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本文為《解密金正恩:南韓的第一手北韓觀察報告》(누가북한을움직이는가)部分章節書摘,經時報文化授權刊登,文章標題和部分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本書取材自韓國KBS、英國BBC、德國ZDF電視台共同製播的紀錄片《誰能撼動北韓》,除了細部分析金正恩在位7年的所有數據、揭露北韓最新戰略,邀請前北韓將領、國際事務專家、脫北者、南韓高層等解析北韓以外,同時刻畫了金正恩上任以後的權力版圖驟變及當今重要政治組織與人物,並且首度系統性地呈現出北韓海外勞工的狀況。
北韓從1948年起,就開始派遣勞工到蘇聯工作,不過當時派遣勞工的目的主要是政治因素,而非賺取外匯。1967年,北韓與蘇聯締結相互友好協定之後,便派出以罪犯為主、一共15,000多名勞工到蘇聯境內擔任伐木工,這是對身為北韓長久以來給予大量援助的友邦蘇聯表達謝意所進行之政治性派遣。從那時開始,北韓開始擴大海外勞工之派遣。
1970年,北韓與非洲國家締結同盟關係,先後無償派遣勞工前往馬達加斯加修建總統官邸,以及前往中非共和國建蓋議事堂。從那個時候起,北韓開始挑選一般勞工派遣海外,而不再是以罪犯為主;且所有勞工直接由國家進行管理,薪資也歸國家。到了1990年,俄羅斯進入普丁執政時期,一度因北韓亟需償還債務,使得當時在俄羅斯的北韓勞工薪資,直接歸俄羅斯政府所有。
到了金正日時代,北韓更加大輸出勞工至海外工作,以賺取外匯。由於此時輸出勞工的目的已是賺取外匯大於政治,所以儘管蘇聯政權解體,北韓仍舊持續派遣勞工到俄羅斯境內工作,甚至還輸出至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各國,以及東歐諸國等4、5個國家。隨著輸出勞工的規模日益擴大,遴選勞工的基準也越來越低,就連賄賂、關說,都成了挑選勞工的要件。此時的勞工派遣地不僅有原本的友邦及同為社會主義之國家,還有其他往來關係較淺的國家,而北韓勞工的工作除了純勞動性質的伐木與建築之外,也跨足到料理、漁業、紡織、旅宿業、IT業、醫療等範圍。如同前面所述,關於輸出勞工到海外的這一切變化,全都出於經濟目的。
2011年,金正日過世,北韓進入金正恩時代,對外輸出勞工的規模也更進一步擴大。不同以往的是,金正日時代的勞工輸出是零星且以眾多國家為對象進行派遣,但金正恩時代的勞工輸出,卻是從中央政府主導與管理轉變為政府下級機關個別主導,並且將此業務定位為國家重點推進事業。故此,被派遣到海外的北韓勞工數量急速成長,且派遣業種也變得多元,諸如跆拳道教官、軍事管理顧問、設計專家等未曾開放的專業人才,也被納入派遣資格當中。唯一不變的則是薪資歸屬,所有勞工掙得之外匯收入,一概上納北韓當局。
究竟金正日與金正恩時代擴大輸出勞工規模之理由何在?大致上可分為兩點。
- 由於當時海外開始對北韓進行經濟制裁,北韓被孤立在國際社會之外,無法以正常的貿易方式進行經濟交流,加上在第四次核試驗後,開城工業園區也面臨關閉,就連從南韓那裡獲得外匯收入也大幅減少,財政狀況十分艱困。
- 巧合的是,當時北韓可輸出勞動力的機會大幅提升。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勞工薪資日益增高,觸發了企業對成本低廉之北韓勞工的需求,再加上俄羅斯也正式展開遠東開發作業,一些重度勞動工作的外籍勞工供給量降低,正好給北韓填補空缺的機會。
