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Reporter》

疫情如何加劇勞動中的性別不平等?哪些行業男女薪資差距至今未回血?
(攝影/余志偉;設計/江世民)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勞動部日前發布新聞稿,指出男女薪資差距已回到COVID-19疫情前水準。在三八國際婦女節這天,《報導者》攤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國數據,發現疫情期間台灣性別薪資差距惡化程度遠高於多數國家、超越OECD平均,雖然2023年總體差距降回疫情前,但仍有3成女性就業人口所在的行業,薪資差距未拉回疫前水準。

學者指出,在美中貿易戰、疫情的影響下台灣高科技製造業迎來黃金時代,當此行業的專業人員以男性為主時,男性薪資漲幅就會大於女性,導致性別薪資差距被拉開。學者也提醒,近年AI產業崛起,若我國仍只有少數女性勞動力投入科技、科學領域,整體台灣性別薪資差距可能還會持續擴大。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2021年報告指出,COVID-19疫情對女性造成更大的就業衝擊,中等收入國家情況尤為嚴重。

2018年起,台灣女性失業率漲幅皆高於男性,2020年COVID-19疫情出現後,女性失業率更是急遽上升;隔年台灣爆發社區感染,女性失業率成長0.16個百分點,高於男性的失業漲幅0.06個百分點;女性失業人數增加9,000人,男性失業人數增加3,000人。

除了有更多女性失去工作以外,女性薪資待遇不如男性的程度也惡化。2020年,女性需多工作53.8天才能與男性同酬
勞動部參考歐盟同酬日計算方式,以兩性平均時薪差距除以男性平均時薪 × 365天而得,代表台灣男性工作一年,女性要工作一年再額外加幾天才能獲得與男性相同的薪資。
,但2021年性別薪資差距擴大,女性需多工作57.7天才能與男性同酬。
疫情後,我國性別薪資差距劣於OECD平均、進步緩慢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針對性別薪資差距進行國際比較時,都會以日本、韓國、美國為參考依據(詳勞動部新聞稿文末)。但婦女新知基金會祕書長覃玉蓉指出,這三個國家都是相對缺乏性別薪資平等政策的國家,若放大比較範圍,會發現台灣進步速度比許多歐洲國家慢。

《報導者》抓取OECD中近10年皆有統計數據的20個國家,以及鄰近的香港、新加坡資料,以相同統計方法
註:台灣通常以「平均時薪」計算性別薪資差距,OECD則以「薪資中位數」計算,本表為統一標準,以薪資中位數重新計算我國數據。 OECD統計方式:( 男性薪資中位數 - 女性薪資中位數 ) ÷ 男性薪資中位數。若性別薪資差距為12%,代表男性每賺1美元,女性則賺0.88美元。
重新計算我國性別薪資差距,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

如上表,我們發現日本、韓國、美國是23個國家或地區中,性別薪資差距相對嚴重的3個國家。多數OECD會員國的性別薪資差距都比它們小。

疫情以前,台灣性別薪資差距在23個國家或地區中僅大於9國,排名第10屬於前段班;但2020年以後,日韓等多數國家性別薪資差距縮小,台灣反而差距擴大,甚至超越OECD平均,2021年被德國、捷克、奧地利、匈牙利擠下,掉至第14名。

2022年行政院發布的CEDAW國際審查報告
我國循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下簡稱CEDAW)規定,每4年提出國家性平報告,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與民間團體審查並檢討。
中,國際專家明確指出,台灣性別薪資落差不減反增。委員會主席申蕙秀還向台灣政府喊話,應該要跟優等生比較,而不是跟表現本就較差的國家比。

我國薪資差距之所以在疫情期間快速擴大,原因在於當2021年多數國家女性薪資漲幅都較男性高時,台灣的男性薪資自5.8萬成長3.8%至6.1萬,但女性薪資僅成長2%至4.9萬,隔年女性薪資漲幅也僅微幅大於男性,才導致疫情期間性別薪資差距表現較差。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樊家忠接受《報導者》採訪時指出,這與近年台灣產業結構的劇烈變動有關。

電子產品需求增、資金回流,男性為主的高科技製造業迎來黃金年代

樊家忠表示,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台商回流、大量海外資金快速流向台灣,且高度集中以電子業為主的高科技製造業。2020年疫情爆發後,遠距教學與工作帶動國際對資通訊產品的高需求,更為以電子業為主的高科技製造業推波助瀾,「這波push(推動)很厲害,促使高科技製造業創造黃金時代。」

