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安書宅】
澎湖的旅遊季馬上要開始了,今年我準備投入獨木舟的推廣行動,想採訪報導幾位致力於獨木舟教育的老師和教練。過程中,注意到其中一位老師曾針對《依海之人:馬達加斯加的斐索人,一本橫跨南島與非洲的民族誌》一書寫了幾篇感想,加上他推動的海洋文化課程受到家長質疑,讓我更想讀這本書,也寫出我的看法。
《依海之人》不只講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上斐索人(Vezo)依海而生的故事而已,作者俐塔.雅斯圖堤(Rita Astuti)是人類學家,深入村落居住訪問,做了18個月田野工作,所記錄的每個情境,在描述前後都有一番理論分析,既專業又細膩。後半部寫婚姻與死亡的篇章很精采,值得慢慢讀;我想講的則是前面與海洋有關的部份,並對照一些澎湖的現況。
其實台灣和馬達加斯加島很像,只是我們一直習慣陸地思維,離海很遠,尤其年輕的一代被保護得太好,視海洋和岸邊環境為危險地帶,少有親海機會,對海太恐懼,反而才是危機。
《依海之人》對我來說像一面鏡子。我來自海邊,父親出身農村、移居基隆當漁夫,我吃魚長大,但只會吃魚肉,有暈車體質,很少親海,中年的我跑到澎湖開書店,在海邊生活,游泳、划船,但不再吃魚已經十幾年。這樣的我,跟海的關係分分合合,算是「依海之人」嗎?
書中的斐索人是這樣的:
「斐索人很柔軟。他們的習俗簡易,禁忌也不多。他們不喜歡羈絆和束縛,當國王束縛的力量太大,斐索人選擇逃離,以免被決定他們是什麼人。斐索人是在海裡尋找食物、求生存的一群人。但他們不聰明,無法從過去經驗學習、也無法事先計劃未來;這讓他們異常容易感到驚訝。他們是住在海邊的人,知道如何游泳、造舟、駕船、捕魚、吃魚、賣魚,知道如何在鬆軟沙地上行走而不會氣喘吁吁。他們是身上有『斐索記號』的一群人。
「 斐索人是做什麼而『是』什麼的人。他們的身分認同在於行動,而非存有的狀態;一個人要『踐行』才能『是』斐索。當人們學習斐索性,他們學會『當』斐索;當他們有技巧地踐行,他們非常斐索。」
書店客人經常給我驚嘆號和問號:「什麼!你不是澎湖人!那為什麼會在澎湖開書店?」顯然人們認為開書店是回饋鄉里的事,「本地人」才會做,因此驚訝於我竟然不是澎湖人;他們口中的「澎湖人」,是指出生地、成長地、父母或祖先血脈源於此地之人,而我是外來者。
不過,如果根據斐索人的說法,很喜歡在海裡游泳,那一刻,我是斐索,可算依海之人;但不會捕魚吃魚,我很不斐索。同為依海人類的一種,用澎湖取代斐索的話,海泳的那一刻,我是澎湖人;不懂海鮮之美味,我太不澎湖。
如此特別的身分認同,吸引雅斯圖堤去研究,她仔細與斐索人對話後發現,整個認知的方法都不同。我們習慣用自己的生命起源,定義屬於哪一種人類,斐索人則不由「過去」來決定自己是誰,他們重視的是你「現在」做的事依海與否,如果你的表現得太陸地,他們會用內陸人「瑪希孔羅」來形容你。
對此事感觸很深的,是一個到澎湖教書的老師,他在學校推動「海洋文化課程」,卻被家長視為多餘──那些海洋課在孩子小學的時候玩過就夠了,中學生應該上的課,是有助於他們升學的「主科」,考試不考的科目太浪費時間。
老師感慨得不到家長的支持,他讀了這本《依海之人》後,摘錄書中斐索人與眾不同之處在網路上分享:
「他們建構民族的要素不是由承繼過去的本質(出生、繼嗣、血緣),而是某些當下的行為(與海洋密切相關的行為)。譬如你能在海裡悠然自得的游泳:你很斐索!一個人吃魚哽到喉嚨:他很不斐索!一個小孩扛著槳走在沙灘:他很斐索!」
他認為這是有趣的觀點,他心目中的澎湖人也是這樣的:
「不假思索便知道此刻的潮水、潮汐變化,吃一條多刺的魚,桌上的殘渣可以只有一條脊骨,知道魚蝦貝螺所有的親戚關係⋯⋯」
但其實他和我一樣,並非土生土長澎湖人。他和妻子都是從台灣到澎湖來教書,愛上划獨木舟航行於澎湖各個小島間海域,後來蓋了房子生了小孩,定居海島,他的小孩還沒上小學已經會划獨木舟了,你說他們一家是不是澎湖人呢?我覺得是,非常澎湖。
他寫下對學生的觀察讓我印象深刻:
*除了居住的馬公市區沒去過其他離島的:他很不澎湖!
