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因為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侵略,會成為歷史上一個永被記住的日子。1991年沿著蘇聯解體所定義的「後冷戰時代」至此走入歷史,「新冷戰時代」已經來臨,這個新冷戰是以中俄為軸心,以對民主自由的高度敵意為基礎,結合在彼此對美國主導世界秩序的恨意下展開。如果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結果如莫斯科所料,快速擊垮烏克蘭,那麼,過去30年全球的自由主義價值共識就會被徹底挑翻,冷戰時代強凌弱、大虐小,霸凌為王道的時候會將再度來臨。
為什麼要打烏克蘭?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前後給出幾個彼此無關、完全不同的理由。普丁在去年(2021)底被質疑在俄烏邊境增兵時,先是怪罪北約(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東擴;之後說烏克蘭加入北約會導致緊張升高;在攻擊前兩天,他又宣稱烏克蘭在烏東採取種族清洗政策,因此要出兵救援這些被烏克蘭當局虐待、正在受苦受難的「同胞」。發明這麼多出兵的理由,就代表普丁是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發動攻擊,才需要臨時到處找理由。
如果注意到普丁最後表示會對烏用武的理由,可以發現與北約東擴無關,這也代表所謂北約東擴云云是個假性理由。普丁本身根本不承認烏克蘭是個國家、或是有資格成為國家,因此這是所謂「恢復俄羅斯榮光」的侵略行動。而不少俄羅斯人猜出普丁的意圖,難怪普丁要求部隊在前線舉兵攻擊時,後方的抗議規模卻愈來愈大。
這個戰爭的歷史意義極可能如同1950年6月的韓戰、1991年初的第一次波灣戰爭等。72年前的韓戰揭開20世紀的冷戰,31年前的波灣戰爭則象徵了冷戰的結束。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有可能帶來的是新冷戰的開端。
2月4日,中國熱烈歡迎普丁大駕光臨北京冬奧,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他口中「最好的朋友」普丁還發表中俄共同聲明,其中對民主體制的抨擊與意圖改寫民主的內涵等,就佔了這個共同聲明近一半篇幅。俄羅斯支持中國反對「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Quad),也反對「美英澳同盟」(AUKUS)的立場,中國則對俄羅斯主張其安全出現問題是因為北約東擴的看法,採取支持態度,習近平也拿到普丁高調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肯認。(雖然俄羅斯是承襲蘇聯時代的主張,但在後冷戰時代會直接公開這麼講,這還是首次。)
雖然中俄對外都說中俄之間無意形成軍事同盟,但是外界對這份共同聲明,多認為這代表中俄將展開更緊密的戰略合作,這意味著在未來,可能會出現中俄為主、再結合亞歐部分國家一起集體反對既有的多邊防衛合作體制,並且要另創一個新的合作平台。因此2月4日的中俄共同聲明,會被認為是形塑21世紀地緣戰略秩序的重大事件。
但20天後,俄羅斯直接對烏克蘭發動攻擊,讓中國對此感到震驚,直到俄羅斯派軍隊進入烏克蘭之前,中國都在懷疑這是否是西方國家捏造的訊息。中國之前對於美英的警告,都認為俄羅斯只是在虛張聲勢意圖恫嚇逼和,沒想到俄羅斯真的出兵攻打烏克蘭,這讓中國受到很大的壓力。
首先,習近平不僅感覺到自己是被普丁擺了一道,還被普丁戰略綁架。這不僅顯示中國對俄羅斯的情報作業荒疏到可以,而隨著俄羅斯開進更多軍隊進入烏克蘭,習近平更發現2月4日的中俄共同聲明,似乎被普丁操作為中國對俄羅斯侵烏行動的背書。
