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評論

張美陵/省思「全國美展」攝影比賽3:「向前行」或「倒退嚕」
105年第6屆「全國美術展」攝影類-入圍。陳漢聲,〈攝影〉,2003~2014拍攝,2015~2016發表。歷屆「全國美展」所有得獎作品,哪些作品令人記憶深刻?陳漢聲這作品經常被提及。很多攝影藝術創作者,在第6屆展覽現場看到這件作品,認為台灣攝影藝術終於邁向當代了,真是大快人心。這件非常不像傳統平面攝影媒材類型的攝影,卻是當代思維的攝影藝術創作。在攝影媒材類型的「全國美展」比賽裡,這件作品挑戰了傳統的攝影媒材概念,居然評審可以接受。然而,評審仍是偏好電腦繪圖的包裝社會關懷作品,因此這件眾人叫好的觀念作品只是入圍。一本攝影圖片合集的厚書,放在檯架上,旁邊一個椅子,還有一隻特地設計製作的電風扇,對著這本厚書吹著,使得每一頁畫面偶而翻動展現。每一頁畫面都與14有關。陳漢聲說明:「14是初戀的生日,也是我的生日倍數,相信數字關係是註定的緣分,源自雙親生日同為彼此倍數而來。然而十多歲的無忌之談,情感終究變數,自此開始對於『14』的日常影像收集。或許是一種執念,亦或許是寄託與尋覓,800張的目標,從底片、數位到平板,時間陪伴記憶後退,過往的移情,變成了推進的力量,這些影像的收集,從聯想、治療、習慣到結束,像是ㄧ場儀式,也是對純真信仰的道別。」(照片提供/陳漢聲)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Reepicheep: There is no honor in turning away from adventure. (轉身離開冒險是不榮譽的。) ──《納尼亞傳奇:黎明行者號》(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2010。
那年,我們看不懂的「全國美展」

如同台灣其他的攝影比賽,「全國美展」長期以來一直缺乏討論。可能因為大多人認為藝術都是高來高去,很難懂,所以每屆比賽都是評審專家說了算,大家都沉默接受結果。很多攝影愛好者,不明白為何有些作品獲獎,但至今卻沒有機會經過公共領域的討論。

雖然每屆都有評審感言發表在「全國美展」的展覽畫冊,但只有少數評審能夠清晰論述,大多是說明性質的文章而不是評論,這些說明文章很少助於瞭解或澄清「全國美展」評審的立論基礎。得獎就像是俄羅斯輪盤,大多不知為何某些作品得獎;眾人也都是翩翩君子,毫無爭議。

最初幾屆有大量沙龍作品參加「全國美展」攝影比賽,後來逐漸出現較多觀念思考的作品──從追求視網膜的愉悅,轉而趨向於當代的思維。根據內部消息,某屆「全國美展」攝影作品,曾經獲得某位國際策展人的稱讚,那是邁入盛況的時期。「全國美展」已經逐漸鼓勵許多用腦袋思考的攝影藝術創作者。

轉型邁向當代創意的「全國美展」,引起某些偏好美感形式的攝影教師的焦慮,他們說,「如此不美的畫面如何教學生?」他們抱怨,「看不懂的就是當代」。

根據某位攝影前輩的親身說法,「全國美展」走向當代,被攝影團體的大老們大力批評;為了安撫大老們,「全國美展」邀請各攝影派系都來當評審。而懂得當代的攝影評審不多,因此造成當今結果。如此說法,與當初「全國美展」之成立原因,有著前後呼應關係(註)
資料來源:王嘉驥,〈「全國美術展」該是再度停辦的時候了!〉,《今藝術投資》320期,2019,第76頁。

保守的攝影大老們,究竟如何說服「全國美展」走向美感形式的回頭路,令人難以理解。然而如此八卦傳言,竟然成真。

近年的「全國美展」,大量的老套美感形式作品再度獲獎,現在換成認真的攝影藝術創作者看不懂了。例如第9屆的「全國美展」,許多攝影人士大失所望,認為這是10分鐘就可以看完的展覽,慨歎「全國美展」已經倒退嚕。

例如,十幾年前就在網路流傳的App軟體,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利用這App軟體跑出來的圖像,已經在網路上到處都可以看到,很多人用這軟體在Facebook曬圖給親朋好友,居然在「全國美展」可以獲獎;19世紀歐洲田園風光的美麗溫馨畫面,更與台灣無關。這作品的創意與獲獎理由,真是令人想破頭。難道評審連這最簡單的、老舊的數位技術都不知道?