他指出,製造業本就以男性為主,如今創造更多高薪職務,對男性來說是利多。若觀察近年製造業不同職業別
根據現行《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我國職業可粗分為10大類,分別是「民意代表、主管及經理人員」、「專業人員」、「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事務支援人員」、「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農、林、漁、牧業生產人員」、「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及勞力工」、「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及「軍人」。 製造業就業人口以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及勞力工為最大宗,但疫情期間此類別人力並未顯著成長,主要成長的是以工程師、研發人員為主的「專業人員」。
的就業人口,會發現疫情期間工程師、研發人員等「專業人員」人數大量上升──此職業的就業人口本就有近8成是男性,疫情期間男性專業人員的增長速度也比女性高。

2020至2022年,製造業男性專業人員增長了3.1萬,相較之下女性僅增加4千人;當專業人員薪資較其他職業高,且男性比例漲幅大,就可能更快速地帶動男性平均薪資成長,2021年製造業男性薪資成長7.2%,平均薪資6.5萬元;女性僅成長5%,平均薪資4.7萬元。

在工業及服務業下的17種行業中,製造業人數最多,共有115.4萬女性員工,占全國女性就業人口的20.6%,因此上述狀況對性別薪資差距影響甚巨。

若以「同酬日」概念表示,2019年製造業女性需工作94.3天方能與男性同酬,COVID-19疫情爆發後數字便不斷增加,到2022年女性需多工作100.3天才能與男性同酬,2023年降至95.7天。

製造業中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行業用機械設備維修及安裝業」,女性皆需工作超過百日才能與男性同酬。疫情期間僅「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薪資差距有微幅下降,其餘皆呈擴大趨勢,待疫情退燒方才趨緩,但也未回到疫前水準。

住宿餐飲業、專業科技服務業性別薪資差距,也未回復疫前水準

除製造業外,我們還觀察到有另外2個行業性別薪資差距較疫情前(2019)嚴重,分別是「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及「住宿及餐飲業」,這2個行業占女性就業人口的13%。

具體來說,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包含法律及會計服務、管理顧問、建築、工程服務及技術檢測、分析等工作。在疫情前,此行業的女性約需多工作2個月(66.2天)才能與男性同酬,疫情以後,數字從66.2天上升到72.5天。

此行業最主要的變動來自於薪資男升女降,2020年男性平均薪資自69,949元上漲2.8%來到71,878元;但同期女性薪資卻下降,自56,156元減薪0.3%至55,966元,平均薪資相差近1.6萬元。

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中的多數子行業的薪資差距都有擴大,其中「廣告業及市場研究業」原本女性薪資高於男性,但2020年卻突然逆轉,女性一度需要多工作8天才能與男性同酬。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我們觀察這個行業的就業人口分布,發現此行業人力集中在職位是「專業人員」、「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上,專業人員具體來說可以是繪測師、設計師或廣告行銷公關專業人才,薪資相較其他非管理職人員高。2020年女性專業人員少了約4,000人,男性卻多了約3,000人,導致女性平均薪資下降、男性上升,性別薪資差距擴大。

而住宿及餐飲業可以說是疫情期間受創最嚴重的行業,在疫情前女性需多工作17.6天才能與男性同酬,2020年在男性薪資漲幅略高於女性的情況下,男性平均總工時下降3小時,女性卻上升0.5小時,導致薪資差距擴大。

2023年服務業缺工問題嚴重,在薪資漲幅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女性平均工時增加5.8小時,男性卻只增加1小時,導致性別薪資差距擴大至2020年水準,女性需多工作30天方能與男性同酬。

不過深入觀察會發現,此問題可能僅出現在餐飲業──因為近年來住宿業的性別薪資差距正在縮小,餐飲業卻在擴大。

2019年,餐飲業男女平均時薪相近,女性只要多工作2天就能與男性同酬。但2023年女性平均總工時較前一年增加6.2小時、男性卻減少0.5小時,導致女性平均時薪更不如男性。

疫後時代如何因應?台灣政府的行動與未竟之處

在2022年CEDAW國家報告審查過程中,國際審查委員詢問台灣如何減輕疫情對女性的負面影響,政府以勞動部的職業訓練措施、就業服務回應;但覃玉蓉指出,這些紓困與振興政策都僅針對特定行業、身心障礙者、原住民等等,與性別並無太大關係:

