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7月8日於街頭助選時遭槍擊身亡,震驚國際社會。許多人不解地問,日本治安一向良好,對槍枝管制又嚴,為何會發生重大槍擊案件?然而,日本的政治暴力其實有著相當淵遠流長的歷史,並不純然是治安問題,亦有不同樣貌,必須從日本不同派別的政治思想與實踐加以分析。
所謂「政治暴力」,意指「為實現政治目標而使用暴力」,包括由政府所發動的戰爭及白色恐怖,以及人民發動的革命或恐怖主義。由政府體制性發動的政治暴力,往往影響深遠且傷害巨大;但難以預測的個別襲擊,也經常引起超乎個案的政治效應。根據目前報導,嫌犯開槍的動機似乎無涉政治目標,因此尚無法論斷本案是否屬於政治暴力。但以本次事件為契機,再次受到世界矚目日本的政治暴力,其實也提供了我們一個理解日本政治史的重要視角。
政治黨派的分類,往往高度依存於各國的政治脈絡。這裡談的「日本右翼」,是指以保護天皇、國家與民族為旗號,外交上反中反韓,內政上持保守態度(反移民、反性別平權、反社會福利等等)的政治群體。其主張也會隨時代變遷,例如冷戰時期主要針對蘇聯的反共主義,在蘇聯解體後已不再是主要議程。內部也可再細分為宗教右翼、網路右翼、黑道右翼等等,目前成為新聞焦點的統一教,就是日本宗教右翼的要角。
而戰前日本右翼政治暴力所秉持的行動理念,是「一人一殺,一殺多生」──亦即透過針對性的刺殺(一人一殺),來達到政治改革的目標以救世(一殺多生)──此一理念也持續留存到戰後,成為右翼合理化政治暴力的口號。
右翼走向街頭,並不代表放棄了「一人一殺」。戰後日本到1990年代為止,政壇大致呈現以自由民主黨(自民黨)為長年執政的主要保守政黨,在野黨則有中間路線的公明黨、民主社會黨,以及屬於左翼的社會黨與日本共產黨。
1960年社會黨委員長淺沼稻次郎,在公開演講時被17歲的「大日本愛國黨」黨員山口二矢刺殺身亡。而根據山口在口袋裡寫好的「斬奸狀」,社會黨的「罪名」在於以「訪中」以及(在1960年反安保運動)「煽動群眾衝進國會」,因此施予「天誅」。
山口在被捕後自殺,右翼將其視為烈士並舉辦盛大葬禮。
三島由紀夫甚至稱讚:「(山口二矢)他在事後果斷自殺,貫徹了日本的傳統,非常偉大。」而他自己為了對抗左翼學運,集結青年成立武裝部隊「盾之會」,並在1970年挾持自衛隊將官,過程中將馳援的自衛隊員砍成重傷。三島隨後發表演說,呼籲自衛隊隨他發起政變,推翻規定日本不發動戰爭、不擁有軍隊的戰後憲法。在無人回應他的主張之下,三島與盾之會成員便當場切腹自殺,一般稱為「三島事件」。三島事件給予右翼很大的刺激,之後發生了針對日本共產黨委員長(1973)與社會黨委員長(1974)的刺殺事件,但並未成功。
在許多案件當中,右翼都有辦法在槍枝管制嚴格的日本取得所需槍械,這與右翼和黑幫的結盟有關。由於許多右翼政商關係良好,因此除非案情重大,警方向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警方甚至須要求警員不要公開對右翼幹部使用敬稱,以免社會觀感不佳,足見雙方關係。
而根據警方的報告書,不少黑幫會利用右翼團體做為掩護以逃避掃黑,基於雙方都有「能以極少人數獲得巨額資金」的特性,金錢與人脈成為合作主因。也不時傳出部分政治人物透過右翼仲介,委託黑幫處理一些事情的報導。因此除了前述政治立場鮮明的指標案件外,在許多右翼政治暴力案件中,其動機究竟真是基於右翼政治理念,抑或是涉及政治鬥爭與金錢糾紛,其實愈來愈難分辨。
