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野島剛/日媒怎麼看台灣大選?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報社記者的工作,不外乎就是跑新聞、寫報導,並被刊在報紙上。有時候天不從人願,即使再怎麼拼命寫,一旦和社會需求相左時,隨即被打入冷宮。新聞報導的存在,是來自於社會大眾的需求,相反地說,如果需求消失了,記者再怎麼絞盡腦汁地寫,也只是徒勞。報紙有版面,電視有時段,不同的媒體內部各自有記者或是製作人在相互角力,爭奪要塞。我的這一篇是網路新聞專欄文章,在字數限制上比較寬鬆,是和大媒體最大的不同處。

其實長久以來,日本媒體刊登台灣新聞的機率並不高。首先,主要可歸因於日本社會對於台灣新聞的需求沒有很大。其次,日本媒體對台灣的報導,在內容上往往是枯燥乏味,無法吸引讀者的注意。早先,日本的大型報社裡有長期派駐台灣的記者只有《產經新聞》,其他媒體的報導還是依賴當地的新聞或是電話取材。即使到了1980年代,台灣當時仍處於蔣氏父子的統治下,在國民黨實施一黨專制的體制下,日本人對於台灣的新聞不大感興趣。

台灣迎接了民主化的時代,1996年開始實施總統直選,日本大媒體也紛紛在台灣設立採訪據點,因為伴隨著這波民主化潮流,日本媒體若無法即時提供最新動態,就無法符合日本社會大眾的高度期待。

隨後,日本國內的台灣報導也開始逐漸增多。對於日本媒體的特派記者來說,重頭戲就是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一般來說,從台北發出的新聞稿能夠在日本國內擁有整張報紙版面的,除非是巨大的天災人禍,不然是不太可能發生。反而是派駐華盛頓或是北京的記者,他們的報導卻經常有機會連續好幾天都出現在報紙上,雖然以目前的國際情勢來看,那也是無可厚非。所以,每逢四年一度的台灣大選,對於台北特派員來說至少是可以扳回一城的難得機會。

先前,我擔任台北特派員時,2008年的總統大選和立法委員選舉是分開舉行,國民黨先是在立法委員選舉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當時《朝日新聞》的頭版也刊登了立法委員的選舉結果。兩個月後的總統大選,整體氣勢也幾乎是一面倒,馬英九篤定會勝出,還是馬英九總統當選的報導也是頭版新聞。剛好這兩次我寫的選舉報導,都被刊在報紙的頭版,真得滿幸運的。

這一次,日本媒體是如何報導台灣的總統大選呢?投票日的隔天是1月17日,每家報社都是以頭版新聞來報導,依照往例也都是放在頭版,不足為奇。甚至,在第二面、第三面,以及國際版有詳細的分析報導,這在1996年、2000年和2008年的總統選舉報導,也都出現過。

台灣媒體的報導指出,這次的總統大選「日本報紙也高度關注」,這是事實,但是無法單純用1月17日的版面篇幅的大小來說明。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日本媒體從總統大選前的大概兩、三個月開始,就陸陸續續在各大報紙和電視上進行相關的採訪報導,以NHK為例,頗有名氣的《クローズアップ現代》的30分鐘節目,或是BS放送的1小時節目,製作的台灣選舉特輯是多方面進行取材,甚至有多達50位的採訪團隊來到台灣進行深入報導,播出內容的質量都相當豐富。以往的慣例是當日報導而已,但是,這一次是在選前就追蹤報導台灣選舉的消息,而且日本各大媒體報社似乎不約而同地都有這樣的傾向。

其原因和日本社會對台灣的關注大幅提升有關,日本民眾對於台灣情報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後,台灣對日本的賑災捐款高達200億日圓,居世界第一,震驚了日本全國。因此,對於這位友善的鄰人──台灣的新聞需求量也整整翻倍。然而,在一段時間,日本媒體的反應似乎有點遲鈍,經常聽到和台灣有密切往來的日本人抱怨:「日本媒體的台灣報導實在太少了」。

日本報社在編輯國際新聞的版面時,通常是以全球標準和日本國家利益為基準。想當然耳,排名第一的就是美國,其次是中國大陸,接著是中東或歐洲,韓國的之後才輪到台灣,即使到現在,這樣的排序基準也沒有任何改變。然而,想要透過媒體多了解台灣的聲浪高漲,達到一定的輿論程度時,就會進而影響到先前的判斷基準,才使得台灣情報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我認為這並非是媒體內部有上級明確交代要「多刊登台灣新聞」,而是在渴望台灣情報的社會氛圍中,即使是不太了解台灣的報社上級,也對於台灣新聞的大量增加不會有任何意見了。

