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金門,本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出現在我生命中的地名,卻成了吉隆坡以外,另一個熟悉的空間。這幾年間,她承載了我的成長經歷,同樣地,我也見證金門地域的發展與變化。雖然稱不上急速轉化,不過也確實有些不同。
2013年,我從⾺來⻄亞來到⾦⾨留學,直⾄⼤學⼆年級返回台北繼續完成學業。兩年的⽣活⾜跡不⾄於太深刻,卻埋下對這座島嶼的情感,嘗試去理解這片⼟地的過去與現況,即冷戰時期所扮演的⾓⾊及解嚴民主化後的⽣活型態。
後來,我開始翻閱有關金門的歷史文獻,並逐步梳理島嶼上內部與外部的發展脈絡。
那些曾伴隨⾦⾨⼈的經歷已轉換成空間的集體記憶與符號,其遺留下的軍事化景觀與紀念碑仍佇立在城鎮及海岸邊,作為記憶延續的象徵物,與此同時,又與⾦⾨現代化建設呈現混雜、共⽣的現象,如同過去的歷史不斷參與現在,使其成為空間的敘事脈絡。
近幾年來,兩岸關係走勢的不確定性,讓⼈對⾦⾨的發展定位與其意識形態有著不同的觀點與論述,島上的居民對於現今⾦⾨的發展⽅向也秉持著不同態度,⼤致可劃分為現代化發展及⽂物與環境保存兩種聲⾳。現代化,不見得是最全面的發展方向;保留現況,又無法滿足社會進展需求。
⾯對這樣的局⾯,⼈們應當如何思考兩者的關係,在這兩種力量的拉扯之下,她不斷尋求自己的定位與平衡點。儘管如此,金門依舊在其獨特的地緣政治脈絡下,慢慢地走向屬於自己的未來,那熟悉的碉堡與雕像都還在原來的位置上,以另一種形式活下去。
2014年至2020年間,我多次回訪金門,霎眼之下好像沒什麼改變,除了一些新建案仍在進行、房價逐漸上漲以外,她並無太大的變化。從2019年開始,我試著拍下所看到的景觀,透過攝影把現實轉換成影像,以相機作為觀看的媒介,那些經由攝影所產生的斷裂影像,充斥著平凡日常感與歷史痕跡的交錯,而這種感受彷彿反映了金門當代的困境與面貌。
我持續穿梭在城鎮與海岸邊,試圖找尋及辯證金門當代景觀,對我而言她更像是一種處於空間發展的過渡進程,看似荒蕪人煙或被遺忘的地景,其實藏有許多人為介入的蹤跡:從無到有、從被使用到不被使用、從尋常到荒誕、從聚焦到分散、從發展中到停擺狀態,日復一日地進行著,不斷輪迴。當所有要素再次交疊且重複時,恰好顯現何謂金門的當代。
- 日期: 2021/4/13(二)- 2021/4/18(日)
- 開放時段: 平日 10:00-20:00 假日 10:00-17:00
- 展場: 台灣藝術大學學生藝廊(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影音大樓1樓)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