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前些日子,我偶然聽了個名聲響亮的Podcast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唸了一封聽眾來信,聽眾在信中訴說女友出軌對他造成的痛苦,讓他每次想到這件事,都像是看見了自己的心碎成一地。主持人對此不表贊同,認為如果自己是這位聽眾,眼前出現的會是「女友和別人用某種獵奇的姿勢發生火熱的性行為」,他認為這種畫面才讓人痛苦,而不是什麼很文藝腔的心碎畫面。
這位主持人不僅鉅細靡遺地描述了他想像的那個姿勢,強化聽眾腦中的畫面感,而且從語調中可以聽出他認為自己的說法既犀利又帶著黑色幽默,並且毫不懷疑自己可以得到多數人的認同──這點,我也毫不懷疑,但也因此,我感到微微沮喪。
一段戀愛關係中,什麼才重要、失去什麼才讓人傷心、該為了什麼而痛苦,似乎早已被規定好了;因此即使是毫不相關的他者,也能輕易地決定一個失戀的人該如何痛苦會比較痛。
在異性戀婚家關係為主體的社會裡,戀愛就是一種準備進入婚家模式的框架,自然也照著那個框架劃定界線。大多數的人將性行為當做關係的指標以及「應享有的獨占權益」,因此剛開始摸索愛情模樣的少男少女,會飽受「你愛我的話就應該給我」、「都在一起了你怎麼還沒吃到他」的性愛壓力。順著這個思維延伸,「和愛人發生性行為是沒問題的,但不能和朋友發生性行為」則成為了這個社會之中,對非親屬關係劃下的界線。
無論是將性行為當成關係中的指標或者界線,全都既粗略又隨便,非常容易找到漏洞,甚至輕易就能造成壓迫與傷害。假如再搭配上性別結構,這些原本就不堪一擊的規則就更為扭曲了。發生性行為經常被形容為「達陣」、「回本壘」,使用運動競賽的術語,讓性愛關係充滿雄性征服雌性的意味;而關係中的另一半能造成的最大傷害,是「應該專屬於我的性」不再專屬於我了,因而產生了被剝奪感。也正因如此,才會出現前文提到的「指導他人心中應該有什麼樣的畫面才痛苦」的情況,因為感情被傷害這回事,遠遠不及「屬於我的那個身體被別人享用了」的憤慨。
即使是在性別想像逐漸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在大多數人的腦中以「愛情」當成關鍵字搜尋的話,以異性戀獨占彼此為標準的戀愛、婚姻與家庭關係,仍然是搜尋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儘管愈來愈多人開始意識到這套框架令人不適,卻沒有誰真能對付這麼龐大久遠的價值觀。有些人或許察覺到這套規則充滿問題,卻也還是勉強自己盡可能符合規則;而有更多人根本沒有察覺的機會,便讓自己的思維長成了規則的模樣。差別只在於,行為是不是真能照章行事。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讀洪承銀的《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三人共享兩人世界的多邊戀日常》,腦中會不斷浮出驚嘆號:天啊他們怎麼可以!天啊這樣難道不會有問題!天啊他們都能接受嗎!天啊這不可能吧!──這些驚嘆號會組成一架梯子,一邊讀著一邊驚嘆著,都還不用讀完全書,讀者便會發現自己已經沿著梯子,莫名其妙地走到了框架之外。
框架之外,無比廣闊,而且並不危險⋯⋯至少,並沒有比框架裡更危險。
若將戀愛視為與他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不發展親密關係當然比發展親密關係更輕鬆一點,兩個人發展親密關係自然也比三個人以上發展親密關係更容易一些。但說穿了,真正能夠影響關係品質的,是人的品質,而不是數量。
在「非單偶關係」裡會發生的欺瞞、哄騙、傷害與壓迫,在「單偶關係」裡其實更為常見。有趣的是,在單偶關係裡的這些劣形劣狀,其目的經常是為了讓單偶關係裡的一方能夠在另一方不同意的狀態下擁有非單偶關係,而飽受這些折磨的雙方,卻還是渴望堅守著單偶關係。