「政府作為整體資源重分配的重要角色,並沒有因為預期到疫情對性別有不同影響,所以在紓困的資源分配上有不同的、更細緻的設計。」

覃玉蓉認為,雖然台灣過去10年的性別薪資差距確實有縮小,但因為缺乏政策介入,導致進程相當緩慢。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國家將性別薪資差距視為性別平等的重要指標。根據OECD在2023年6月發布的「性別薪資平等報告」,其38個成員國已有21國要求私營企業雇主提供性別薪資報告,占比超過一半;2023年歐盟也正式通過「薪酬透明指令」,要求雇用250人以上的企業應定期回報性別薪資報告,若結果顯示性別薪資差距達5%且無合理理由,雇主就應與工會合作改進,以增進性別同工同酬與同值同酬
註:「同工同酬」指的是在相同工作、職位的人就應獲得相同報酬,不受性別、種族影響。然而部分產業有高度的性別分工,如醫療產業中醫生多為男性、護理師多為女性,「同值同酬」的精神是儘管雙方從事的工作不同,但其所做的勞動價值應被視為相等,從而獲得相同的報酬。此一原則更注重勞動的價值,而非具體工作內容或職位等級。

該報告認為,一個國家要詳細周全的薪資數據與勞動力特徵時,才有辦法更徹底地分析同工同酬狀況。

《報導者》發現,現行主計總處公開的薪資數據只能用於比較不同行業間的性別差異,卻未能深入到特定行業內特定職位(例如管理層、專業人士或基層技術工)的性別薪資差距,使得評估各行業中「同工不同酬」的情況變得困難。

2023年4月,在台灣CEDAW建議行動追蹤會議中,各部會與專家亦針對薪資透明化進行討論:當時政府並未針對台灣各行業進行分析,也未明文要求所有私營企業製作性別薪資平等報告
我國金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應定期撰寫永續報告書,推動薪酬合理化,多數企業會在報告書中呈現男女高階人員的薪酬差異;然我國以中小企業為大宗,因此多未受到規範。
。會議中,政務委員羅秉成促請經濟部將持續進行四分位薪資性別統計,也要求主計總處、經濟部及勞動部考察國際勞工組織的性別薪資統計方式,並諮詢相關專家學者意見以改善調查方式。

勞動部也應會議結論,在今年1月推出「事業單位同工同酬自我檢核表」,不過目前並未強制企業填寫,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認為,在缺乏強制力與追蹤機制的情況下,對改善性別薪資差距不會起到太大的作用。

雖然COVID-19疫情已結束,但高科技製造業一枝獨秀的情況不會改變。樊家忠認為,這是拉開男女薪資的主要根源,而近年AI產業異軍突起,就業人口也以男性居多:

「AI產業是革命性的力量,蓬勃發展起來一定也是男性受益,這就是2021年故事的延續,AI會把(薪資差距)趨勢推得更嚴重。」
國家發展委員會近年也將「強化女性STEM
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簡稱STEM,也可說是台灣語境中的「理工科」。
領域參與」列為疫後重點工作,避免行業發展不均深化性別薪資差距。雖然自STEM領域畢業的女性人數近年緩慢成長,但覃玉蓉跟劉梅君都認為,整體台灣社會的性別職業框架、刻板印象仍嚴重,以至於在部分行業仍有一道性別高牆。

劉梅君說,在傳統性別觀念下,女生仍相對容易認為有婚姻家庭後就應以家庭為重,選擇工作時也不一定會以自己的專業、升遷機會或職涯發展為優先考量,對工資也比較少有太大的要求。

覃玉蓉則觀察到,身邊的家長、孩童仍然深受「男理工、女人文」觀念影響,如太空體驗營仍以男孩為主、女孩多數認為自己不適合學理工等等,「其實這些觀念都是從很多小事累積起來的,問題在於我們的教育體系應該要積極處理。」她認為,許多小地方的改變都可能影響一個孩子對性別框架的想像,有些事到高教階段再處理都太慢。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林映均在2021年曾接受行政院性平會委託,研究疫情對亞太地區女性經濟發展的影響。她建議勞動主管機關,以政策或公共資源鼓勵更多男性參與傳統上以女性為主的行業,包含在民眾轉職或在職進修階段鼓勵學習特定技能、打造性別友善職場等。只有盡可能消除各行業中的性別障礙,我們才能在下次重大事件發生或特定行業受衝擊時,避免任何一個性別被孤立。

索引
疫情後,我國性別薪資差距劣於OECD平均、進步緩慢
電子產品需求增、資金回流,男性為主的高科技製造業迎來黃金年代
住宿餐飲業、專業科技服務業性別薪資差距,也未回復疫前水準
疫後時代如何因應?台灣政府的行動與未竟之處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