談到日本的政治暴力,除了前述與右翼相關的案件之外,應該也有不少讀者會想到由左翼的聯合赤軍,挾持人質與警方槍戰的「淺間山莊事件」。
但與右翼承繼自戰前日本的獨特傳統不同,戰後日本左翼的政治暴力,在相當程度上是與世界上的社會主義浪潮密切相關的。
在戰後的佔領期,初期作為民主化改革的一環,獲釋的左翼政治犯在社會上被視為英雄,重生的工會與左翼政黨蓬勃發展,發生了許多大規模的罷工,以及反對在日美軍基地以及各國核武試爆的和平運動。但隨著韓戰爆發與反共政策,轉而展開對左翼的鎮壓。對此日本共產黨一度嘗試發動武裝抵抗,但因缺乏思想與組織上的準備,僅有發生零星的襲擊事件,最後決議重回議會路線。
但在1968~1970年間一度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最後被警方徹底鎮壓。在大學的運動據點陸續瓦解,許多領導者被捕或逃亡,也未能成功達成主要的運動訴求,或是撼動自民黨的執政地位。
在對群眾運動的退潮感到挫敗之下,面對象徵國家權力的警方,舉槍與之對峙的聯合赤軍,一度被視為左翼的英雄。然而,在聯合赤軍被捕之後,有成員供出在躲藏於深山間的據點時,成員內部發生了「肅清」──也就是以政治學習與自我批判為理由,對成員施加肉體上的痛苦致死──在肅清的犧牲者遺體被發現後,新左翼的社會形象跌到了谷底。
夏威夷大學社會系教授斯坦霍夫(Patricia G. Steinhoff),透過分析相關人士的訪談與書信內容,試圖回答肅清的成因。
首先,當時警方的嚴密追緝,讓新左翼組織面臨解體,殘存的成員陷入失去領導與路線、被迫逃入地下的困境。而聯合赤軍之所以喊出「用槍打一場對國家權力的殲滅戰」,是因為比起土製炸彈,槍的殺意更加明確,象徵了一種簡單易懂、較群眾運動更加基進的革命路線。而且對左翼來說槍枝相當難以取得,聯合赤軍是從獵槍店搶來的,掌握槍枝也代表掌握了組織的權力。
然而,「槍桿子」帶來了內部權力不平等。掌握槍桿子的幹部,在組織內部發生矛盾時,持續以曖昧模糊的「共產主義戰士」標準,恣意地對成員進行檢驗與批判。
幹部要求受到批判的成員,須以精神超越肉體受拷問的痛苦,倘若死去則代表作為戰士的「敗北」,以此正當化內部肅清。而日本文化中將以身殉死連結至政治道德優位的思想,以及將被逐出組織視為社會性死亡的文化,讓成員們不僅被困在深山,也被困在思想的牢籠中,不敢自基地逃離。直到警方開始搜山,才有部分成員逃竄到淺間山莊,對警方作出最後的抵抗。
在聯合赤軍事件讓新左翼信用破產之後,在更早之前逃往黎巴嫩的「日本赤軍」,為了挽回巴勒斯坦解放陣線的信任,作為投名狀,持槍掃射了以色列的盧德機場。而在日本則有「東亞反日武裝陣線」,專門對右翼的紀念碑以及企業等進行炸彈攻擊;在傷亡最慘重的三菱重工事件中,導致了8人死亡,數百人輕重傷,該陣線則在1975年遭警方破獲。在此之後,仍有不同派別,對美軍基地、成田機場、警察宿舍等不同目標,發動零星的縱火或爆裂物攻擊。
在1980年代之後,新左翼對外以爆裂物為主的政治暴力,比起殺害特定對象,更重視藉由犯罪聲明表達政治主張。但考量到運動的現實面,目前大多數的新左翼派系,均宣言放棄武裝鬥爭路線。許多知名運動者在事後,也表達了對政治暴力的反省。
例如日本赤軍的重要幹部重信房子,在今年5月服完20年的刑期出獄時就表示:「我們以前將戰鬥放在第一優先,因此不惜挾持人質等等,牽連了許多無辜民眾,即便過去有過去的時代背景,還是希望藉此機會,表達我深切的歉意。」
