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故事〉
金門的歷史於1,600多年前、晉唐朝代就有記載,為一牧馬區,至宋元時期更設立鹽場、以及正式官僚單位以便管理。軍管時期的金門,挺過古寧頭戰役、扛下八二三砲戰,直至小三通開放後,兩岸間的關係才又逐漸密切。
近來,耗時12年興建的金門大橋完工,大小金門往返自此成為一段迷幻的風光之旅。對岸廈門於大小嶝島填海造陸、翔安國際機場正「咚、咚、咚」瘋狂敲打著腦門。
兩岸間的關係發展日益變化,當聚光燈又重回金門,島嶼的邊境是濃霧,歷史痕跡在河流的淘洗下,逐漸失去記憶的,都被一股腦用力喚醒。
在馬山觀測站相遇包車出遊的六姊妹與她們的丈夫,其中一位先生於1979年,來到金門太武山另一側做防空砲兵,掌管50機槍。在他的印象中,他到金門4個月時有一場軍事演習,記憶裡子彈凌空交錯的畫面很美。
金寧村的李阿公87歲,這兩年重聽逐漸嚴重,話逐漸變少的他,菸倒是沒停過。他說,當兵時菸要趴著抽,在地上挖個洞、臉直接埋進土裡,因為怕煙霧被敵軍偵測到。身體不太靈活的他,在描述時整個背都趴了下去。
住南山92歲的李阿公手比向已被重新填補的牆角,訴說著以前這些都是槍眼,在他印象裡共軍有兩次攻進村子來,都被這槍眼整得很慘。難以忘記的還有八二三砲戰時在鄉公所前面的廣場,瞥見許多負傷俘虜、身亡的共軍,南山、北山當時皆負隅抵抗,北山古洋樓滿牆的彈孔記錄下這時刻。
因為記憶,故事就此一路傳頌,而真實性的判別一向是大難題。那些我們尚且理解為真實的事件,姑且只能將它記錄下來,暫且不論圖像與真實的關聯需要被打上無數個問號,畢竟依據大部分是眼見為憑,但其實彼此了然於心,眼見早已不得為憑。
時間或許是現實與遊戲世界裡相對客觀的事物,不斷流逝、侵蝕一切,有時也像酵母般正持續發酵。觀者在一眾聲喧嘩的世界裡,不間斷承受真實和虛擬挑戰判斷想像,如何保持客觀觀看、共感理解?意識至此逐漸清醒。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 ,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