北韓輸出勞工的國家主要為中國、俄羅斯、蒙古等長久以來交好的友邦,並對每個國家都派遣了數萬名的勞工,賺取不少外匯所得。除此之外,其他與社會主義有相關淵源的東歐諸國,以及政治外交關係良好的中東與非洲各國,也都是北韓的勞工輸出國。
每個研究單位所發表的北韓輸出勞工數量皆有不同,例如北韓人權資訊中心於2015年發表的人數為5萬多名,而美國ABC新聞在2015年發表的數量則是9萬多名,北韓海外勞工人權研究報告在2016年所推估之人數,更多達12萬名。
在海外的北韓勞工多在嚴峻的勞動環境中工作,並遭受不平等待遇,除了要面對惡劣的宿舍環境、營養失調的餐飲供給、嚴重不足的休息時間、外出限制、資源短缺的醫療設施,還要受到國家極度嚴苛的控管,使得北韓勞工的人權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間的重要議題。此外,北韓勞工的勞動薪資所得,絕大多數會被北韓當局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強制徵收,勞工幾無個人所得。
為了了解海外北韓勞工的勞動實態,KBS製作小組花了1年又6個月的時間走遍世界各地進行取材,並直接聆聽那些遠在他鄉、處在惡劣勞動環境中的北韓勞工心聲,在我們眼裡,他們是北韓的美元英雄,也是幫助北韓政權發光的影子般存在。
北韓在亞洲的邦交國共有26國,其中關係最好的國家也是北韓邦交國中的最大國,是中國。作為北韓在韓戰時期的同盟國,從中國政府建立到現在為止,不管在政治上或經濟上,中國一直都和北韓維持密切的關係,再加上兩國國境相接,雙方間的交通可靠陸路往來,是最容易派遣勞工前往的國家。
不只如此,若北韓勞工在當地逃跑,公安也會直接介入搜尋,然後把人強制遣返回北韓,這也是吸引北韓輸出勞工到中國的原因之一。被派遣到中國的北韓勞工,從金正日掌權時期起,便一直不斷增加,到了金正恩時代,人數更是大幅提升。
2016年,位於圖們江流域一帶的圖們市與朝鮮投資合營委員會簽訂雇傭契約,引進2萬名北韓勞工、琿春市引進3,000名勞工,延吉市則申請1,380名IT技術人員。不只如此,北韓也派遣勞工前往中國境內其他城市工作。根據官方資料顯示,派遣到中國境內的勞工為7萬名,但若包含黑工在內,則推估人數超過10萬名。這顯示出中國國內薪資水準急遽提升,許多工作轉由成本低廉的北韓勞工來取代。
「中國本身就可以說是世界工廠,只是在2010年代後,國內薪資水準急速提升,加上人口萎縮造成勞動力短缺。另外,因經濟日漸繁榮,許多人越來越不能接受以往的工資標準,在此狀況下,甚至發生春節回家休假的勞工不願在收假後回到原職場工作的現象。也就是說,中國從2010年代開始,面臨我們韓國以前曾遭遇過的經濟現象,在此狀態之下,為了補足勞動市場的缺口,就必須從別的地方引進勞工。」 ──權英卿,統一教育院教授
不過,即使是一直與北韓保持友好關係的中國,也開始撤回北韓勞工的引進。2017年10月,聯合國安理會第2375號決議案通過對北韓制裁,使得北韓勞工的勞動許可證無法獲得更新。同年12月,第2397號決議案更加強制裁強度,規定所有北韓勞工必須在2019年底以前返回北韓。
決議案通過後,從工廠到餐廳等處都開始進行管制,不僅限縮了勞務條件,也遣返了80%以上的北韓勞工,而北韓外務省為了避免和中國發生摩擦,也配合召回派遣到中國的勞工。
不過,在金正恩於2018年3月訪中後,事情就變得截然不同。雖然只是小規模的輸出,但北韓再度開始派遣勞工到中國工作,顯見對中輸出勞工已有回復的跡象。另一方面,中國也停止遣返北韓勞工,據說還有人目擊到數輛巴士載有看似北韓勞工的年輕女性,從新義州穿越鴨綠江鐵橋進入丹東後,便把她們卸下再離去。