還有許多得獎作品只是美感形式的排列組合、包裝以政治正確的社會主題。這些都引起眾人訝異,如果大多是老套思維作品得獎,那麼是什麼作品被排除?難道台灣攝影藝術水準只有如此?難道「全國美展」不是獎勵時代前端的攝影藝術創意?

良莠不齊的評審,留給觀眾滿天問號與失望。如果確實是攝影大老介入,那麼到底是平衡攝影派系勢力重要、還是獎勵提升台灣攝影藝術發展重要?維護美感成規重要、還是走在時代前端重要?「全國美展」的角色定位與其操辦的邏輯,令人看得霧煞煞。

Fill 1
張美陵、全國美展、攝影比賽、陳淑貞
104年第5屆 「全國美術展」攝影類-銀牌獎。陳淑貞,〈After〉,2012~2014。這是旅館的房客退房之後,拍攝房中的情況。不只是記錄了旅館室內設計的奇觀、誇張的感官世界、各種主題的擬像,也經由房客遺留的物件,讓觀者猜測房客的心理狀態,以及曾經在房中發生的行為事件。使得個人隱藏的情慾,顯露於社會符號之中,成為旅館房間曾經隱祕上演戲碼的痕跡。(照片提供/陳淑貞)
被排除在「全國美展」之外的

「全國美展」比賽結果眾人更好奇的,不是得獎作品的精彩絕倫、創意啟發,而是沒有得獎而「被排除的」是什麼──那些未被涵括在「全國美展」體系中的作品。因此,「全國美展」的良善美意已被扭曲,這裡有很大需要討論的必要性。

每個藝術創作比賽,象徵了某種榮譽,都有帶領潮流的教育作用。「全國美展」扮演了一個帶風向、守門人的角色,但究竟什麼被獎勵?什麼被排除?產生什麼實質效益?既然歷屆「全國美展」大多偏向「地方美展」思維,而不是當代的攝影藝術,此事不難推論。

被排除在「全國美展」之外的,廣義而言,可謂就是一部當代攝影藝術的發展歷史,可以溯及1910年代以來的前衛藝術;亦即是──攝影藝術創作應有的創造性與批判性的思考以及反省能力。。

「全國美展」得獎作品,少數是敢於造反的另類思維;對於藝術的探索以及反抗叛逆的勇氣,歷屆以來,大都已被評審機制切除磨平,只剩下精緻的畫面美感、安分的規則形式、被資本主義馴服的四海昇平。

歷屆「全國美展」尚未反映當今台灣攝影藝術的前沿發展、低估了台灣攝影藝術家的智能、遠遠落後當代的國際藝術思潮。與時代脫節的「全國美展」,已經損害美術館主辦的身分地位,「全國美展」是否還能有其重要性?「全國美展」還能如何彰顯藝術文化價值?

2015年第10屆非洲攝影雙年展(The 10th Biennale of African Photography)。這件《Inch'Allah》(God Willing,上帝意願)是馬利藝術家 阿布巴卡爾・特雷(Aboubacar Traore)的系列作品。兩年一度的非洲攝影雙年展,創立於1994年,由馬利文化部(the Malian Ministry of Culture)和法蘭西學會(the Institut français)共同合作,展覽地點在馬利共和國首都巴馬科(Bamako, Mali)。此展致力於非洲的當代攝影創作,主要展出當代非洲攝影師的作品。非洲攝影雙年展大獎,最高榮譽為5,000歐元的「Seydou Keïta獎金」。由於2012-2013年政治危機而停辦了4年。 2015年的主題是「述說時間(Telling Time)」。雙年展也是一種典型的經濟模式,促進了馬利文化部和法蘭西研究所之間的平衡合作,與美術館,企業和博物館建立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慶祝非洲藝術史的大型展覽。(照片取自第10屆非洲攝影雙年展)
2015年第10屆非洲攝影雙年展(The 10th Biennale of African Photography)。這件《Inch'Allah》(God Willing,上帝意願)是馬利藝術家 阿布巴卡爾・特雷(Aboubacar Traore)的系列作品。兩年一度的非洲攝影雙年展,創立於1994年,由馬利文化部(the Malian Ministry of Culture)和法蘭西學會(the Institut français)共同合作,展覽地點在馬利共和國首都巴馬科(Bamako, Mali)。此展致力於非洲的當代攝影創作,主要展出當代非洲攝影師的作品。非洲攝影雙年展大獎,最高榮譽為5,000歐元的「Seydou Keïta獎金」。由於2012-2013年政治危機而停辦了4年。 2015年的主題是「述說時間(Telling Time)」。雙年展也是一種典型的經濟模式,促進了馬利文化部和法蘭西研究所之間的平衡合作,與美術館,企業和博物館建立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慶祝非洲藝術史的大型展覽。(照片取自第10屆非洲攝影雙年展)
輿情蒐集:眾多熱情的回應

