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

2024年年底,接連發生多起涉及未成年駕駛的事故。10月,台北市內湖區一名15歲少年駕駛外公的休旅車,衝進東湖市場一間小吃攤,釀成3死2傷。11月,南投縣一名17歲少年騎車載著友人打滑自摔,遭後方車輛輾過,最終雙亡。12月,嘉義縣兩名高中生無照騎車時車速過快,撞上一名老婦,事故造成三人皆受傷,老婦於一週後宣告不治。
這些新聞只是冰山一角,卻映照出台灣長期存在的未成年駕駛問題。他們除了違法無照上路、陷入超速行駛的生死危機外,近年來社群媒體加劇了競速騎乘與改車的次文化,更吸引不少未成年人提早購車並陷入高額分期貸款的壓力──這些因素都讓15、16歲但對交通規則不熟悉的少年提前上路。我們訪談未成年騎士、立法委員、警方、車業人士與交通領域學者,究竟未成年騎車的次文化怎麼影響少年,又讓他們承擔哪些風險?
深夜的北海岸,16歲的沛恩(化名)騎著改裝過的二手機車,時速狂飆至120公里,與車友們來回拉鋸。
這款二手機車市售價約3到5萬元,追求加速快感和行動方便的沛恩,不惜向小型融資公司以年利率23%的利息,分期付款購入,改裝的引擎又拉高價格,最後這台車足足花費了她11萬元。即使曾因自摔鎖骨骨折、目睹朋友因車禍喪命,但無論是通學、出遊還是打工,騎車已成為沛恩的日常,她一次次發動引擎,也一次次被開單。
而像她這樣的未成年無照駕駛,在台灣並非少數。
2020年,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將機車考照年齡下修至16歲,原因之一是希望能提前建立未成年駕駛的交通安全意識;該提案雖達成案門檻,但交通部以「16歲心智尚未成熟」為由駁回。2024年底,也首度有縣市首長認為少年因無照躲警察反而更危險,應讓他們提早接受駕訓指導,建議將機車考照年齡下修至16歲。
曾任靖娟基金會執行長的立法委員林月琴表示,未成年人受到網路社群的影響,騎車較勁的心理需求比以往更甚:他們想跟朋友一樣騎車、覺得騎車樣子好看,有人將機車視為必需品,為了支應買車、改車而開始打工。「機車是打工的交通工具,也是他們社交的重心,」林月琴說。
「你只要發文說要騎車,就會有人留言。」小勳(化名)的Threads版面上滿是機車揪團文,「一起騎車嗎?」配上一張銀白色與寶藍色速克達的照片,就是Threads上的行動暗號。
未成年人的改車文化,是否加劇了事故風險?受訪的年輕人被問起為何改車,最常回覆的是很酷很炫,甚至象徵「榮耀」,但社群上卻很少談論合法騎車年齡以及行車安全。

我們詢問多家車行業者是否有未成年人來要求改車,多數的車行聲稱不提供此種服務,有的則含糊帶過。但他們都表示,即使近年空汙與噪音法規趨嚴,改車人數減少,但年齡層卻下降,選擇改車的年輕人更敢投資高端改裝。
擁有20多年改車經驗的圓昌車業店長李奕霖告訴我們,年輕人動輒投入20萬元,「以前1萬多塊的避震器就很厲害,現在3、4萬起跳,改一改隨便就超過10萬。」
改裝機車有許多限制,而少年們喜歡改裝的引擎、車燈顏色依法皆不得改裝,而排氣管需經過噪音檢測並登記才算合法。但不論改裝項目合法與否,網路上的改車競逐似乎永無止境,不斷推動他追趕。
騎車出遊時,朋友的車可以互相借用,但若想改車,就必須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機車。
自2023年《民法》將成年年齡自20歲下修至18歲後,滿18歲的青年可自行簽約購車。然而,對於未滿18歲的少年,目前他們仍有多種方式取得機車。
若父母同意,機車通常登記在父母名下,或透過監護人同意書讓未成年人合法購車、領牌或過戶,但不能上路。若父母不提供未成年子女車輛,他們會去尋找願意掛名的成年人作為車主,實際上由自己支付貸款並使用機車。我們在採訪時也發現,Messenger與LINE社群內甚至有人提供「買車主」的服務,讓未成年人繞過法規,透過買人頭,取得車輛。
像沛恩決定買機車,找媽媽的男友掛名車主,並透過Facebook找到中古車行,車行直接找了合作的融資公司員工與她簽約,辦理分期;沛恩辦理完貸款,過戶給叔叔,隔天機車便到手。車行與融資公司都清楚這位叔叔是名義上的車主,真正的使用者卻是年僅16歲的沛恩,而她拚命打工還利息。

這類融資公司門檻低,不嚴查車主的工作、收入或駕照,成為未成年購車的主要途徑;貸出的利息遠高於銀行的4到8倍,讓未成年人落入高利息貸款陷阱而不知道後果。整個過程,許多家長對此毫不知情,車行與融資公司聯手壟斷未成年人的購車市場,從中牟利。
「權利車、無牌車都有,品質保證,要的私聊」 「高雄假牌有人有嗎?急現貨」 「桃園有牌的這裡有一台」 「這裡有一台MANY,可騎,外觀小傷,有人要嗎?1萬5就好」
我們深入專賣未成年人中古機車的LINE和Messenger社群發現,每個相關社群經常有數百甚至上千名買家與賣家,往來的訊息中全是機車商品資訊與照片,其中不乏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的「權利車」與「無牌車」。
未成年人買車,比想像中容易得多,這些網路社群上的貼文向他們招手,有的車行、融資公司即便知道未滿18歲的他們無法考照,仍會大力向未成年人放送資訊,鼓勵他們分期付款購入合法或非法的二手車,更惡劣者幫他們找人頭當車主,或鼓吹購買低價卻易產生法律糾紛的權利車或無牌車,只管成功交易,亳不顧慮買家違法上路的風險。
而這類車行也會透過「地下盃」活動,來擴大接觸喜愛競速的年輕人或未成年人。

