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 Reporter
真的假的?香港原來是「香的」?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香港反送中運動成為2019年夏天全球關注的焦點,港人爭取自由民主的決心,令人敬佩。但對於「香港」,我們了解多少?從海上貿易發跡的東方之珠,為什麼叫「香」港?

香港地名的多種傳說

「香港」地名傳說,有多種不同版本。

  1. 「香江說」:昔日曾有溪水流經香港南區薄扶林一帶,清冽甘甜,被作為飲用水,其入海之處被稱作「香港」。溪水如今已不存在,但香港又有「香江」別稱。
  2. 「香姑說」:清朝乾隆到嘉慶年間,華南海盜在廣東沿海活躍。其中女海盜「香姑」為叱吒一時的海盜張保仔之妻,她盤踞的島嶼被稱作香姑島,簡稱香島,後演變為香港。
  3. 「香港仔說」:香港一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出自明朝萬曆年間郭棐所著的《粵大記》,但學界認為書中所記的香港並非今日的香港島,而是香港島南區的鴨脷洲。當時的鴨脷洲有讓船隻暫避颱風的「避風塘」,旁邊小漁村名為「香港仔」,外國商賈、水手常在此地補充食物飲水。

正如當年外國船員在台南安平登陸時,誤以為當地的古地名「大員」就是整座島的名字,成為「台灣」的地名由來,「香港仔」則可能因類似的際遇,成為香港的地名起源。

還有一個「香木說」,反映出「香」港之名,也可能是因其「香氣四溢」之故。

這個說法源自於,早年東莞一帶是香木產地,製作的沉香「莞香」品質優良,是明清時代進貢給皇帝的珍品,也會藉陸路運往尖沙咀,再由位在今日香港島南端的石排灣出口,經南洋外銷到阿拉伯等國家。

雖然石排灣已隨1970年代的填海工程消失,僅存地名,但這條莞香出口路徑與香市港口,仍然因這段歷史留下「香港」美稱。

讓香港崛起的關鍵是什麼?

雖然「香港」的地名據傳可能和石排灣有關,不過,讓香港海上貿易繁盛的的關鍵不在此地,而是北端的維多利亞港(簡稱維港)。

在帆船時代,座落香港島、九龍之間海峽的維港,更有助躲避強風;港區水深,在貨櫃船發達後有利大型船隻停泊;港口對外聯絡方便,上走珠江、珠江支流可達廣州與沿岸城市;加上香港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仍是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地區,奠定香港的特殊地位。

外國冒險家,楓港 、香港傻傻分不清楚

翻開19世紀中旬英國、美國冒險家的台灣遊記,台灣南部曾數度出現"Hong Kong"地名。

原來那是今日屏東縣枋山鄉的「楓港」,推測英、美旅人可能將其閩南語讀音Hong-káng記為Hong Kong。深入研究台灣歷史的美國里德學院(Reed College)歷史系教授費德廉,就公布了一些這樣的文獻。

諮詢專家/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