自己的限制,然後在限制裡讓自己發展得比較健康一點。

:攝影多多少少都在反映著自己,對於題材的介入與拍攝,或面對攝影,妳會建議其他人如何準備與整理?

:如果是說該選擇什麼樣的題材,可能一開始可以多方面嘗試,然後會知道哪一類的題材或攝影方式是speak to your heart(說出了你的心聲)。我自己是不太贊成攝影創作本身有太多功利考量,例如什麼樣的作品容易得獎,雖然可以理解很多人考慮自己的生涯必須這樣做。攝影潮流總是一陣一陣的,但好作品不論是採用什麼樣的題材或做法,總是經得起考驗。

如果已經決定了一個題材該如何介入拍攝,和很多攝影師一樣,我會在拍攝前做功課,收集資料。因為我拍的題材通常進入有一定難度,所以先看資料做功課變得很重要,這樣開始接觸時也比較不會觸犯禁忌或失禮。在自己的生活安排上,我會有一些大概的規劃,例如這3個月比較可以投入攝影,那我工作、家庭生活之餘,其他的事情可能都要暫停,但如果像是年底,我的工作會太忙,我會整個月無法拍下一張照片,所以對自己的生活時間安排,要有個大概的規畫和概念。

Fill 1
萬物皆有時、莊媖智、攝影書、A Time to Scatter Stones
莊媖智

台北市人,長期以攝影來關注特殊社群之文化樣貌和生活處境。2012~2016年進行攝影專題《西門時刻》,拍攝台北市西門町的私密空間,呈現不同族群次文化的氛圍和情感,2017年出版首本攝影集《西門時刻》。自2018年起拍攝天主教退休神父最後的生命歷程,一種安靜等待的生命狀態,其攝影集《A Time to Scatter Stones》於2021年出版。

個人網頁:https://www.yingchihchuang.com/

莊媖智在Lightbox的新書發表座談會。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