每逢週末深夜,桃園觀音、蘆竹、中壢,以及台北松山、淡水、北海岸等地,時常不定期舉辦「地下盃」──有組織的非法飆車競速活動。各車行派出改裝最強的機車,並找來膽大、技術好的年輕騎手較勁,其中不乏未成年者。
高雄市警察局岡山分局交通組組長范振家表示,地下盃通常以「車聚」名義聚眾,實則非法飆車,騎手經常高速逆向、闖紅燈、上國道,不僅危險,堪比飛機起飛的噪音更擾民。每場活動動輒聚集40、50輛機車、數百人,一旦警方臨檢,車手與觀眾便四散逃逸,而被取締的往往是未成年騎士與觀眾。
地下盃主辦方機動性極高,嚴防警方追查。週末夜晚11點過後,被稱為「老師」的主辦人在LINE建立「開課」群組,再由熟識的人將朋友一個個拉入,在群組內通知成員競速的時間地點。競速過程中,假如事前得知警方掌握行動資訊,便迅速將競速機車裝上貨車,轉移至備用地點。若警察突然臨檢,現場也備有汽車阻擋,讓騎手爭取時間逃逸。
當警方展開取締,LINE與Instagram群組內會即時發布下一個競速地點的座標,讓參與者迅速「轉點」。從半夜12點到清晨6點,賽事甚至可從台北一路轉戰至新竹,橫跨5、6個地點。一名受訪的未成年人告訴我們:「如果每次轉點,警察都比我們先到,就知道群組裡有內鬼。」因此,每有疑慮就會解散群組重開,成員經過嚴格篩選,群組名稱與比賽名稱也會頻繁更換,如「友情盃」、「香蕉盃」等代稱。
跨上機車,跑給警察追,再騎往下一個地點繼續競速或觀賽,這是地下賽場上的默契與遊戲規則。
未成年人的買車、改車、競速文化裡,最少被提及的概念是安全駕駛。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警員王奕壬表示,未成年駕駛有時難以從外表判斷,因此遭警方取締的原因,多為其他交通違規,如闖紅燈、超速、騎上人行道或未依號誌轉彎等。他們未經過正式駕駛訓練與考照檢定,往往意識不到交通觀念的缺乏,罰單加一加動輒數萬元,無力償還者只能讓罰單不斷增加。

然而,改車涉及交通安全與專業知識,許多未成年騎士因資金有限,一味追求極致速度,使車輛變得危險。圓昌車業店長李奕霖指出,理論上變更動力系統應搭配全車改裝,如加大馬力時需同步升級煞車與避震系統,以確保安全。然而,不少未成年人將所有資金投入動力改裝,導致車速提升卻無法有效操控,增大交通事故風險。
此外,許多未成年駕駛在發生車禍時,因不熟悉法規而陷入不利的和解條件。一名受訪者告訴我們,他曾在未成年時尬車與對方雙雙違規,發生車禍導致腳踝骨折,機車也嚴重受損;儘管雙方皆有肇事責任,對方卻在私下和解時,以他未成年無照駕駛為由,索取高額賠償。事後他才得知,自己無照駕駛並不代表對方可以免除肇事責任,「我自己吃虧,未成年車禍絕對不能私下和解,」他憤慨地說。
政府與學校時常徵求交通安全宣導標語,公家機關與校園內隨處可見提醒字樣,如:「無照騎車不可行,持照駕車才有型」、「騎車有駕照,生命一把罩」。然而,這些標語真能改變少年的行為嗎?
相比之下,網路社群的討論與宣傳顯然更具吸引力──熱門車款的性能解析、無牌車的低價誘惑、標註群組成員的「買車訊息」以及地下盃的炫技短影音,這些內容抓住了少年的目光,也悄然影響他們的選擇。
儘管社會上一直有下修考照年齡的聲音,但未成年者的自駕需求、無照駕駛的成因──不論是大眾運輸不夠普遍的非山非市地區或鄉下的通勤問題、又或是城市裡的少年想要用座騎與同儕交友的渴望──多年來仍未被正視。如今更因社群上浮濫的融資管道、輕易找人頭取得車輛、過度改車與追求競技的次文化,以及未成年人沒有累積對交通安全的觀念,都讓無法考照的少年將自己推向道路當實驗品,比過往承擔更大的風險。

2025/4/7
關於近年的「山道猴子」現象,年輕人甚至未成年人因追求昂貴汽機車,可能掉入高利融資陷阱,立法委員王世堅指出,目前金管會雖將具相當規模的融資公司納入《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的「金融評議機制」,但該法並未有讓主管機關直接管理業者的行政監督規定,亦未就業務內容如借貸金額、利率、違約金上限等予以限制,對於「法人融資」更是完全未保護,擔心會形成監理漏洞。
王世堅指出,融資公司不僅會慫恿年輕人買超出其還債能力的昂貴汽機車,近期更傳出甚至「放款給未成年人買車」;這類融資公司透過車行配合提供人頭車主、違法的「權利車」與「無牌車」,在明知對方是無照未成年人的情況下,仍簽約賣車,貸款利息更遠高於銀行的4到8倍。其他亂象如巧立名目墊高實質利息、規避《銀行法》第72-2條放款給建商、向公股銀行「低利」貸款、業務與詐騙集團勾結等,王世堅認為這些都需要立專法才能根本解決,他提出《融資公司法》草案,也呼籲金管會儘快與各界商議出一個最好的版本。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