2月25日,在聯合國安理會針對是否制裁俄羅斯展開投票時,中國與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都投下棄權票。2014年當時,俄國併吞克里米亞時,中國也在安理會投下棄權票,但當時的氛圍與2022年不同。2014年,習近平隱隱表達對普丁的不贊同而選擇棄權,不贊成制裁俄國,也不贊成俄國吞克里米亞;但這次氛圍不同,這次在歐美國家同仇敵愾的氛圍下,中國選擇投下棄權票,讓世界認為有替俄羅斯背書的嫌疑。各國領袖質疑中國似乎在袖手旁觀。
我們只能說,在外國因新疆人權問題紛紛政治抵制北京冬奧時,習近平看到普丁大駕前來,想必是大喜過望,就喜孜孜地簽署共同聲明,以為這代表中俄聯手形塑新時代,讓中國在印太對抗美國之作為,因此有了強力的後援。
但事與願違,北京還沒來得及對台海與印太動手,自己就先被普丁捲入與烏克蘭的衝突中。北京突然發現自己陷入戰爭中,不僅沒有發動與結束的主導權,還因此與歐洲全面槓上,與美國的對峙也從歐亞大陸東側的印太,擴大到歐亞大陸西側的歐洲半島。相信習近平現在是頭抱著燒。
針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後續,台灣現在有一種與事實平行時空的奇特說法,認為美歐現在為了專心對付俄羅斯,會重演當年尼克森「聯中制蘇」那套,搞個「聯中制俄」來解決俄羅斯問題,因此要注意台灣是否會被邊緣化。
這種預測似是而非。因為當中國與俄羅斯一起發表了「中俄共同聲明」後,其國際聲譽,已經與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行為緊密綁在一起,中國開始要向大家解釋他的行為否是在給俄羅斯侵烏戰爭背書、而不是約束俄羅斯的合作對象。外國網路上也在熱議,質問俄羅斯攻擊烏克蘭後,是否中國也有樣學樣攻打台灣?因此北京一方面發現自己除了台海議題外,也成為侵烏戰爭的當事人,被認為是對一個自己沒參與的侵略同謀,還預謀發動另一場侵略戰爭的惡棍國家。
因此習近平現在的重點會是意圖平息上述質疑,他必須向西方證明中國不與俄羅斯的侵略行為同調。中國根本不具備與美國及西方國家討價還價的籌碼。
更由於習近平多次在國際會議上表達對普丁的仰慕之意,多次強調普丁是他「最好的朋友」,這使得習近平的國際與國內信譽已與普丁緊密連結;普丁愈強,習近平就可以愈穩,但反之亦然。在目前被普丁拉去當攻烏冤大頭的發展下,習近平可能必須要與俄羅斯保持距離。而這也是為何共同聲明中,中國並未直接對烏克蘭問題表態,且在聯合國安理會對俄制裁案上投下棄權,而不是與俄羅斯一樣的反對票作為。
但是這個態度可能無法維持。歐洲國家要求中國扮演的角色是中國不願擔任的,但中國又不願公開對此反對,畢竟面對美國明白對中的競爭態勢,中國希望歐盟可以更加自主、更加與美國鼎足,這就會使中國面對美俄關係時,有個歐盟的戰略縱深來操作。因此中國對烏克蘭議題持續不表態,會受到歐盟國家更大的壓力。
雖然美英情報部門持續示警,但德法等歐盟主要國家一直不相信普丁真的會動手,畢竟這與其後冷戰時代「支持全球化、透過國際經濟文化交流展開外交、軟實力較硬實力是王道、鄙視軍事手段」等主流思潮是背道而馳的。這也是為何當美英持續表示要撤僑、也撤出其在烏克蘭大使館人員,以面對即將來臨的戰爭時,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與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竟會先後跑去與普丁及烏克蘭總統見面,希望透過外交來解決這個問題,之後並對外洋洋得意地展現與普丁的共同看法。更誇張的是馬克宏,還越過烏克蘭與北約,逕自與俄羅斯協商「烏克蘭方案」,卻沒有想想自己在這個過程是如何逾越權限,並邊緣化烏克蘭這個當事國。
德法領袖自行與普丁碰面的舉動,是高估自身能力、自認為可以取代美國作為危機時代的和平使者,但反而被普丁利用來製造外交混淆,之後只能憤恨的說是「被普丁騙了」。同樣也是因為對美英情報嗤之以鼻,所以才會出現德國聯邦情報局長在普丁發動對烏進攻時,會發現自己人在烏克蘭境內動彈不得,甚至落魄到與逃難的烏克蘭難民一起塞在高速公路上回不來的窘境。