為了確認這個傳言的真偽,製作小組親自走了一趟丹東。丹東為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與新義州隔著一條江水遙遙對望,是北韓勞工經常往來之地。該地也是北韓與中國的物資、人力、金錢交易的最重要通路,光是中朝兩國的貿易便占了整體的70~80%。另外,丹東也是聚集最多北韓勞工的地方,常駐在這裡的北韓人口推算有3萬名左右。
我們為了直接確認丹東的狀況,特地前往距離鴨綠江鐵橋約5分鐘路程的丹東稅關,在那裡見到許多懸掛平安北道車牌的車輛正排隊依序進入,其中有一輛巴士在抵達稅關之後,便有許多年輕女性從車上魚貫而下,她們都是在丹東工作的北韓女性勞工。
我們幸運地採訪到其中一位:
「我的工作是紡織裁縫。工廠生活比想像中還辛苦,工作累、要學的東西難,弄得我老是病倒不舒服。不過再怎麼說,這裡能賺到的錢還是比較多。」 ──金英順(假名),北韓勞工
一回到丹東市內,便有許多韓文招牌映入眼簾。在我們幾經交涉之後,終於找到願意接受我們採訪的北韓勞工,並從他們那裡聽到關於現在中國與北韓勞工們的真實狀況。
「在中國,就算一個月薪資給到4,500元,也不算是多高的工資,所以他們中國人不想做這些工作。不過,我們做啊!不管是凌晨2點還是3點,甚至熬夜通宵都能做,我們技術好,又被管理得很好。」 ──李秀哲(假名),北韓勞工
製作小組獲得許可,得以採訪北韓女性勞工在丹東工作的服裝工廠。當我們一走進工廠,就看到數十名勞工坐在作業臺前操作縫紉機,年紀多介於20~30歲之間。據說她們責任感強,手藝又好,產出成品幾乎沒有瑕疵,所以負責生產國外知名運動品牌服裝的工廠廠長,也對她們很有信心。
「我們就輸出部分的統計資料去推算,發現委託加工交易在2013年以後開始就超過了20%,成為第二高的交易量,到了2016年時,占比更提高到32%。其中有部分產品是將原料送到北韓,然後在當地進行生產,也就是說,藉由利用北韓勞動力與工廠的委託加工交易來維持原本的輸出數量。」 ──權英卿,統一教育院教授
法院規定每日工作時間為9小時,但這些勞工們吃住都在工廠的宿舍裡,一天實際的工作時間都超過12小時。他們之所以願意這麼辛苦工作,是因為都抱著辛苦幾年就能掙錢給家人過上好日子的希望。這些通過北韓當局嚴格審查後,才能派到中國工作的北韓勞工們,每人的月薪平均為2,000~3,000人民幣(約34~50萬韓圜),約莫等於中國勞工們薪資的一半。
午餐時間一到,這些勞工們就會三三兩兩地聚集到食堂用餐。由於他們過的是與外界隔絕的團體生活,所以三餐全部都在工廠內的食堂裡解決。
他們的晚餐飯菜有四種,但全都是泡菜與醬菜類,對比他們龐大又辛苦的工作內容,這樣的餐點根本不合格,既吃不好,也吃不飽。我們還發現這些北韓勞工們用餐速度很快,吃完便趕緊清洗碗盤,然後趕著繼續上工。
在製作小組遊說很久後,我們總算得以與人力仲介見上一面,並掌握北韓勞工們的生活實際形態。人力仲介告訴我們,中國工廠免費提供宿舍,但餐費得從薪資內扣除,有些工廠為了多留點利潤,還會故意降低餐食的品質。
「飯錢是用餐券支付,一個人每月大約會花上300元的飯錢,但我看那些飯菜內容,價值根本就不到300元。你想想,只要每個人的飯錢能少個50元,那麼10個人的飯錢就能省下500元成本、100人則省下5,000元的成本,要是有300人的話,那麼省下的可是15,000元吶。光是一年累積下來的金額就很可觀!」 ──人力仲介A