總言之,日本人的潛意識裡,對於「重視台灣」開始有著共同的默契。

對於長期關注台灣新聞的我來說,當然非常樂見這樣的現象。日本和台灣有著歷史的連結,人的交流也非常頻繁,一直以來對日本相當友善。然而,同樣是鄰居,對南韓或者北韓的新聞報導過去遠超過了台灣,不成比例,對於這種不均衡的狀態感到一直不滿的我,現在也終於能夠一解鬱悶了,像是這次我在網路上發表的關於台灣選舉報導的分析或評論,整體上獲得相當高的點閱率。

既然日本國內對台灣選舉高度關注,那麼是如何報導的呢?其中,日本媒體對於民進黨的蔡英文勝選,解讀為台灣民眾大力反對馬英九的親中路線,這是一般常見的論調,可是正確反映出台灣社會的事實嗎?這就值得思考的問題。

例如,先比較1月17日各家報紙版面上的新聞副標題,《朝日新聞》有「對中傾斜要改變」,《產經新聞》有「阻止對中傾斜」,《讀賣新聞》有「阻止對中接近」,只有《日本經濟新聞》是「兩岸關係,維持現狀」。我個人認為《日本經濟新聞》的新聞判斷應該是最貼近台灣民眾的意見。

當然,在台灣,馬政權下的兩岸政策上不乏出現「太過急躁」或者「太過靠近」的不安和擔憂。然而,這只是國民黨敗選的次要原因,主要是歸因於「對國民黨和馬英九的反感情緒」已經到了極限。如果回溯到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的背景,就是反對馬政府的黑箱作業,憤而走上街頭,一般民眾的反中情緒是其次,這兩者在基本上的構圖很相似。

換言之,台灣民眾這一次會投民進黨一票,並非是馬英九過於親中而引起的排斥反應,而是因為身為總統的馬英九已經無法滿足民眾的任何期待。根據各種的輿論調查顯示,馬政權的經濟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環境政策的評價都非常低,唯有兩岸政策受到比較高的評價。台灣民眾對國民黨這個政黨本身的官僚主義,保守內向,以及缺乏和民眾溝通的能力,都感到厭倦。

另外,日本報紙的社論,有很多是在「向中國說NO」的文脈下,分析蔡英文勝選原因。例如,《讀賣新聞》指出「可以說這樣的選舉結果,是台灣民眾對急速接近中國而踩剎車」,或者《每日新聞》則是「對於過度依賴中國可能被統一的警戒心,種下國民黨的敗因」等,包括其他的評論也幾乎是以「拒絕對中靠近」的論調做報導。雖然無法排除反對「國民黨的兩岸路線」的要素,但是把它視為首要民進黨勝選原因,有所令人無法苟同。

蔡英文高舉的對中政策是「維持現狀」,這當然也包括了延續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是向中國說NO,或是和中國做徹底的切割的選項,也正因為如此,台灣民眾才能夠安心地投給蔡英文一票。

蔡英文的當選,或許多少會導致兩岸關係的冷淡或不合,那不是這次政黨輪替的原因,它只是個結果,是執政黨從國民黨變成民進黨的代價,而台灣社會對於這樣的代價也有一定的覺悟。同時,馬英九在任的這8年已經明確驗證的事實,兩岸關係再怎麼好,不管誰來執政,也不會被允許發生所謂的賣台行動。

這些報導問題也反映了日本媒體對於台灣報導依舊沿用過去的舊思維,日本人的思考模式裡,無論如何總是有一個中國的框架,把台灣問題視為「中國問題」的一環來解釋,以為這樣的報導才符合大眾的預期心理,如果不把中國搬出來,似乎就失去了大幅報導台灣的合理性,有心理上的壓力。

但是,以實際情況來說,台灣選舉就不像過去一樣,已經幾乎沒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干涉,2300萬的台灣民眾是依照各自的理由和動機,投下神聖的一票,這不就是充分地顯示出「台灣是台灣」的社會價值觀。

當然,在每個不同的國家,在國際新聞的報導方面,免不了因為國家的立場和認知而會出現偏見。但是,對於要如何解釋這次的台灣選舉結果,我認為日本人應該要嘗試脫離過度以中國大陸為中心來分析台灣,該是時候了。台灣社會的主流是傾向「台灣是台灣」,和中國不同,日本媒體的台灣報導也應該朝著「台灣是台灣」來報導,否則對於已經相當了解台灣情勢的日本讀者來說,會成為笑柄。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