對於這類無法想像非單偶關係的讀者,我建議從〈訪談1:一起讀惡評的夜晚〉這一篇開始讀起。從這裡開始的好處是,讀者一方面會滿意地發現「已經有人罵過寫這本書的那個人了」,進而因為多數人的價值觀和自己還是頗為接近而產生安心感;另一方面,也能從作者與兩個戀人對這些評價的回應,有機會察覺到自己的想法可能過於狹隘,可能早已被社會制約。
當然,那只是「有機會」,這套源遠流長的價值觀並沒有那麼容易改變,讀一本書很可能遠遠不夠,更何況是讀一篇。然而我認為《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在於可以乾脆俐落地扭轉任何人的保守思維,它更像是一扇窗。對於視一對一關係為理所當然的讀者而言,這扇窗提供一個看見其他可能的機會;而那些剛開始接觸並好奇非單偶關係的讀者,則能從這扇窗看見更多更重要的事物。其中,由於作者洪承銀與宇宙、知敏兩位戀人,是親身實踐多邊戀的先行者,他們曾經遇過的困擾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如何面對嫉妒不安或愧疚自責;如何體會平衡不是一種恆定不變的Happy Ending,而是需要不斷付出努力去維持的關係;如何分辨真心實意與只是想要占便宜的說法之間微妙的落差,承銀甚至坦率分享了自己曾被年長者以多邊戀的說法意圖哄騙的經歷⋯⋯。
洪承銀的書寫,能為抱持不同觀點的讀者帶來收穫:對某些人來說是解惑;對某些人而言可能是除魅;當然,也可能對某些人來說比較像是開眼界。
我特別喜歡洪承銀描述她和宇宙先開始交往,後來又與知敏相戀的那段三人磨合時期。書中對於他們如何彼此磨合尋找共處方式、種種掙扎經過的誠實表述,讓我立刻就能體會到「關係無法複製」的核心理念。這是一段專屬於他們三人之間的歷程,其中任何一人換成別人,故事就不會是這個樣子,原因就只是很簡單的「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每段關係也都會不一樣」。然而在單偶關係的世界裡,我們卻期待一模一樣的框架可以套用在每一「對」戀人身上,無視於這麼單純又基本的道理。
洪承銀甚至從她的非典型戀愛與家庭關係不被理解與接受的挫折感出發,體會到陪伴動物也是現代的家庭成員,比起多邊戀更為常見也更普及,卻同樣因為「非典型」而被許多人類世界的規則排除在外。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動人的延伸,甚至對熟悉也接受單偶關係的我們而言,對於陪伴動物的愛,說不定比對於非單偶關係的理解更深刻,這何嘗不是一種能讓我們反向理解的契機呢?
宇宙、知敏與承銀之間的V型關係,像是一把錐子,敲破了原本就矗立在我們眼前,我們卻從未發現的一道隱形牆面。那道牆之所以一直以來都難以跨越,原因並非它有多麼厚重,而是因為我們始終不知道有個隱形牆面讓我們看來沒有其他選擇。而當牆面被打破,我們也會發現走過去之後,戀愛的甜蜜與煩惱和沒有走過去之前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不同。
沒有什麼不同,所以我們可以選擇走過去,也可以不走過去。可是,單單只是「可以選擇走過去」的這個能動性,就足以讓我們更有勇氣,去面對諸如性別角色的僵化想像這類其他的隱形之牆。不再由性行為決定愛情關係的起始,失戀時也可以不再被規定要如何神傷。當我們可以看見並打破其中一道框架,其他在同一個結構內的框架也會因此生出裂痕,裂痕會讓它們不再隱形,也因此更有機會打破,更有可能從「大家都如此所以我必須如此」變成有所選擇。
而自由,就是從看得見選擇開始。
(編按:本文由游擊文化提供,內文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改寫。)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