其他地方也會是類似的狀況嗎?由於北韓的女性勞工多在服裝紡織業與水產加工業工作,所以我們特地走訪丹東市郊的一間貝殼工廠,在那裡我們看到年約20~30歲、身穿藍色制服的女孩子們坐在作業臺前清洗貝殼,依照貝殼大小進行揀選。廠方告訴我們,那些女孩子是從新義州和平壤來的勞工。
工廠廠長對於既勤勉,人力成本又低廉的北韓勞工相當滿意,他表示北韓勞工不僅能夠加班,也不用為她們加入各種社會保險,而且管理起來又輕鬆。看起來,這間貝殼工廠的工作時間一樣也是隨雇用者的心情所定。
最讓我們感到心疼的一點,就是北韓勞工們並未加入中國強制每個員工都要加入的保險,因此不受任何保障。其實中國政府規定企業有義務為每個本國籍與外國籍員工加保,根據從2011年11月起開始實行的「在中國境內就業的外國人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所有在中國境內就業的外籍勞工都要加入中國的五大社會保險,並享有與中國本國籍員工一樣的退休、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保障。
可是對這些北韓勞工們而言,保險不過只是別國的故事而已,因為中國企業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完全不為他們加保任何社會保險,要是他們在工作途中有任何病痛或發生意外,便需要自費就診,加上他們的薪資有70%以上必須上繳北韓當局,根本無力負擔高額的診療費用。換句話說,不管他們如何努力工作,都獲得不了任何保障,勞動環境始終惡劣。
北韓勞工對於缺工嚴重的中國農村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據說農村的領導沒有都市管得那麼嚴,有不少人因此偷偷跑來當黑工賺錢,而這些非法勞工都是為了賺錢做生意而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瀋陽有許多朝鮮族居住的關係,據說很多脫北者都隱身在瀋陽。一位住在瀋陽農村的脫北者,就告訴我們關於脫北者的故事。
「有許多人都是從北韓海山那裡越境進入吉林省長白縣的,因為冬天潮水會退,水深只到膝蓋左右。而都市內的審查很嚴,所以脫北者都往鄉下農村去,雖然中國政府會執行查締,但中國地那麼大,他們也沒辦法把所有角落都翻過一遍。在中國這裡工作一個月賺到的錢,在北韓夠活上好幾個月,只要我們在中國認真工作個兩個月,在北韓就夠吃喝一年了。農村這裡包吃包住,我們在這裡什麼都做,伐木也做,要不就去種人蔘,還會幫人收割玉米或挖掘藥草⋯⋯」 ──李影喆(假名),隱居在瀋陽農村的脫北者
隨著中國的經濟成長,許多人不再從事重度勞動工作,中國為了補足勞動力缺口,透過舉辦中朝就業博覽會等方式,積極招募北韓勞工,成功為丹東、圖們、琿春等邊境都市引進2萬多名的北韓女性勞工,而這些女性勞工多在紡織裁縫工廠或食品加工工廠工作。
北韓的勞動力為中國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儘管北韓勞工們要面臨重度勞動的艱辛、不合理的待遇、飽受監視與處罰的不自由生活,而且還領取比中國本國籍員工更低的薪水,但對他們而言,在中國賺到的錢依舊遠比在北韓多,因此他們仍前仆後繼地往中國來。對於亟需成本低廉、高素質人力的中國以及迫切需要外匯所得之北韓,北韓勞工恰好成為延續兩國密切關係的因子。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