一開始俄羅斯發動入侵時,歐洲國家的反應不僅遲鈍無章法,相對於積極想幫烏克蘭的東歐國家,歐盟的法德等西歐大國不僅沒動作,而由西歐國家支配的歐盟高官們,那時是忙著在電視上「評論」俄國如何入侵,而不是找方法「處理」烏克蘭被侵略的問題。這種荒謬絕倫的舉動引發歐洲民眾強烈不滿,這個不滿更隨著烏克蘭在明知沒有外援下靠自己堅強抵抗48小時、並且還成功阻止俄羅斯的前進後,面對幾近炸鍋的沸騰挺烏民意,這些西歐國家才慢吞吞的站到援助烏克蘭這一方。
烏克蘭在一開始西方國家明確告知無法派兵協助時,是透過自己的人民奮起,以血肉擋住了俄羅斯入侵,也讓國際挺烏輿論開始發酵,蓋過並摧毀了原先滿天飛舞的「烏克蘭也有錯,因此在俄羅斯侵略時不要幫烏」的謬論。
現在歐盟與美國在對俄羅斯的態度不再有區別。而歐盟內部西歐對俄羅斯較友善、東歐高度提防俄羅斯的新舊歐洲對立也不再顯著。普丁被認為是有意用軍事手段挑戰現狀的獨裁者,其在歐洲不會有立足之地的共識也開始出現。如果俄羅斯持續讓普丁當總統,歐俄關係就一定會步上爭執與對抗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德國統一後的國安政策也因為普丁侵烏而出現了全面改版之發展。在2月27日舉行的特別議會中,蕭茲明示將增加1,000億歐元(約新台幣3兆元)投入國防,其國防預算以後也會超過北約要求的,佔德國GDP2%、改變不輸出武器至爭議地區(即便很清楚誰是侵略者)的政策、有意改變能源結構,以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倚賴及其他措施等等。
這個「德國轉身」的發展,肯定會導致歐盟對外政策的新變化。而因為這個變化的內涵是捍衛民主體制,追求民主合作等,是以價值為核心的改變,這就會使得歐盟與中國的距離更遠。
中俄合作與普丁侵烏,現在帶來的是美歐出現明顯的戰略共識,東西歐對俄羅斯的不同態度也開始消失。過去歐洲對俄國還存在的「經濟交流促變論」,一如3年前美國認為用經濟交往改變中國是失敗的結論一樣,開始走入歷史。對獨裁體制不再採取懷柔措施,要正面與其對決,這個態度因普丁侵烏而被確立。
俄羅斯侵烏戰爭顯示美國情報的準確。美國一開始不只一次警告普丁是玩真,甚至在今年(2022)1月13日,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就提出普丁可能的侵烏路線,連可能從白羅斯南下直攻基輔都被準確預知。美國情報能力與五眼聯盟的情資體系再度證明了其強大。
美國境內對是否軍援烏克蘭有不少辯論,其中有種說法是認為一旦花費資源去東歐,印太的部署就會被稀釋,這會更讓中國對台有機可趁。國內對這種說法也有不少呼應者。
但美國要考慮的並不是簡單的軍事資源加減法,而是如果美國對烏克蘭被入侵一事沒有清楚、堅定與有效的回應,美國領導的民主同盟體系之國際信用將蕩然無存。
而如果是因為資源有限之故而無所作為,更會讓中國相信中俄合作是可以擊敗民主體制的可行方式,只會鼓勵中俄更進一步合作與對外擴張,不會讓中國因擔心美國在印太的資源而投鼠忌器。
現在看起來,前48小時的美國與西歐雜亂無章回應所帶來的混亂,是被英勇烏克蘭人民的堅強抵抗所逆轉。烏克蘭不僅在此成為捍衛民主抵擋獨裁專制的前線,也點醒了對綏靖主義還抱持幻想的美歐戰略論客們。
雖然美國全球軍事資源的算術依舊重要,其可以在印太分配的戰鬥單位還是很關鍵,但在烏克蘭抵抗成功並逐漸取得優勢下,中國在印太的猖狂態勢現在也開始處於逆風階段。美國在印太的嚇阻信譽也開始比較不會受到質疑了。(雖然還是有人三不五時會練練「美國沒道義,不願出兵烏克蘭」等肖話。)
今年的2月24日到2月28日可說是21世紀歷史上最關鍵的120小時。先前對香港、新疆維吾爾、以及更早之前對台灣等,各種以現實主義、損害管理為名的戰略冷漠,這樣的風向已經逐漸轉變。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揭示了新世紀的冷戰序幕,而烏克蘭的英勇抵抗則告訴大家,在自由意志面前,獨裁有可能會失敗。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