*會游泳但僅限於游泳池或能踩到底的水域中:他超級不澎湖!
*完全不會游泳怕水怕得要命的:別意外,很多澎湖學生都這樣!
看到老師盡全力想帶學生們親海,不但鼓勵校內其他科目老師投入獨木舟師資,也公開歡迎校外有興趣的朋友旁聽,實在是現行教育體制太僵化,讓他很無奈。往往他發布獨木舟課程照片時,我們這些社會人士或已畢業多年的校友,全投以羨慕的眼光吵著說想再當一次學生,卻很難撼動家長。
如此固執、不可變動、不具彈性,其實很不海洋,很不澎湖;如果我們是依海之人,特質應該是流動的、柔軟的、包容的、隨機應變、非常靈活的。
書中看到有關國王的段落時,我笑了。斐索人說,如果國王來了,他們就跳上船出海去,才不留在村子裡靜靜等待迎接他呢!我腦補了很多畫面,覺得這個反應並非為了幽默說笑,而是象徵以海洋思維反抗著陸地模式。
出了海,誰是國王還很難說喔,你確定能統治充滿變動性、時時刻刻都不一樣的海洋嗎?如果拍成動畫電影,我可以想像原本高高在上的國王一臉錯愕,出海而去的斐索人得意洋洋。
他們不對那些號稱有領土有權力、設定了階級的人畢恭畢敬,也別想用歷史淵源來限制活跳跳的人。斐索人可以擺脫過往,透過學習來成為「斐索人」;沒有人天生就是,小孩也全都要透過學習來逐漸變成斐索人。
斐索人這麼說:
「你看這些孩子,學校就在水裡。」
「他們要學會游泳,當他們不怕水,那麼就可以說他們是斐索了。」
「學校就在水裡」,我猜那位老師看到這段時,一定點頭如搗蒜吧。也許有人認為斐索人不是一個民族,只是一種以擷取海洋資源維生的漁民性格而已;我讀來覺得不然,在生理的、物質的層次之外,還有屬於理想社會的價值層次。
斐索人價值觀跟我們很不一樣,依海而生或許不聰明,計畫不了未來,但每天重新學習也沒關係,過去做得不好也沒關係,不必被挫折束縛,可塑性變大,勇敢去冒險,日日實踐,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是依海之人,就會被社會肯定。
本書英文主書名為《People of the Sea》,譯者翻為依海之人,導讀中說明「依」是取了倚傍、依靠、按照、遵循、順從、依戀等意義。我也覺得依海可不是依賴海裡面的資源求生存這麼簡單而已,斐索人是愛海之人。
台灣島太大,讓人很容易忘記自己是一個島,也忘記海的存在;澎湖島小,很適合提醒大家人與海的依存關係,尤其現在的海洋已經到了迫切需要被愛、被保護的時候。澎湖人應該成為愛海之人,台灣人也是,地球人都是。
我們依海而生,不是來自血緣,而是來自選擇。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