感謝攝影與藝術界的朋友們,對於第一篇文章的熱烈回應與分享看法,討論的重點從教育體制、藝術理念、藝術管理到政治權衡:

蔡ys:其實,不只是攝影這個類別吧,其他類別也有相同的問題。
曾cs:整體藝術環境如此,深根蒂固。
林lc:如果不改,就失去「全國」美展的位階。
林ch:如同文章所說的,在第5屆有明顯改變,但之後又走向唯美、形式、視覺的回頭路。根據我的觀察之所以會這樣的現象:國美館被各方不同派系批評,因為全國美展的地位,只好各派別評審都邀請,而懂觀念和當代的評審不多,頂多只佔其中五分之二,最後造成這樣的結果。我百分百讚成張老師的文章,但全國美展要擦亮招牌或關門大吉都不可能,因為全國美展不是任一派別的專屬,如同江湖除非召開武林大會。但這2年的評審有問題,一是人格品性有問題,二是專業上不夠格。
楊jy:大多得獎作品還是評審喜好的沙龍與形式主義,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我是覺得台灣差不多該醒了。
陳pi:我認為美展競賽(攝影),多數的參賽者為了榮譽,證明過身手後(苦心專研拍攝特定對象),日子還是要過下去。攝影轉向藝術仍存在鴻溝。不只是攝影體系的問題,更是學院養成的缺席(美學、哲學、史學、社會學⋯⋯)。我是很悲觀的認為這幾乎無法改變。攝影在台灣可以在大眾之間成為技術成為消費商品,但卻在影像文化被大眾誤解為平價低廉勞動。看看攝影中心的成立會不會帶來改變。如果學院養成的缺席是必然,那從競賽殺手到成為藝術家又該有何自學方法。問題不是評審大亂鬥,而是整個體系是沒有的。
廖cj:把問題都完全攤開來討論,這樣這個環境才會進步。
陳ws:要廢止一定會有很大反彈,不如徹底改變遊戲規則⋯⋯。至少應會比廢掉的反彈小。我覺得這展覽背後盤根錯節的力量恐怕很難把它廢除⋯⋯。
施bj:這篇談的是一個大問題,我覺得一個美術館對某類藝術的方向,其實是跟主事者(如院長、部長、館長)或他授權的主管有密切關係,就像1930年代FSA的Roy Stryker,他能不理會官僚規章,召集並協助規劃一批專任攝影家拍他要的東西,創造了攝影史上的經典。這真的是一個大問題,要能引領風騷,除了要有相當清楚的方向外,還要有很大的資源和長時間的支持與授權,在今天這種民粹盛行的時代,很多事真的很難做。文章裡談的都對,問題是能放手去做的「那個人」在哪裡?
鍾cr:全國美展要有自己的定位,要大拜拜或走在前端領導全國藝術界和國際接軌,還是要看主事者的魄力。如果全國美展要走在時代前端和世界接軌,除非找一個不畏各方批評丟了官位也無所謂的人來當館長,公家機構為了保有職位要顧慮很多。相對於私人的台新藝術獎就能按既定目標去執行,台新內部人員曾告訴我,有多人反應都選一些看不懂的作品。但台新藝術獎能得到這麼高的評價,就是尊重專業,有很好的評選制度,千萬不要為了迎合一般民眾的喜好,而失去了辛苦建立起來國內藝術獎的領導地位。
黃jl:我也是悲觀,但還是要繼續推動。

(未完待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