另一方面,新左翼部分派系間的內鬥卻愈演愈烈,在1968~1970年運動高峰期留下來的宿怨,在整體運動面臨嚴重衰退下,部分派系將矛頭指向了同為左翼的其他派別──主要以棍棒、汽油進行集體械鬥,或是埋伏狙殺重要幹部為主。數十年下來,三大主要派系的死者,估計各自在數十人至上百人不等。這不僅讓運動嚴重內耗,也讓左翼的整體形象更加惡劣。
經過前述的爬梳,可以整理出日本左右翼政治暴力的一些異同之處。與黑幫及保守派政治人物關係密切的右翼,以槍枝或刀械為主,目標主要為透過殺害特定對象,達成所訴求的政治主張;而在左翼的歷史當中,由於缺乏組織與資金的奧援,以土製爆裂物為主,目標主要為透過在具象徵意義的地點製造爆炸事件,引起世人對其政治主張的關注。
但兩者在政治思想上,均非常強調行動在思想上的重要性,也嚮往成為殉道者;也以日本戰後體制的牢不可破,以及主流群眾運動的挫折,來強調暴力路線的必要性。最後,雖然右翼期待「日本人」的覺醒,或是左翼則主張「無產階級」的團結,但採取政治暴力的派別,基本上與群眾是處於斷絕狀態的,大部分的社會運動也對他們敬而遠之。
藉由了解日本的政治暴力歷史,也能夠一併釐清在本次事件中,將和平抗爭與「政治暴力」混為一談,希望藉事件來壓制不同政治主張的說法。
在槍擊事件發生後,就有網路說法指出,是先前札幌地院對警方不當執法判賠,才導致維安漏洞,此說也迅速在華語網路世界流傳。但若細究判決,法官雖認為驅離喊口號、舉牌的和平抗議民眾違法,同時也認為阻止民眾接近宣傳車是合法的。此外,在事件發生後,警方也對媒體表示維安並未因該判決放鬆。也有媒體調出了事發前幾日的新聞畫面,在造勢現場抗議的民眾雖不再被驅離,但安倍前首相與岸田首相周圍,都有架設防彈帷幕以及手持防彈公事包的隨扈緊隨。
而在這次事件的錄影中也可以看出,嫌犯與支持者一同拍手,表現得跟支持者並無二致;代表若真是有意襲擊政治人物,是不會大老遠就高喊口號或高舉標語,徒然引人注目的。
回到日本的政治暴力,在缺乏群眾基礎之下,除了與黑幫互利共生的派系之外,堅持傳統政治暴力路線的左右翼均漸漸凋零。而在日本的政治光譜中抬頭的,是被稱之為「網路右翼」的新勢力。根據學界的定義,網路右翼意指「排外」、「保守」、「積極使用網路參與政治活動」的群體,約佔全體網路使用者的5%。
而正如許多透過網路串聯的社會運動一般,最初發源自網路論壇的網路右翼,這幾年也漸漸開始走向實體社會。從號召排外集會遊行,到對人權律師發動大量的申訴攻勢,其政治動員愈來愈純熟而受到矚目。仿照過往右翼的政治暴力路線,對政治人物、媒體等寄送刺殺、炸彈等脅迫訊息的案例也正在增加。
雖然網路右翼要取得槍械或爆裂物,實際上並不容易,但基於日本政治暴力的血跡斑斑,許多人對這類信件均寧可信其有,因寒蟬效應而導致活動停辦、電影停映、作品撤展、教師解聘等現象,在日本社會屢見不鮮。這也可以看出政治暴力事件的影響,往往不會止於個案本身,更令人擔憂的是後續的模仿,以及日本社會中寒蟬效應的擴大。
近年涉及政治恐嚇的當事人,在被警方逮捕或遭受害者循司法求償時,經常發現他們並不像傳統的左翼或右翼一樣,有明顯的政治思想或所屬組織,而是非常普通的上班族、中小企業主或是退休人士──比起藉機表明政治主張,他們多半強調自己只是誤信網路消息,並迅速認罪道歉。
根據報導,本回安倍晉三刺殺事件的嫌犯,是從網路上學習如何製造土製槍械。正如「建國義勇軍」是透過特定雜誌招募成員的一樣,以當前高度分眾化而陰謀論橫行的網路社群生態,若再加上土製武器的知識普及,對日本的民主體制與言論自由,恐將構成新的挑戰。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